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从汉文帝“不问苍生问鬼神”来看西汉初年的功臣派势力

贾谊十八岁时便“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二十岁出头便得到汉文帝的赏识,在短短一年时间内,汉文帝把他从博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甚至曾经想“以谊任公卿之位”。期间贾谊提出了大量的改革策略,却“时运不济,命途多舛”,被汉文帝贬为长沙王太傅。因此,贾谊成为后世文人笔下怀才不遇的典型案例,唐代诗人李商隐在他的《贾生》中写道: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从汉文帝“不问苍生问鬼神”来看西汉初年的功臣派势力

那么,以英明著称于世的汉文帝,真的是“不问苍生问鬼神”吗?他有没有什么难言之隐?我们先来看一下汉文帝“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出处:

《汉书·贾谊传》记载:“后岁余,文帝思谊,征之。至,入见,上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谊具道所以然之故。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乃拜谊为梁怀王太傅。”

这段记载给我们传达了三条信息:

1、贾谊被贬长沙之后,汉文帝对他颇为思念,所以将他召入长安并亲自接见。

2、汉文帝与贾谊在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彻夜长谈,其中前半夜聊的都是鬼神之事,但后半夜“文帝前席”后曾经与贾谊说了一些悄悄话,他们具体聊了哪些内容,却没有记载。

3、虽然汉文帝贬黜了贾谊,但始终十分敬佩他的才学。命他从辅佐长沙王吴著(唯一的异姓诸侯王),改为辅佐梁王刘揖(汉文帝非常喜爱的幼子)。

汉文帝贬黜贾谊是出于无奈

从汉文帝“不问苍生问鬼神”来看西汉初年的功臣派势力

那么,自知才学不及贾谊的汉文帝,为何不将贾谊留在身边出谋划策,却要把贾谊贬黜到遥远的长沙国?既然已经在未央宫召见了贾谊,却为何再次将他“发配”到梁国呢?《汉书·贾谊传》记载了贾谊被贬黜的原因:

谊以为汉兴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草具其仪法,色上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奏之。文帝谦让未皇也。然诸法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谊发之。于是天子议以谊任公卿之位。绛(即绛侯周勃)、灌(即颍阴侯灌婴)、东阳侯(即张相如)、冯敬之(时为御史大夫)属尽害之,乃毁谊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以谊为长沙王太傅。

很明显,曾计划“以谊任公卿之位”的汉文帝最终贬黜贾谊并不是出自其真实意愿,而是迫于周勃、灌婴等汉初功臣派的压力!贾谊任职太中大夫期间,除了提出让列侯就国的建议之外(汉文帝采纳了这个建议,并颁布了命列侯就国的诏令,但大臣们直到一年多之后才执行),还提出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削藩政策,这就是汉武帝时期“推恩令”的滥觞啊!这个政策的提出必然遭到既得利益者者——汉初功臣的集体抵制,最终导致汉文帝不得不放弃任用贾谊,并采取一系列的怀柔政策以安抚汉初功臣。

汉初功臣派的庞大势力

从下面几个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汉初功臣派强大到可以指定谁才是他们所需要的“真命天子”!在这种强大的势力面前,汉文帝不得不进行退让。

1、在平定诸吕之乱中,朱虚侯刘章等人功不可没,《史记·齐悼惠王世家》记载:“始大臣诛吕氏时,朱虚侯功尤大,许尽以赵地王朱虚侯,尽以梁地王东牟侯。”也就是说朱虚侯刘章便是曾经立下大功,同时又是汉朝皇室宗亲,但他的一切封赏却要听令于功臣派,而功臣派甚至有能力让刘章由侯升级为王!由此可见功臣派的势力远在诸侯王之上。

2、《史记·吕太后本纪》记载:“诸大臣相与阴谋曰:“少帝及梁、淮阳、常山王,皆非真孝惠子也。吕后以计诈名他人子,杀其母,养后宫,令孝惠子之,立以为后,及诸王,以强吕氏。今皆已夷灭诸吕,而置所立,即长用事,吾属无类矣。不如视诸王最贤者立之。”即,平定诸吕之后,功臣派断言现在的少帝以及多位诸侯王都不是汉惠帝的亲生儿子,为了避免他们“即长用事,吾属无类矣”,功臣派将这些年幼的皇子全部诛杀(其中就包括当时的皇帝——后少帝刘弘),并且决定另立新君。而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人出面对“少帝及梁、淮阳、常山王,皆非真孝惠子”之事表示质疑。

3、如果要另立新君的话,当时最合适的人当属齐王刘襄——他在平定诸吕中率先起兵,立下了显赫的功劳,同时他又是汉高祖刘邦的长孙,有着继承皇位的优先权,但是功臣们却轻易而举地将他排除,理由是“今齐王母家驷钧,恶人也。即立齐王,则复为吕氏”。最终,代王刘恒以其“仁孝宽厚”的性格被功臣派接受,他就是后来的汉文帝。由此可见,诸吕之乱后,天下大权完全掌握在功臣派手中。

从汉文帝“不问苍生问鬼神”来看西汉初年的功臣派势力

在之前文章中,国史君(国史通论)讲到了汉文帝即位之后为巩固皇权而做出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是即便汉文帝始终在努力打压功臣派的势力,却依然没能改变“自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将相公卿皆军吏”的局面——由140多位公侯组成的势力网实在是太庞大了!所以他只能采取温和的手段将权力收回,不得已之时就必须向功臣派让步妥协。

贾谊,就是这场汉文帝与功臣派的角斗中一个令人唏嘘慨叹的牺牲品,殊不知“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中间隐藏了多少辛酸与无奈!

而贾谊的谋略也并非完全未能施行:对于功臣派,汉文帝强迫绛侯周勃“率列侯之国”,将“报团取暖”的功臣派打散;对于诸侯王,在齐文王刘则去世之后“文帝思贾生之言,乃分齐为六国,尽立悼惠王子六人为王;又迁淮南王喜于城阳,而分淮南为三国,尽立厉王三子以王之”,初步实现了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汉文帝的这些举措,为汉景帝、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和打击汉初功臣派势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贾谊却没能等到这一天。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