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领导为啥都不自己动手写材料?

领导不写材料,公文一类的事情都请秘书捉刀代劳,这是有历史传统的,至少可以追溯到诸葛亮那里。

《资治通鉴》第70卷有一段记载:

亮尝自校簿书,主簿杨顒直入,谏曰:“为治有体,上下可不相侵。请为明公以作家譬之:今有人,使奴执耕稼,婢典炊,鸡主司晨,犬主吠盗,牛负重载,马涉远路;私业无旷,所求皆足,雍容高枕,饮食而已。忽一旦尽欲以身亲其役,不复付任,劳其体力,为此碎务,形疲神困,终无一成。岂其智之不如婢鸡狗哉?失为家主之法也。是故古人称‘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故丙吉不问横道死人而忧牛喘,陈平不肯知钱谷之数,云‘自有主者’,彼诚达于位分之体也。今明公为治,乃躬自校簿书,流汗终日,不亦劳乎!”亮谢之。及卒,亮垂泣三日。

有一天,诸葛亮在屋里亲自校对公文,主簿杨顒走进来,劝他不要这么辛苦,因为治理国家是有制度的,上司和下级应各司其职,不能混淆。

为了增强说服力,杨主簿打了个治家的比方:

有一个人,命奴仆耕田,婢女烧饭,雄鸡管打鸣报晓,狗负责咬盗贼,以牛拉车,以马代步;这样做的结果是,家中事务无一旷废,想得到的东西都可得到满足,悠闲自得,高枕无忧,他就只是吃饭饮酒而已。

忽然有一天,所有的事情他都要亲自去做,不用奴婢、鸡狗、牛马,结果劳累了自己的身体,陷身琐碎事务之中,弄得疲惫不堪,精神萎靡,却一事无成。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难道他的才能不及奴婢和鸡狗吗?不是,而是因为他忘记了作为一家之主的职责。

所以古人说:坐着讨论问题,作出决定的人是王公;执行命令,亲自去做事情的人,称作士大夫’。汉朝两位著名的宰相都懂得这个道理——丙吉不过问杀人这样的刑事案件,却担心耕牛因天热而喘使天下粮食减产(司马光评价他“宽大,好礼让,不亲小事;时人以为知大体”);陈平不去了解国家的钱、粮收入,而说‘这些自有具体负责的人知道’,他们都真正懂得各司其职的道理。如今您管理全国政务,却亲自校改公文,终日汗流浃背,不是太劳累了吗?”

听完这番话,诸葛亮深表感谢。杨顒去世,诸葛亮哭泣了三天。

这件事发生在黄初四年(公元223年),也就是刘备去世、诸葛亮主政的那一年。

从字面上看,我们不好断定二人之间的关系。但能让蜀汉丞相诸葛亮哭了三天,说明两人关系不一般,至少杨对他来说很重要。可是从《资治通鉴》中,我们又再找不出二人有关系的其它地方,那就说明这则事例与他哭了三天一定是有联系的。

主簿这一官职,是各级主官帐下掌管文书的副官。

《文献通考》卷六十三:“盖古者官府皆有主簿一官,上自三公及御史府,下至九寺五监以至郡县皆有之。”

魏晋时期,王和地方长官的幕府中,主簿常参机要,总领府事,因为是长官的亲吏,所以权势颇重。

历史上作过主簿的名人不少,如杨修、司马懿都作过魏王曹操的主簿,吕布作过并州刺史丁原的主簿,廖化作过关羽的主簿。这就相当于首长的秘书长、办公室副主任,专门管推材料的。

估计杨顒说过这话之后,就把推材料的活全部接过去了,不让诸葛亮操心,结果把自己早早累死了。

领导是管大事的,日理万机,所以一般都不会亲自去写公文。可偏偏有些领导对材料要求非常高,不光要“四六句”(那都是面上的东西),关键要求把政绩说足,可以有一说二,但绝不能有二说三,至少要说到四,至于缺点呢,要说得尽可能婉转。这可就苦了写材料的人了。

虽说从职责分工上来说,领导不必亲自搞材料,但领导也不能有“材料癖”——要求手下人反复推、层层审,非要搞它个石破天惊。

材料这个东西不必太过讲究,能把事情说清就行了,让人家秘书点灯熬油推材料,那耗的可都是青春和生命啊!据说有领导带着几个人推了半夜,最后的成果就是把“打实基础”改成“夯实基础”。贾岛为一个字的推敲而“捻断数茎须”,唐诗中的苦吟派追求“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可那都是清闲文人的自娱自乐,他们有的是时间,反正不用上班开会搞总结。材料是总结与指导工作的,若是“两句三年得”,那黄花菜都凉了。

诚然,大材料需要集体推。可平常讲话之类的小材料就没这个必要了吧。领导若是看不上手下人写的,就自己上手。让秘书分门别类的提供相关资料,自己把资料读上三遍,再加上平时的思考,思路肯定就渐渐清晰。然后开会,心里有啥就说啥,有几句就说几句。须知,说实话的人才会办实事,开短会的人才能干大事!

这样,既省得手下人做无用功,弄出“八稿九稿,回到原稿”的闹剧,又可以开短会,免得大伙开会时候坐在台下眼巴巴盯着,看你手中的稿子还剩几页!

如此,文风、会风、作风问题一并解决。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