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曹雪芹写《红楼梦》,不管时间,还是方位,脑子都是清楚的

《红楼梦》中贾府、大观园方位写作不误

——兼论大观园的空间营造与对清代海淀皇家园林架构的仿造

樊志斌

内容提要:本文以荣国府东北角梨香院、梨香院南墙为大观园北墙这一客观书写为基础,通过对荣府园林位置、用水、下人群房、荣府后门等元素的辨析,结合传统园林的特有审美,对大观园这一皇家园林的技法(堆山、引水)、建筑、方位的描写,指出曹雪芹对他描写的贾府、大观园建筑空间的方位有着清醒的认识,《红楼梦》中相关人物活动、建筑方位书写无误。

关键词:梨香院 大观园北墙 皇家园林 堆山 引水 方位不误

自《红楼梦》诞生以来,有关主人公、大观园的探讨就从未断绝。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红楼梦》对贾府等级、礼制、园林的描写不仅真实(合乎等级),而且细腻(细节真实)。

此种描写给熟悉传统王公家族生活的读者以震撼和好奇,认为作者必定有明确的考量(元素、贾府、大观园格局),纷纷索隐其背后的真实原型(一个园子为基础,比较忠实的写照)或者素材来源(作者在多个园子见闻基础上的文学再造)。

但是,近现代学界往往又借书中人物活动涉及的方位问题,认为大观园,甚至荣国府众的建筑方向、格局混乱。实际上,之所以有这样的认知,往往因为近现代读者对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空间相关知识缺乏所知。如果能够了解这些相应知识,就可以发现曹雪芹对他笔下的方位、格局、空间有着极为清醒的认识,《红楼梦》中方位写作不误。

一 园林的写作与建筑格局研究的错位

近代“红学”(近代论文式、逻辑化表达)诞生以来,关于大观园原型或者素材的探讨亦多,主张差异极大,至今各家纷纷。

小说的文字就在那里,何以各家主张差别如此之大呢?

除了《红楼梦》大观园格局描写的不系统(不同景观出现于不同回目)、不清晰(传统行文方位多用模糊性书写,如前、逶迤、穿花度柳等词汇,显得生气活泼),根本原因在于,《红楼梦》中大观园写的是园林,而研究者却不考虑园林的构造手法,将研究眼光集中在建筑上,忽略了山川、小路对方位的“调整”,故而,对某些方位描写感到矛盾。

所谓不能从大观园“以园林的关照”对大观园的方位进行研究,是指研究者更多的考量大观园的建筑,而不考量园林的审美、格局、手法等因素——园林以山川水脉作为架构格局、分割空间的基本手段,建筑只是其中的组成或点睛元素。

在园林中,山脉将诸多建筑分割在不同的空间中,又以小路连接,虽然不同建筑空间之间直线距离不远,却互相不见,形成人在山川中“分散”生活的效果;同时,因山川的存在(很多山岭、河流以非正方向存在)和道路的弯曲,人行走的方向总是在变化的,形成“看似复杂”(矛盾)的方向书写。

也就是说,百年来的大观园研究者并未给大观园以“以园林的关照”,而这种作者对园林的熟悉与写作和研究者紧紧围绕建筑格局进行研究的错位,使得理解文本中某些写作“模糊”、看似“似乎矛盾”的方位书写,更加得不到解释,只能消极的归结于“作者创作的不细致”。

而这样的思路不仅难以把握作者的见闻、审美与文学表达技法,也难以深入理解大观园中故事书写的妙处。

二由梨香院界定大观园的范围:大观园在荣国府内

(一)大观园建造前、后梨香院始终存在

关于大观园研究,梨香院是用于界定大观园范围、大观园东、北部格局最可靠的标志。因为在大观园建造前后梨香院始终存在、且位于荣国府东北方向上。

《红楼梦》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中写道:

贾政便使人上来,对王夫人说:“……咱们东北角上梨香院一所十来间房,白空闲着,打扫了,请姨太太和姐儿哥儿住了甚好。

第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 天伦乐宝玉呈才藻》中又写道:“那时,薛姨妈另迁于东北上一所幽静房舍居住,将梨香院早已腾挪出来,另行修理了,就令教习在此教演女戏。”可见,大观园的修建并未影响到梨香院的存在。

