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追回外商欠款,中國商人跑國外打官司,官司赢了,十年無一分錢

都說滿清在鴉片戰争之前是閉關鎖國的,其實也不盡然。中外商品的貿易從來沒有停止過,有一個口岸始終是對外開放的,這個口岸就是廣州。之是以在虎門銷煙,原因在于鴉片都是從通過廣州流入中國的,在廣州禁煙的效果顯然是最好的。

廣州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重要的對外貿易視窗。廣州一建立就是一座港口城市,造船業和貿易是主要的經濟支柱。從唐朝開始,朝廷在廣州設立市舶司,使廣州成為華南最大的外貿視窗。

為追回外商欠款,中國商人跑國外打官司,官司赢了,十年無一分錢

經過唐、宋、元、明幾代的發展,廣州的貿易路線遠至非洲東海岸。到了清朝,在禁海的同時,廣州仍然保留了對外通商的特權。為了友善管理,清朝廢除市舶司制度,讓從事外貿的商人組成公行,自行管理,這就是有名的“十三行”。

廣州十三行制度早在康熙年間就已出現,到乾隆二十五年時,正式确定下來。這種制度并不新鮮,女真還在東北時,晉商不顧明朝的禁令,賣給女真大量急需的糧食、布匹,以及軍需物資。是以,滿清習慣于通過這樣的中間商來進行貿易管理,能大大減輕官府的負擔。

另一方面,清朝皇室每年60萬兩的開支,要從廣州外貿稅銀中擷取的。是以,封禁其他口岸,保留廣州,對清朝皇帝是有好處的。高峰時,廣州十三行一年可以給朝廷上交180萬兩白銀。

為追回外商欠款,中國商人跑國外打官司,官司赢了,十年無一分錢

十三行最早是由潘振承等九家洋行,在1760年向清政府請求成立公行。經過是一段波折,22年後這個公行終于正式确定下來,由怡和行等13家商行組成公行,是以史稱廣州十三行。每家商行繳納20萬兩白銀作為入會費。

凡是外貿交易,必須通過十三行進行,等同清朝官方代理人,他們從中抽取傭金和朝廷稅銀。從表面看來,這十三行似乎是穩賺不賠的,在100多年的時間裡,确實培育了不少極富的商家,但風險也不是沒有。萬一外商欠債不還,十三行就要倒黴了。

1780年,當時還隻有八家商行,其中四家欠了外商380萬兩白銀。外商要不到錢,就告到官府。乾隆皇帝也大方,下旨還人家760萬,翻了倍,以展現天朝上國的氣度。

不過,這錢當然是商行出,欠債的四家商行全部被抄家,人員充軍伊犁。剩下的欠款由另外幾家分攤,分十年還清。就這一下子,公行的元氣大傷,經過多年才緩過勁來。那如果有外商欠了中國人的錢呢?對不起,這是商人自己的事,朝廷概不負責。

為追回外商欠款,中國商人跑國外打官司,官司赢了,十年無一分錢

1814年,麗泉行的老闆潘長耀,向美國最高法院提出控告,要求紐約和費城的商人歸還一百萬欠款。結果官司打赢了,可直到十年後麗泉行破産,錢仍然沒要到。沒有國家層面的支援,外國的司法系統才不會為中國人去催賬呢。

為了追債,潘長耀還寫信給美國總統麥迪遜,用的是中文、英文和葡萄牙文三種語言。這封信至今還保留在美國國家檔案館。十三行的老闆是當時最具有國際交往意識的中國人,精通外語和國際規則。

但是他們隻是商人,雖然都花錢買了三品、二品的頂戴,但清朝官員們根本瞧不起他們。他們從外國人那裡擷取的知識和經驗,自然也不會被重視。

為追回外商欠款,中國商人跑國外打官司,官司赢了,十年無一分錢

鴉片戰争後,魏源能夠很快地編撰出《海國圖志》,主要的資料就是從十三行等管道得到的。世界一直呈現在中國的面前,隻是沒人願意往外多看一眼而已。

鴉片戰争前的歲月是十三行最繁榮的時期,在十三行的附近商業街上有5000多家店鋪,等待外國商人的挑選。買賣雙方達到意向後,再找十三行交納傭金、稅銀,完成交易後,貨物就可以裝船啟運了。

十三行的老闆在廣州城裡都是頭面人物,他們背後靠山都是京城裡的大員,尋常官吏在他們面前也不敢造次。這樣的風光一直持續到1840年鴉片戰争打響。

為追回外商欠款,中國商人跑國外打官司,官司赢了,十年無一分錢

林則徐收繳的鴉片,除了外國商人的外,主要就是十三行的。無可否認的是,他們在鴉片貿易中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但清政府禁煙政策的搖擺也是鴉片屢禁不絕的主要原因。

英國人的炮艦打開了中國的國門,對外貿易猛增,十三行卻迎來了衰落期。通商口岸的增多,使十三行的壟斷地位被打破,昔日的風光一去不複返。

幸好,廣州外貿重鎮的地位并沒有喪失。新中國成立後,直到改革開放初期,廣交會在中國外貿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算是十三行文化的一種延續吧。

【參考資料:《廣州十三行》、《潘長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