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虎符可调雄兵百万,为何无人仿制?专家:看清楚这个字,怎么仿?

古装电视剧现在特别火,很多朋友们都经常看,古代皇帝每天都担心的事情是什么呢?有人起兵造反啊,古往今来,保护国家安全离不开军事力量,比如刚刚结束的国庆70周年阅兵,中国向全世界展示了我们过人的军事实力,展国威、扬军威,树立民族自信心。

虎符可调雄兵百万,为何无人仿制?专家:看清楚这个字,怎么仿?

在古代,我们总以为军事调动的最高权力都掌握在皇帝手中,其实并不然,大家听过“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句话吗?它最早出现在我国军事著作《孙子兵法》里:“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意思是将领远征在外可以不必等君主的命令再战。

虽然目的是抢占战场上的先机,毕竟等皇帝了解完情况后再下命令,传信人赶路过来,可能我方队伍已经“玩完”了。但皇帝不是这么想的,时间一长,他开始担心大将们起兵造反,于是“虎符”出现了。

虎符可调雄兵百万,为何无人仿制?专家:看清楚这个字,怎么仿?

“虎符”,是中国古代调兵的兵符,电视剧里不是出现过一位大臣急急忙忙拿着虎符冲去大军军营里,和领头将军的另一半虎符一“碰”,必须两者结合,才能调动千军万马,将士们都只认虎符不认人,你皇帝老子来了,没有2个虎符,也不能叫动他们,同理,再厉害的将军,凑不满虎符,也不能背着皇帝调动大军。

既然虎符那么厉害,就算你是个乞丐,凑齐2个虎符,你就能调动兵马,有机会造反,那是不是可以仿制呢?然而在中国2000多年封建历史中,竟然没有一例仿制虎符的事情,是为什么呢?

虎符可调雄兵百万,为何无人仿制?专家:看清楚这个字,怎么仿?

第1点,虎符拥有独一无二的外观形状。在中国历史中,虎符的形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从汉朝开始至隋朝用的是虎符,隋朝时改成麟符,唐高祖为避其祖李虎的名讳,改用鱼符或兔符,后来又改用龟符,到了南宋又恢复虎符,可见外形上是一直变换的。

知道是什么动物不难,但只有真正见过、摸过虎符,并且有机会仔细观察的人才知道,虎符的“身上”有许多不规则的凸起,高低不平、大小不一,有点像我们现在钥匙上的纹路,光看不摸不行,摸了就得全部记住更难,皇帝、将军能让你天天摸虎符?

虎符可调雄兵百万,为何无人仿制?专家:看清楚这个字,怎么仿?

第2点,文字。秦代虎符上写有铭文,分布在左右两侧,共有12个字:“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小篆是非常难仿制的,在纸上也许能勉强仿制出来,可虎符上的字基本不可能仿制。

在第1点里说了,虎符背上有许多不规则凸起,在这样的虎符上写字,每一个字结构都得变,还得写得整齐端正,秦始皇的虎符中间那个“天”字故意向右边倾斜了点,不认真看谁知道呢?难度实在太大了。

虎符可调雄兵百万,为何无人仿制?专家:看清楚这个字,怎么仿?

第3点更加难,增加“信物”。发展到汉代时,要发兵除了对验虎符,还需要有玺书或诏书,加上信物“节”和“羽檄”,诏书要写清楚谁调兵,要调兵多少人,调兵的目的,调兵的时间和地点,最后盖上皇帝的玉玺,简直就是“动态密码”,安全系数比随时变化的付款码高多了。

以上3点的互相结合,哪里有人还动仿造虎符这个心思,不如另寻出路。这里提一下,确实也有人“另寻出路”,并且成功了。

虎符可调雄兵百万,为何无人仿制?专家:看清楚这个字,怎么仿?

比如汉朝时的七国之乱,唐朝的安史之乱,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虎符不是不管用吗?七国一团乱,安禄山起兵,赵匡胤带着心腹造反,根本没用到虎符,他们早就培养了大量“自己人”,加上并不是所有士兵都只对皇帝忠心,不跟着他们造反也是死路一条,就从了吧。所以虎符并不是万能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