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湖南农妇和丈夫失散,1938年去延安学习,发现抗大教育长正是丈夫

1938年,林伯渠在驻陕办事处工作。有一天,他接待了一名前来寻亲的湖南农妇。因为当年的国内环境复杂,加上革命工作天南海北的原因,很多共产党干部跟亲人的联系都断绝了。

所以,经常会遇到一些到办事处来寻亲的老乡。林伯渠照往常一样接待了她,可问清楚信息后大吃一惊。原来这位风尘仆仆的女士,丈夫居然是抗日军政大学的教育长——许光达!

许光达于1925年加入共产党,1926年进入黄埔军校第五期。一路从战士做到师长,参加了许多大小战役。解放后,他曾任职国防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湖南农妇和丈夫失散,1938年去延安学习,发现抗大教育长正是丈夫

这名湖南妇女名叫邹靖华,她和许光达的婚姻是两家父母指定的。许光达出身贫寒,母亲早逝。而邹家书香门第,邹父邹希鲁是乡间的一名教书先生。

许光达本名许德华,很小的时候就要给地主放牛。不过他却非常爱学习,经常利用放牛的机会,偷偷跑到学堂去旁听。某一日天寒地冻,许德华不堪冻饿,昏倒在了学堂的外面。

邹希鲁发现许德华之后,就把他抱回家中休养。经过一番交谈之后,令邹希鲁十分心疼和怜爱这个孩子。于是邹希鲁便收下了这个弟子,还资助他一路读书。

许德华十三岁的时候,考入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这所教导过毛泽东、蔡和森的著名学校校长徐特立,正是邹希鲁的好友,邹希鲁也受聘入校做了国文教员。

邹希鲁对勤恳聪慧的许德华十分喜爱,而许家也很乐意与邹家结亲。所以对于这个事情,双方家长那是一拍即合,于是一双小儿女,便就此缔结了婚事。

因为当时两个孩子的年纪都小,许德华十四岁,邹靖华更小,才九岁。所以,二人的婚事也就是礼数上的婚约。实际上定亲的时候,两个孩子都各自在不同的学校上学。

湖南农妇和丈夫失散,1938年去延安学习,发现抗大教育长正是丈夫

许德华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期间,受到了革命启蒙,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很快就入团、入党,又经过党组织的选送,考入了黄埔军校,当时的许德华才十八岁。

邹家人虽然不知道女婿具体在做什么,但是晓得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创办的,也比较放心。后来,许德华参加了南昌起义,受到了国民党的通缉。

在三河坝战役中,许德华因为负伤,和组织失去联系,便辗转回到了湖南老家。这一次,他把自己的工作和理想,还有事业的危险性,都告诉了未婚妻邹靖华。

邹靖华非常理解许德华的革命追求和事业理想,二人也在老家举行了婚礼。就在新婚燕尔之时,国民党的通缉令发到了长沙,幸好有亲戚把消息赶紧递回了老家,让他快逃。

于是,新婚才十天的小夫妻,就这么分别了。当年许多的革命者,面对白色恐怖的社会环境都更名改姓了。许德华也给自己改了几个名字,最后定下了许光达这个名字。

许光达从湖南到河北,又南下到上海,终于和组织取得了联系。之后,他在湘鄂西组建了红六军,又去贺龙的红二军团做师长。之后几年征战,许光达在应城战斗中身负重伤。

湖南农妇和丈夫失散,1938年去延安学习,发现抗大教育长正是丈夫

因伤情凶险,所以许光达被送往苏联治疗,并在莫斯科学习。在许光达戎马战斗之时,邹靖华的生活也十分艰苦。许光达在河北得到岳父邹希鲁的庇护,但是事发后,邹希鲁被革职。

虽说邹希鲁没有责怪他们,但是邹靖华仍然十分愧疚。作为许德华的妻子,她长年被反动派监视,这些人还时不时上门审问,还给她挂牌子游街示众。

有人让她登报发表离婚声明,可她坚决不同意。为生计她去工厂做工,由于过度劳累,她时常咳嗽吐血。1930年,红军攻打长沙,她念夫心切,去部队寻人,但是没人认识“许德华”。

