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他从参加红军起就坐机关,林总却说他能当10万兵,后授中将军衔

他从参加红军起就坐机关,林总说他能抵10万兵,建国后授中将军衔。

他从参加红军起就坐机关,林总却说他能当10万兵,后授中将军衔

此人名叫苏静,在1955年解放军首次授衔时就被授予中将军衔,而其他许多老资格的机关干部一般都授大校军衔,难道只是因为在秀水河战斗后林总说了一句“苏静当10万兵”吗?

苏静是福建海澄(现龙海县)人,1910年出生。苏静的家族很注重教育,族人家的孩子读书又出息,就可以得到奖励。苏静小时候非常聪慧,他考入了漳州省立第八中学后又考入了漳州第二师范学校。在学校期间,他接触到了进步思想,加入到了党的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贴标语、撒传单、演讲、上街游行等等,搞得当地警察局点名要抓他。没有办法,地下党决定让他转移,结果一转移就转到了缅甸,在一家华侨小学教书。到了“九一八”事迹发生后,他才又回到国内,漳州的警察局还在找他,他只能去厦门,与以前教过的苏精诚等几个学生一起开了个照相馆,暂时安顿下来。

1932年春,红一军团东路军打下了漳州,他们决定回家乡参加红军,但找不到红军,于是他们就找了一些老同学和穷苦农民组织了一支40多人的游击队,苏精诚任队,苏静任政委。找到红军后,这支游击队被编入独立3团。苏静的游击队多数是读过书的有文化的人,东路军领导相当重视,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就逐一找他们谈话,询问愿意做什么工作,苏精诚说,我喜欢做政治工作,他就去了政治部。苏静喜欢带兵打仗,他说,我喜欢做军事工作,结果却去了司令部的通信科当参谋。其实带兵打仗和军事工作是不一样了,当时苏静不了解,所以,他一参加红军就当上了机关干部。

他从参加红军起就坐机关,林总却说他能当10万兵,后授中将军衔

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读书多的人比读书少的人都有优势,因为读书人喜欢用脑子。比如飞机来袭怎么躲避、比如迷路了怎么让“老马识途”,比如如何使用照相机等等。苏静虽然是坐机关当参谋,但在长征中,他为了收集情报,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说他走了五万里也不为过。聂帅在回忆录中就说“红军过草地,苏静同志在前面开路是有功的。”为什么?因为苏静是负责侦察开路的,每天走出去还要走回来,把明天的行军线路画出来,分发给部队。所以说,战争年代的“坐机关”,并不是现在当官坐机关,每天一张报纸一杯茶。

抗战时期,苏静任八路军115师司令部2科科长,东进支队司令部秘书长、政治部保卫部长、敌工部长等,进入解放战争后一直在林总的东北野战军(四野)情报部门工作,那为什么林总会对他的秘书季中权说“苏静能当10万兵”?

他从参加红军起就坐机关,林总却说他能当10万兵,后授中将军衔

原来在八路军和部分新四军进入东北后,打了一场影响较大的胜仗——秀水河战斗。那时的苏静任前方总指挥部情报处处长,这时候的八路军与新四军在东北还没有打过有影响力的胜仗,要知道一支部队需要打一场有影响力的大胜仗才能鼓舞士气。1946年2月11日,苏静获悉敌89师近两个团脱离其主力到达秀水河子,离主力有3天的路程,这一情报很快上报林总。林总当机立断,迅速就近调集7个团的优势兵力一举将其全歼。这是林总率部进军东北以来打的第一个漂亮的歼灭战。二个月后,在苏静准确的情报保障下,他们在大洼又一举歼灭敌71军87师4400人。所以在战后,就有了“苏静能当10万兵”这句话。此后,苏静也就成了林总的高参,成了东北野战军“坐机关”人员中最忙的一位。东野从东北打到江南,林总总能经常越过兵团、纵队直接指挥到师,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有个可靠的情报源,就是苏静领导的情报处。

苏静能在“坐机关”的人员中之所以能脱颖而出被授予中将军衔,除了他做情报工作得力、成绩突出外,还与他在北平和平解放中能审时度势、顺利地达成和平协议是分不开的。由于受文章篇幅限制,这里不再细述。

他从参加红军起就坐机关,林总却说他能当10万兵,后授中将军衔

所以,苏静能被授予中将军衔,可见他的不一般。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