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车联天下杨泓泽:一个智电时代推动者的转型样本|汽车产经

撰文 | 赵玲伟

编辑 | 陈昊

出品|汽车产经

杨泓泽见过汽车电子行业的“紫海”。

在车联天下成立的前五年,他带领团队尝试了汽车信息娱乐域的几乎所有车端和云端产品,并且获得了将近20个OEM的项目订单,速度之快,也是行业少有的。但是也是在那几年,深圳大大小小的电子厂从后装市场“卷”向前装,很快就杀红了眼。

“那是艰难的五年”,杨泓泽回忆。

他看到很多相似的公司在“内卷”中“葬身”深圳,但他也察觉到,这个行业即将进入夕阳阶段。

2019年的变化给了他喘息的机会。看到智能电动车一步步成为确定的未来,作为车联天下董事长的杨泓泽知道,向着真正的智能化转型已经迫在眉睫。

这也是当时供应链企业被倒逼转型的节点。从特斯拉到国内的新造车势力,创新的血液流入多年沉闷的汽车工业,它们完成了最初的教育市场工作,当消费者对汽车智能化有了更高的要求,这样的成果引来几乎所有主机厂的跟随。

于是,需求倒推回产业链,智能化相关的零部件势必取代传统方案。

也是那个时候,车联天下遇见博世,双方在相似的境况下都选择了“革命自己”,成为志同道合的伙伴。

如今,在首款智能座舱域控制器产品成功拿下来自长城、吉利、广汽、长安和奇瑞的订单后,车联天下与博世将开启下一代产品的研发,以技术创新帮助中国车企敲开面向未来市场的一扇新门。

与博世的双向奔赴

在杨泓泽与博世智能驾驶与控制事业部中国区总裁李胤相识之前,他们在做一个几乎相同的困难而正确的决策。

2019年,智能电动车领域在第一轮的筛选中走向初级赛场。汽车产品与智能化技术快速更迭的背景下,Tier 1也被卷入不得不转型的局面。

据了解,那年博世花了巨大的时间成本和财务代价,重新规划传统业务和智能化业务的比重,甚至切割掉一些当时收入不低的合作,而这都是为了更聚焦智能座舱产品。

软件正在成为智能汽车中越来越重要的部分,也在成为博世业务发展的关键。今年1月1日,博世全新的智能驾驶与控制事业部成立,团队在全球共有1.7万人,其中包括硬件专家、电子电气架构专家、软件专家与商务团队。但要在中国这个重要市场上取得发展,本土化的工作同样重要。与本土企业合作,就成了博世域控制器产品落地的路径。

车联天下在2018年底到2019年全年也做了类似的事情:完全放弃传统汽车电子产品。

尽管这需要承受巨大的压力——从2018年到2020年,车联天下的收入从近7个亿跌落到只有2个亿。但杨泓泽仍然坚持,“如果我们坚持做一些传统业务,总有一天会活不下去,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还抱着这些传统业务不放,也肯定做不成新业务、新产品”。

车联天下杨泓泽:一个智电时代推动者的转型样本|汽车产经

杨泓泽 车联天下董事长

或许就是双方不约而同地在同一时段做了同样的转型,成为了它们合作的重要前提。“我们和博世在对于未来智能座舱发展的方向路径上有绝对的共识 ,为此不惜砍掉一个以数以亿计流水的业务”。

双方的合作模式为“A+B”,博世主要负责平台化、标准化技术;车联天下主要负责市场化、个性化、客户化、服务化方面的提升。在客户服务上,两者作为一个团体去提供服务。

2020年4月份,车联天下与博世联合获得长城V3.5平台座舱域控项目,2021年4月份,全球第一个8155域控制器在车联天下深圳工厂下线量产。

在今年一年里,车联天下又陆续拿到了广汽传祺、广汽埃安、奇瑞、吉利以及长安UNI-T的8155座舱域控订单。

预计到2022年上半年——仅长城旗下,累计就将有14款车型将装载车联天下与博世联合出品的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到明年年底,车联天下或将成为8155智能座舱域控制器产品的全球产量最大的一级供应商。