其实,当时二人几乎是擦肩而过,却无从相见。后来,邹家通过消息得知,说许德华已经在战役中牺牲。邹靖华当时悲痛欲绝,恰在此时,许家收到了一封信,信中写道:

德华兄:安徽寿县一别,你说回家成亲,婚后即归,至今两年有余,不见音讯。是爱妻扯你的后腿,还是自己激流勇退?望来信告之,顺致福安。

邹靖华仔细看笔迹,确定了是丈夫的字迹,这才放下心来,照地址写了回信。许光达的回信很快也到了,还在信中附上了一笔钱,并叮嘱她多读书。

湖南农妇和丈夫失散,1938年去延安学习,发现抗大教育长正是丈夫

后来,邹靖华收拾心情开始补课,很快考就上了长沙市女子第二师范学校。但是,许光达的信却再次中断了。原来那时中苏边境封锁,信路中断了。

许光达在苏联养伤的日子很规律,但是伤好后,苏联却拒绝送他回国。许光达只好在莫斯科拼命学习,学军事、学汽修。直到1937年,他才在王稼祥等人的安排下到达延安。

因为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军事素养,还参加过许多实战,又在苏联进修过,许光达很快就在抗日军政大学做到了校长。许光达在到延安以后,也给老家去过信。

但是当时抗战爆发,加上国共两党的旧怨,根据地发往国统区的信根本寄不过去。当时的延安虽然艰苦,却不乏来自五湖四海的青年才俊,许多女大学生,也乐意去延安生活。

抗日军政大学更是年轻漂亮女青年的集中之地,其中不乏勇敢者向许光达求爱,或委托旁人撮合,但是都被许光达婉拒了,他始终对外宣布,我是有妻子的。

湖南农妇和丈夫失散,1938年去延安学习,发现抗大教育长正是丈夫

有人打听到许光达与妻子失散多年,如今战火连天,生死不明,劝他放下前尘再娶。但是许光达却态度坚决地表示不行,他说:

万一她没有死,我另娶她人,岂不伤透了她的心?这些年来,战争的烽火紧紧地追赶着我们,她为我做出了那么大的牺牲,盼望与我团圆,我怎能辜负她!假使她真的死了,我也要见到她的坟,哭一阵,添上一抔土……

邹靖华这些年也始终没忘记丈夫,她坚持学习,得到了徐特立的帮助。带着介绍信,几经周折,终于到了延安。于是,就有了开头那一幕。许光达得到妻子的消息,十分兴奋。

于是,他当天就去到旅社。这对结婚十天就分别的小夫妻,终于在十年后再度相逢了。夫妻久别重逢,一时传为佳话,毛泽东还亲自接待了二人。

席间,毛泽东十分高兴地说:“祝贺你们夫妻团聚,欢迎你到抗大学习!”十年的离别并未减轻他们的情感,他们在延安共同奋斗,建国后也并肩扶持。夫妻风雨同舟,共担创业艰辛。

邹靖华很快入党了,从普通女兵,做到了女队指导员,从情报科秘书到司令部秘书。解放以后,先后担任了化工局监察主任,冶金部监察处长。

湖南农妇和丈夫失散,1938年去延安学习,发现抗大教育长正是丈夫

每逢有外交宴会,他们夫妻二人都会相携出席。不过,邹靖华曾经担心自己被战争摧残的容颜,不如那些光彩照人的外宾夫人,会有失威仪,但是许光达却安慰她说:

国家的威仪,不仅仅体现在外表上,而是看一个国家的国魂、士气、民风和人民的精神面貌。在这方面,你是可以把那些外国武官夫人比下去的。糟糠之妻不下堂,这是做人的起码道德,也反映了社会主义崭新的道德风尚。何况你我是多年的患难夫妻。

二人风雨同舟,相伴一生。有一子一女,女儿玲玲很小夭折,儿子许延滨在延安出生,后成为华罗庚的弟子。核试验的时候,因为既懂理论知识又有军事素养,被委以重任。

许光达一直致力于推行装甲部队,许延滨继承了父亲的衣钵,在部队中积极推行坦克装甲旅和信息化战法,后来负伤转业,在中科院做博导,也算是新世纪里文武双全的人才。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