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5岁男孩挖鼻孔致细菌感染,脸肿似“奥特曼”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请你不要到处“扣扣”

如果要评选出一项全民性的“运动”,那么非“挖鼻孔”莫属了。

小孩子对鼻孔的执著有时候比大人还强,把无线耳机塞鼻孔里,和鼻屎对话,把大拇指塞鼻孔里,挑战鼻孔极限,喜欢挖鼻屎然后吃掉的小朋友也不在少数……

但是快乐总是短暂的,挖鼻孔不仅容易使鼻孔变大,影响颜值,还可能会由于用力过猛,挖出鼻血,甚至造成感染。

长沙就有一位对自己鼻孔毫不留情面的5岁男孩,每天对自己的鼻孔“辛勤耕耘”,结果导致细菌感染,患上“蜂窝组织炎”,整个脸肿得像奥特曼一样。

5岁男孩挖鼻孔致细菌感染,脸肿似“奥特曼”

图源:微博截图

蜂窝组织炎是一种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等细菌引起,造成皮肤、皮下组织、筋膜下、肌间隙或深部疏松结缔组织的广泛性、弥漫性化、脓性炎症。如不及时治疗,进一步可出现全身中毒症状、脓毒血症等。

为什么人人都爱抠鼻孔?

印度有一项在中小学中进行的挖鼻孔调查,结果显示,接受调查的200人几乎全部都有挖鼻孔的习惯,平均每天达到4次,7.6%的青少年每天20次以上。

鼻子作为人体面部正中央的一个器官,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责任——呼吸。外界的空气通过鼻孔进入鼻腔,而鼻腔内的鼻黏膜起着嗅觉以及温暖、湿润、净化空气的作用。

正常人的鼻腔一天大概要分泌500~1000ml的粘液,大部分粘液都会随着鼻后孔进入咽部(是的,你每天都在吃鼻涕,但是不用担心,鼻腔粘液的成分主要是黏液素和无机盐)。

还有部分残留在鼻腔内的粘液粘附了空气中的灰尘、细菌等,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风干——鼻屎就这样诞生了。

风干后的鼻屎粘附在鼻腔内,随着呼吸的气流会有发痒的感觉,如果鼻屎体积太大还会影响呼吸。在心理方面,鼻腔内的黏膜分布着丰富的末梢神经,而刺激这些神经可以产生强烈的兴奋,传递到大脑,分泌多巴胺和内啡肽,让人欲罢不能。

总之,挖鼻爱好者分布于全世界,并且老少皆宜。还有人根据挖鼻的姿势分析挖鼻者的性格:

用食指的人——通常敏锐、果断;

用小指的——被认为装腔作势、附庸风雅;

用大拇指的人——大多数比较粗鲁、争强好胜、不顾及他人的感受;

直接用两指进攻鼻孔的人——贪婪、操纵欲强、野心勃勃、性格外向。

抠鼻虽爽,也要适度

以鼻梁骨根部为顶点,与两口角的连线形成一个危险三角区,这个区域分布大量血管,而且通过海绵窦与颅内相连。因此,一旦三角区域感染,就有可能经过面前、眼上、眼下进入颅内,引起颅内感染,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5岁男孩挖鼻孔致细菌感染,脸肿似“奥特曼”

人手上有大量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挖鼻孔的动作会将这些细菌带入鼻腔,诱发各种鼻腔炎症。与成人相比,儿童的鼻黏膜更脆弱,若受到外界刺激,容易破损,导致感染。鼻黏膜的长期损伤还会导致恶性循环,降低鼻黏膜的防御能力,增加鼻腔感染风险。

若是挖鼻孔太过用力,有时还会“见红”。鼻腔由于湿润的环境,出血之后很难完全恢复,并且对于爱挖鼻孔星人来说,刚结痂的鼻孔也是难以抵挡的诱惑。

不挖鼻孔,鼻子痒了怎么办?

有一些孩子喜欢挖鼻孔,是由于鼻内瘙痒所致,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花粉症等都会引起鼻痒。如果鼻腔内已有炎症,不卫生的手指进入鼻孔反而加重炎症,导致瘙痒越来越严重,再引起孩子的反复揉搓、抠挖,引起恶性循环。

发现孩子有挖鼻孔的习惯时,除了制止,还需要询问其原因,如果孩子一直说鼻子痒,那最好带他去医院检查一下。

其实鼻孔不需要经常清洁,鼻黏膜分泌的黏液是抵御外界侵袭的防线,所以在没有强烈不适感的时候,没必要每天清洁鼻孔。其次,鼻黏膜在受到刺激后,分泌会更加旺盛,鼻屎会越挖越多,过度挖鼻还可能导致鼻黏膜水肿甚至受损。

既然不能“挖”了,那就试试其它办法:

1. 洗鼻:目前市场上有各种洗鼻器,除了清洁功能,洗鼻可以冲刷鼻窦,缓解鼻塞,受到鼻炎患者喜爱。

2. 棉签清洁:可以用打湿的棉签轻轻清理孩子鼻腔内的鼻屎,一般情况下鼻屎很容被带出来;若分泌物较粘稠,可以使用浸满橄榄油的棉签涂抹鼻黏膜,如果分泌物较干,可以先用生理盐水软化,再帮助其排出。

3. 小镊子:对于不好清洁的干燥分泌物,也可以使用小镊子等工具轻轻地夹出来。

5岁男孩挖鼻孔致细菌感染,脸肿似“奥特曼”

还有一些孩子挖鼻子是习惯和心理问题。如果是仅仅是习惯可以通过日常训练矫正,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实在忍不住可以先清洁双手,再轻轻处理。心理问题多体现在注意力缺陷障碍的儿童中,焦虑和紧张也会引起孩子频繁抠鼻,这两种情况除了对因治疗,也可以使用习惯逆转训练改正挖鼻孔的癖好。

参考资料:

[1]不要随便抠抠!男孩挖鼻孔致脸肿似奥特曼 江苏新闻

[2]长沙5岁男孩挖鼻孔导致脸肿似奥特曼!医生紧急提醒:小心细菌毒素传到脑部 潇湘晨报

[3]看完这篇,还能愉快地挖鼻屎吗? 武汉儿童医院武汉市妇幼保健院

本文首发:医学界儿科频道

本文作者:柚子

责任编辑:CiCi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