天天看点

为追回外商欠款,中国商人跑国外打官司,官司赢了,十年无一分钱

都说满清在鸦片战争之前是闭关锁国的,其实也不尽然。中外商品的贸易从来没有停止过,有一个口岸始终是对外开放的,这个口岸就是广州。之所以在虎门销烟,原因在于鸦片都是从通过广州流入中国的,在广州禁烟的效果显然是最好的。

广州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重要的对外贸易窗口。广州一建立就是一座港口城市,造船业和贸易是主要的经济支柱。从唐朝开始,朝廷在广州设立市舶司,使广州成为华南最大的外贸窗口。

为追回外商欠款,中国商人跑国外打官司,官司赢了,十年无一分钱

经过唐、宋、元、明几代的发展,广州的贸易路线远至非洲东海岸。到了清朝,在禁海的同时,广州仍然保留了对外通商的特权。为了方便管理,清朝废除市舶司制度,让从事外贸的商人组成公行,自行管理,这就是有名的“十三行”。

广州十三行制度早在康熙年间就已出现,到乾隆二十五年时,正式确定下来。这种制度并不新鲜,女真还在东北时,晋商不顾明朝的禁令,卖给女真大量急需的粮食、布匹,以及军需物资。因此,满清习惯于通过这样的中间商来进行贸易管理,能大大减轻官府的负担。

另一方面,清朝皇室每年60万两的开支,要从广州外贸税银中获取的。因此,封禁其他口岸,保留广州,对清朝皇帝是有好处的。高峰时,广州十三行一年可以给朝廷上交180万两白银。

为追回外商欠款,中国商人跑国外打官司,官司赢了,十年无一分钱

十三行最早是由潘振承等九家洋行,在1760年向清政府请求成立公行。经过是一段波折,22年后这个公行终于正式确定下来,由怡和行等13家商行组成公行,因此史称广州十三行。每家商行缴纳20万两白银作为入会费。

凡是外贸交易,必须通过十三行进行,等同清朝官方代理人,他们从中抽取佣金和朝廷税银。从表面看来,这十三行似乎是稳赚不赔的,在100多年的时间里,确实培育了不少极富的商家,但风险也不是没有。万一外商欠债不还,十三行就要倒霉了。

1780年,当时还只有八家商行,其中四家欠了外商380万两白银。外商要不到钱,就告到官府。乾隆皇帝也大方,下旨还人家760万,翻了倍,以体现天朝上国的气度。

不过,这钱当然是商行出,欠债的四家商行全部被抄家,人员充军伊犁。剩下的欠款由另外几家分摊,分十年还清。就这一下子,公行的元气大伤,经过多年才缓过劲来。那如果有外商欠了中国人的钱呢?对不起,这是商人自己的事,朝廷概不负责。

为追回外商欠款,中国商人跑国外打官司,官司赢了,十年无一分钱

1814年,丽泉行的老板潘长耀,向美国最高法院提出控告,要求纽约和费城的商人归还一百万欠款。结果官司打赢了,可直到十年后丽泉行破产,钱仍然没要到。没有国家层面的支持,外国的司法系统才不会为中国人去催账呢。

为了追债,潘长耀还写信给美国总统麦迪逊,用的是中文、英文和葡萄牙文三种语言。这封信至今还保留在美国国家档案馆。十三行的老板是当时最具有国际交往意识的中国人,精通外语和国际规则。

但是他们只是商人,虽然都花钱买了三品、二品的顶戴,但清朝官员们根本瞧不起他们。他们从外国人那里获取的知识和经验,自然也不会被重视。

为追回外商欠款,中国商人跑国外打官司,官司赢了,十年无一分钱

鸦片战争后,魏源能够很快地编撰出《海国图志》,主要的资料就是从十三行等渠道得到的。世界一直呈现在中国的面前,只是没人愿意往外多看一眼而已。

鸦片战争前的岁月是十三行最繁荣的时期,在十三行的附近商业街上有5000多家店铺,等待外国商人的挑选。买卖双方达到意向后,再找十三行交纳佣金、税银,完成交易后,货物就可以装船启运了。

十三行的老板在广州城里都是头面人物,他们背后靠山都是京城里的大员,寻常官吏在他们面前也不敢造次。这样的风光一直持续到1840年鸦片战争打响。

为追回外商欠款,中国商人跑国外打官司,官司赢了,十年无一分钱

林则徐收缴的鸦片,除了外国商人的外,主要就是十三行的。无可否认的是,他们在鸦片贸易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清政府禁烟政策的摇摆也是鸦片屡禁不绝的主要原因。

英国人的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对外贸易猛增,十三行却迎来了衰落期。通商口岸的增多,使十三行的垄断地位被打破,昔日的风光一去不复返。

幸好,广州外贸重镇的地位并没有丧失。新中国成立后,直到改革开放初期,广交会在中国外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算是十三行文化的一种延续吧。

【参考资料:《广州十三行》、《潘长耀》】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