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国的概念,愚忠并不是儒家的发明

公元前333年,公孙衍任大良造后,马上带着秦军,攻打魏国的雕阴大败魏军,第二年魏国就被迫把阴晋割让给了秦。

公元前328年,张仪带着秦军占领了魏国的蒲阳,然后张仪又耍了聪明,劝说秦惠王把蒲阳归还魏国,而且派公子繇到魏国去作人质。

他对魏王说:“你看秦国攻占了蒲阳又还给你,还派了儿子过来给你做人质,对您不要太好,您应该礼尚往来。”,这显然是威胁魏王的话,结果魏国就把上郡十五县和少梁献给秦国,这就跟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交了3000万两赎辽费差不多的意思。

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国的概念,愚忠并不是儒家的发明

“臣事君以忠,君使臣以礼”的说法变成了,

问:公孙衍和张仪都是魏国人,他们是不是卖国贼!带路党!

在整个春秋战国四百年的历史中这样的事件层出不穷,在现代人看来带着别国的兵来打自己的国家,不管怎么来说都不地道,甚至遭人唾骂,但是春秋战国以及后续西汉初期的人似乎并不这么想。

比如司马迁写《史记》讲到伍子胥做了这么一个评价

“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於後世”。说:假如伍子胥听从楚王的话跟着爹一块儿死了,就像死个蚂蚁一样。放弃小义,雪大耻,流芳千古。

你看这里,这时候没有人说要伍子胥舍小家为大家,忠君成了微不足道的义,而干翻自己的国家却成了名垂千古的事情。

要明白这里面的意义,我们就不得不说一说春秋战国时期国与家的含义。

要按着周王室的雄伟蓝图,天子封诸侯,诸侯封大夫,大夫封士,“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一家亲和和美美。注意这个“礼乐征伐”虽然礼乐被放在了前头,然而根本上起作用的还是“征伐”这两个字,其意思就是周天子告诉大家,都按我的规矩办事儿哈,否则的话打你丫的。在周天子的安排下,天下被一块儿一块儿的分给了个人,说白了也就是这个天下和国是属于某一家的,家就是国而国就是家!

可是到了春秋战国的时代,周天子被干翻了,先是被戎人欺负,后来还被自家的亲戚郑国欺负。这个时候众位诸侯一看,原来天子是个弱鸡,对礼乐也就不那么重视了,就是所谓的“礼崩乐坏”。

“礼崩乐坏”的具体表现就是诸侯打算代替周天子,大夫们打算代替诸侯,鲁国玩儿的更深入一些,季氏的家臣阳虎竟然也能一下来个跨级直接控制鲁国了。这是从系统纵向来看的样子,从横向来看就是各个诸侯国打来打去,不但各个诸侯国相互打,诸侯国内的大夫们也互相打来打去。直接的表现就是天下大乱了!

就有人想这天下到底哪里出了问题,于是就有了一揽子的解决方案,有说兼爱非攻的,有说小国寡民的,这两种方案显然不够科学,已经没有人在乎以周天为代表的的联合国和国际法了,又怎么能够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呢?

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国的概念,愚忠并不是儒家的发明

孔子说“臣事君以忠,君使臣以礼”简单来说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听起来,看起来都是蛮不错的,可是一琢磨,又不是那回事儿。因为这个道理能够实现的前提,是全天下的人都是君子,一个白眼狼也没有。

根据博弈论的理论来看,孔子的这种理想,就是典型的恶魔和天使的博弈,天使有严重的道德感,所以他会坚信道德理论,但是恶魔根本不会这样想,当天使选择“使臣以礼”,恶魔马上就会选择“事君不以忠”,因为别人对你好而你不用负责xx无情是最舒服。

所以“豫让吞炭”,“士为知己者死”能够在古代传为美谈,就是因为“臣事君以忠,君使臣以礼”是太难得的事情了。将这“士为知己者死”往下降一步,就是当时社会张仪公孙衍行事的内涵“士为利己者忙”,自然也就没什么爱不爱国的事情存在,大家都是在爱自己的家。

因此到了孟子那里,他就发现了这种理想的不可实现,变得更加严苛。

他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更直接了当的说法,就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然而这样一讲就可怕了,没有任何一个国君会接受这种说法,他自己当国君当的好好的,当然不愿这样战战兢兢被别人当成寇仇,“臣事君以忠,君使臣不以礼”才是正道理!

这可不是我随意妄想的,我们看一看汉景帝做的一件事情就会明白了。

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弑也。”辕固生曰:“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黄生曰:“冠虽敝,必加於首;履虽新,必关於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践南面,非弑而何也?”辕固生曰:“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於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遂罢。是後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

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国的概念,愚忠并不是儒家的发明

辕固生和黄生就汤武革命的议题展开了讨论

黄生:商汤是商匪,得国不正

辕固生:不是这样的哦,汤武是发动人民战争得的天下怎么能说得国不正呢,应该说非常的伟光正才对。

黄生:帽子再烂戴头上,鞋子再新穿脚上。你懂我的意思吗?天子就是那帽子哦?

辕固生:哟照你这么说,汉高帝就是汉匪哦。

儒生就是这么认死理儿,这句话一处就是个送命题,黄生不敢再说了,汉景帝也听的脸发绿。对他来说汤武革命是个无解的难题,承认了自己子孙被革命就是名正言顺的,不承认高祖刘邦就成了汉匪。这实在难,不如打太极,说有学问的人不谈论汤武革命不能说是蠢蛋哦。

从这之后就没有人敢谈论汤武革命的事情了。

这个故事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作为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他总想着自己作什么都行,别人做的不和自己的意,就是大逆不道!

孟子时期的国君同样遇到这个问题,当然也只能打个马虎眼呵呵一笑“您老高明了”,要是沿着儒家的这个道路走,“礼崩乐坏”之后重建成的世界倒是成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要一切为人民服务,国君成了打工的二五仔,“礼乐征伐自百姓出了”但凡脑子好使的君主都不会这么干,所以这种原始儒家并不见的无效,倒肯定不受待见。

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国的概念,愚忠并不是儒家的发明

除了儒家这一理想派,当时还有一现实派就是法家,法家最讨厌的就是以下克上那一套,他们强调“重法、重势、重术”的法家三拳。单单看着三拳,一拳打的你跪地上往上看就是势,一拳打的晕头转向就是术,一拳打的你规规矩矩就是法。三套组合拳的一揽子打法,就造成了一个结果,利出一孔,天子就是大太阳,人人围着他转了。这就是“礼崩乐坏”后从上而下整治的办法。这个办法是有效的,又受主子的欢心,事儿就这么成了!

通过这个办法,中央集权的国家建立了,主持这个国家的天子就是满满的被打造成了伟光正太阳神就是君权神授,而太阳神是没有错误的,参考汉景帝的故事,以及焚书、文字狱的事件,就是有错误也没有人敢说了!

“雷霆雨露均是天恩”“君主就是你的父亲”他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人民儿子好,一个专制的君王变成了逆向的“为人民服务”。

当逆向“为人民服务”的概念传播开来,愚忠也就出现了。因为原始的“臣事君以忠,君使臣以礼”的说法变成了,“臣事君以忠,君无论如何使臣都是礼”这就是愚忠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