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张克宾 姚海涛|荀子长短简论

【姚海涛】兄,杨泽波教授在荀子学园群里发言了,并写《给林桂榛》一文(约1330字)。杨教授前一阶段时间于《哲学动态》2021年第11期刊发《“性朴说:商议——儒家生生伦理学对荀子研究中一个流行观点的批评》大文,引发学界关注、讨论。杨教授同意荀子是性朴论,但不同意此名称,还是坚持“性恶论”这一名称。他认为荀子思想对于孔孟而言,是一种倒退,是其思想局限性的表现。坚持孟高于荀,伦理心境解法,这是其学术特点。胡适有言,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张克宾】杨教授与林教授之争,首先还不是主义之争,而是理论思路和思想认识上的差别。我最近的心得是,郭店楚简中的儒家文献,是顺着孔子的思路在发展人性和儒家教化思想。而孟子和荀子则是过与不及的两端。孟子深挖性善之一面,将郭店简的仁内义外转化为仁内义内,将外在正义、公义问题都收摄到人心中来,这是有问题的,良知良能在处伦理、政治、社会等问题上并不是一抓就灵;荀子则由人性之朴反对人性善的一面,转而揭示人性恶的一面,因此更强调礼法、法数,但应该承认,荀子对人之性情的认识以及礼乐教化对性情的作用等问题存在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较之于郭店楚简诸篇在思想深度上是有所倒退的。今日言统合孟荀,总体上说是有道理的。如何统合,还是要回到孔子、回到郭店简,坚持仁内义外,并由人性问题为中心转为以情感问题为中心。

【姚海涛】就荀子而言,其对心性问题确实有忽视之嫌,向外转的倾向明显。就其“性恶”字眼的处理,也存在某些问题。所以学界会有说其存在矛盾之类。九夷将“恶”改“不善”以解决此问题,确实能解决问题,但是否真相可以商量。郭店楚简,我没有研究。只是在研荀时,看过一点,觉得其中也有天人相分的因子。其处于荀子之前,亦为荀子所取材。

若论思想深度,荀子确实不够“哲学”。我“哲学”修为有限,可能这正是荀子之所以吸引我的原因吧。荀子可取者,还是在其“科学”(至于此“科学”的内容可以商量)的一面,重视逻辑的一面,重视制度建构的一面,对人性不依仗、不依赖的一面。

(微信讨论于2021年12月24日上午)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