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张自忠将军的女儿,复旦毕业官至政协副主席,年过90依然开朗健谈

1940年5月16日,国民党第五战区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将军战死,后葬于重庆梅花山。

他的妻子李敏慧当时身患癌症,家人不敢把张自忠的死讯告诉她。

三个月后,神志不清的李敏慧口中叫着“师长回来了”含恨而终,抛下了一双儿女,张廉珍和张廉云。

张自忠将军的女儿,复旦毕业官至政协副主席,年过90依然开朗健谈

南京国民党政府听到消息之后,怕影响军心,所以秘不发丧。直到“七·七事变”满三年时后才公布他的死讯。之后举国哀恸,全民公祭。

国民政府给张家人颁发了抚恤金,张廉云的叔叔把这些钱拿出来,建了一所自忠小学校,要张廉云继承父亲的遗志,兴学救国。

抗日战争结束后,

张廉云从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一直在这所学校当校长。50年代,张廉云在北京市委统战部工作。

1993年担任北京市政协副主席。

今年,张廉云已经97岁,身体康健,耳聪目明。

一、张廉云怀念父亲张自忠

张自忠将军去世的时候,张廉云年仅17岁,刚上女校,正是最天真烂漫的年龄。

骤逢巨变,张廉云一时没有缓过神来,记忆一直停留在1937年的9月的那个晚上,她最后一次与父亲见面的情形。

当时日本人打到北京,张自忠将军奉命留守北京,并与日方进行交涉。战乱年代,她和母亲、兄长,不敢正大光明地与父亲会面,靠着一名叫福开森的美国友人帮忙。

张自忠将军的女儿,复旦毕业官至政协副主席,年过90依然开朗健谈

好不容易到达天津,与父亲见面的时间只有两个小时。

父亲没有时间讲太多的话,只是把他们托付给叔父,又把她和她哥哥,还有叔叔家的几个小孩子叫到了一起,每人分了一点钱。

父亲对她说,这些钱是你将来的嫁妆。然后又

叮嘱叔父,以后帮他照顾好家人。转身戴上一顶礼帽,匆匆地离开了。当时的她何曾想到,这一次见面即是永别!

事后回想起父亲反常的行为,原来竟然是在交代后事。

1937年的9月,南京街头的报纸上还充斥着对她父亲的辱骂,说他是“华北头号大汉奸”。可是1940年5月16日,他就以身殉国,成为了抗日战争中阵亡级别最高的将领。

痛失双亲的张廉云,虽有成年的哥哥和叔父们照顾,然而

国破家亡在心头刻下的血痕,却也太过于清晰了。

以至于往后的人生当中

,每一年的5月16号都仿佛凭空消失。因为只要到了那一天,她的记忆就一定会重回1940年。

张自忠将军的女儿,复旦毕业官至政协副主席,年过90依然开朗健谈

日本人在汉口电台广播,说发现了她父亲的遗体,并称他为“壮烈战死的‘绝代勇将’”。国民党不相信这个死讯,她当然也希望这一切都是假的。

她和家人每天翻阅报纸,查找最新的新闻。

直到她父亲的死讯被证实,一次又一次痛彻心扉的重击,留下的伤口太深。

二、护国军魂张将军

张自忠将军1891年出生于山东临清,从小熟读《三国演义》、《说岳全传》,立志要做关云长和岳飞那样精忠报国的大英雄。辛亥革命爆发后,张自忠将军秘密参加同盟会,后来到同乡车震的军中任职。

1922年前后,张自忠参加了冯玉祥的西北军,一路经历了直奉大战、中原大战,从排长、连长、营长……一直升到师长的位置上,先后兼任察哈尔省主席、天津市市长。

“七·七事变”爆发之前的四月,张自忠曾经奉命访问日本,因此在国内引起了极大的误解。“事变”之后,北京城内涌进了大量流亡的东北学生,卢沟桥头不时传来枪炮声。从那个时候起,张自忠忙于军务就很少回家。

张自忠将军的女儿,复旦毕业官至政协副主席,年过90依然开朗健谈

可是

因为访问日本和奉命驻守北平两件事,得不到外界的理解;上海工界、学界曾经一度联名上书,要求将他枪毙,“明正典刑”。

“七·七事变”发生的第二天,张自忠还没有接到上方的命令。二十九军的军长宋哲元在山东老家休养,于是张自忠带病上阵,再度与日本人交涉。后驻军北平不走,

被全国报纸打成自南宋张邦昌以来,“华北特大号汉奸”。

人人皆欲食其肉,寝其皮。

随之而来的各种侮辱层出不穷,甚至有报纸刊载他搂着日本女人的漫画,对他进行人身攻击。就在那一年风声鹤唳的9月,张自忠通过美国友人的帮忙,与张廉云见了最后一面。

他临出门的时候,家人都不敢相送。因为周围还住着不认识的邻居。唯恐太过张扬,暴露了一家的身份。

当时骂他的人永远不会想到,不出三年,这位“特大号汉奸”就出现在枣宜会战的战场上,并且血战殉国,

被日寇称为“绝代勇将”。张廉云还记得,1939年,她父亲接受重庆记者的访问时,向大家解释

他的字号“荩忱”,意思是:尽忠报国,竭尽微忱。

张自忠将军的女儿,复旦毕业官至政协副主席,年过90依然开朗健谈

他自认“华北丢失,我身负罪责”,“转战各地,但求一死报国!”又说“待到他年马革裹还”,大家必定能明白他字号的深意。

最后,他果真实践了自己的诺言,国人才知道当初对他的误会太深!

1940年5月,张自忠将军战死之后。

日本人以军礼郑重将他下葬,蒋介石下令不惜一切代价,抢回他的遗体。毛主席和蒋介石二人亲自为他题词,周总理替他作悼文。

“勋烈常昭”、“荩忱不死”,

民间把张自忠将军比作义薄云天的关云长。

张自忠将军对人宽厚讲仁义,无论是家中的佃农,还是落难的旧友,他都一视同仁。他一直信奉中国传统的精神,

“文官不怕死,武将不爱财”

,重义轻生。

每上战场,必写遗书,活着回来就烧了,下一次上战场再写。

张廉云和兄长、叔父一家也和张将军一样不看重钱财,他们拿到了国民党给的抚恤金,就全捐出来,再筹了一笔钱兴办“自忠小学”。

张自忠将军的女儿,复旦毕业官至政协副主席,年过90依然开朗健谈

张廉云说:这是因为1937年父亲和哥哥访问日本,看到了日中两国在教育上的差距,产生了无限的感慨。作为将军的家人,她和叔叔都希望能通过办学,弥补父亲的遗憾。后来,张廉云在传染病院当院长,事事亲力亲为,做医生们的榜样,而这都是受父亲影响的缘故。

结语

张廉云今年97岁,至今身体健康,耳聪目明。她平时生活节俭,不爱张扬。

她大哥张廉珍虽然在六十年代已经去世,但是她和叔父家的兄弟姐妹们常有来往,生活上有人照顾,不用别人操心。

有记者前去采访她,她就会笑着仔细地告诉记者,家中亲戚们的情况。

这是

因为最近两年,老有人冒充张将军的子侄行骗,她要提醒大家提高警惕。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