目前,无锡车联天下无锡总部一期共计规划3条产线,预计2022年6月可实现年产能90万台的目标。二期产业园区方案也正在规划中,5条产线可实现产能150万台,预计2022年7月完成投产。

车联天下杨泓泽:一个智电时代推动者的转型样本|汽车产经

在发布会上,车联天下表示,智能座舱产品在从2022到2025年,将为公司提供每年16亿元到60亿元的收入,并实现在自主品牌新车上的装机率达到40%。

做新技术的敲门人

12月21日,车联天下无锡总部基地正式落成,数字化智能工厂(一期)投产,这也是全球建成并投产的第一条全自动汽车域控制器产线。

于是,在8155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博世和车联天下开启了下一代产品的研发。

按照博世的逻辑,智能座舱的电子电器架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分布式阶段-域内融合阶段-跨域融合阶段-中央计算阶段。当下的车载信息娱乐系统、高级驾驶辅助系统等功能大部分还是各自为营,域内融合。未来,分散的数据计算将不断走向集中,功能也会随之进一步升级。

“智能座舱市场上,中国本土汽车企业在技术、产品、商业模式上的投入,乃至于对移动互联的资源的引进和商业模式的借鉴都远远快于全球”。

为了满足整个市场的需求,推动中国智能汽车发展,博世和车联天下开始了基于高通8295芯片的智能座舱系统预研工作,为将来的跨域融合技术进行准备。

对于下一代技术,杨泓泽认为,“作为供应商,我们和博世,甚至更上游的芯片供应商,是新技术的推动者,用更早期的预研投入,为新技术导入做好准备。而整车企业,则根据自己的整车电子架构,选择合适的技术路线。在这个技术路线的决策过程中,双方乃至多放协同的深度远远高于传统模式”。

一定意义上来说,供应链企业对技术的研发,也在引领主机厂布局下一代智能产品。

李胤认为,5年之内跨域融合就会实现。不过,他也强调,“即使跨域融合,也是在高端的智能化汽车上”。

车联天下杨泓泽:一个智电时代推动者的转型样本|汽车产经

李胤 博世自动驾驶与控制事业部中国区总裁李胤

中国自主品牌对软件产品复杂的个性化定制要求,对开发过程中,至于投产以后不断的迭代的速度,是远远超过合资品牌。

如果新技术在中国市场上能够立稳脚跟,推向更大市场时,相当于一种“降维打击”。

而中国车企,在启动新技术的速度、量产的计划、覆盖产品线的宽度,等各个方面,都显著领先于合资车企。

“重新定义全球化车企”

车联天下这两年的成绩,也是近年来汽车市场的一个缩影。从一个零部件公司,可以看到中国整车企业、中国整个汽车产业的发展逻辑。

2019年之后,智能汽车浪潮来袭,越来越多的“全球首个”技术和产品率先出现在中国市场,甚至以中国企业为主导。至少在新能源赛道、自动驾驶赛道、智能网联赛道,中国车企和零部件企业的抢跑和加速,是显著领先于全球同行的。

或许,是全球车企的阵营面临洗牌的时候了。

从长城、吉利、长安、奇瑞、比亚迪等自主车企龙头企业公开发布的战略来看,未来的五到十年里,它们将会把海量资源投向全球市场,同时在销量上也有更高的期待。

杨泓泽分析,要实现像长城、吉利、长安等车企这样2025年销三四百万万数量级的销量目标,摆在车企面前的只有两条路径,一是加速占领新能源产品线,二是布局全球市场,缺一不可。而在博世和车联天下合作的产品,会随着本土客户全球化的过程而同步的实现全球化。

“2025年的时候,长城、奇瑞、吉利,与通用、福特、三菱、菲亚特等等,谁是全球化企业”?中国的汽车零部件头部企业,和目前的全球零部件巨头,谁又有更多的机会?这或许是整个中国汽车行业的灵魂之问。

他说,“这还真不一定”。也许,杨泓泽说的时候,心里就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

智能汽车时代,不止是智能座舱的蓝海,也是中国车企的全球定位获得质变的机会。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