(二)梨香院界定大观园的北部范围与格局

原来,这梨香院即当日荣公暮年养静之所,小小巧巧,约有十余间房屋,前厅后舍俱全。另有一门通街,薛蟠家人就走此门出入。西南有一角门,通一夹道,出夹道,便是王夫人正房的东边了。

可知,梨香院位于荣国府东北方向,有一门通街,又有一西南角门,过夹道,可至王夫人正房东面。

又,第六十九回《弄小巧用借剑杀人 觉大限吞生金自逝》中:

贾琏忙命人去开了梨香院的门,收拾出正房来停灵。贾琏嫌后门出灵不象,便对着梨香院的正墙上通街现开了一个大门……

贾蓉忙上来劝:“叔叔解着些儿,我这个姨娘自己没福。”说着,又向南指大观园的界墙……(凤姐)且往大观园中来。绕过群山,至北界墙根下往外听,隐隐绰绰听了一言半语。

可知,梨香院的南墙即是大观园北墙的东部(梨香院在荣国府东北角,却不在大观园内,也即梨香院在大观园东北院墙外,两者共用一段院墙)。

梨香院本有一门通街,贾琏嫌尤二姐“后门出灵不象,便对着梨香院的正墙上通街现开了一个大门”,则可知梨香院的通街门为荣府后门(北向)之一,其新开之“正墙上通街门”则应朝东,在院落东南角(此彼时京师四合院常有格局)。

三 大观园用地为荣国府部分下人群房和其他原有空间

(一)大观园兴建前荣国府的土地使用情况

众所周知,荣国府为三路格局,贾政夫妇居中,贾母居西院,贾赦为长子,成年后分院独居;不过,很多人未必意识到,贾赦的院落是从荣府东花园(宁府花园会芳园位于宁府西部,与荣府花园隔巷相望)原有空间分割出来的。第三回《金陵城起复贾雨村 荣国府收养林黛玉》中写道:

邢夫人搀着黛玉的手,进入院中。黛玉度其房屋院宇,必是荣府中花园隔断过来的。进入三层仪门,果见正房厢庑游廊,悉皆小巧别致,不似方才那边轩峻壮丽,且院中随处之树木山石皆有。

当日,荣公于东路花园的北端建梨香院,为“暮年养静之所,小小巧巧”,也即梨香院位于荣国府的最东路的最北端。

实际上,荣国府东路除原建有园林外,还建造有下人的“群房”:诸多丫鬟居主人处下房,但荣国府那些众多成年成家的奴才、仆妇,除了钱财富裕、自有居所者外,自然需要主人家集中安排居处。故第十六回《贾元春才选凤藻宫 秦鲸卿夭逝黄泉路》中,写修建大观园时,将“荣府东边所有下人一带群房尽已拆去”。

又,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中,刘姥姥到荣府“后街上后门”寻周瑞家的,知道王熙凤有空,周瑞家的又带着刘姥姥“逶迤往贾琏的住处来”。可见,周瑞一家居住在荣府的后面(北面)临街处,有从荣府北面直入南面的通道。

也即是说,结合梨香院、周瑞家的位置,荣国府园林区位于东路,后贾赦单独居住,将园林区南端改建给贾赦使用。贾赦院落北部为下人群房,再北为荣府园林区(西部有面积广阔的田地、林地),再北端才是梨香院和薛姨妈移出梨香院后的住所。

既然,荣府东路、北路都有大规模下人群房,则东路下人群房拆除后,北路或西路自当新建下人群房或者调整某些空闲下人住房。

此外,贾府大量使用马匹,贾母在房子里看到南院马棚的火,茗烟为贾宝玉在大观园后门备马。那就是说,荣国府土地不同区域还有相当规模的马厩。

(二)大观园对荣国府原有土地的占用与改造

按照大观园兴建后,荣国府东北角上梨香院(荣国府原来园林东北角上)未动(与薛姨妈后迁荣国府东北房屋,依然保持通大观园、贾府主建筑的通道)、北面下人群房未动的现实,说明大观园位于荣国府内。

也就是说,大观园的用地占用空间并未涉及宁国府会芳园部分,荣国府也没有再购土地,只是占用、调整了荣国府自有部分下人群房、园林(王公显贵园林拥有巨量的面积、果园、蔬菜、稻田等)空间。这也就是大观园建成后,小说写及人们从后门出入荣国府时,或云自大观园后门,或云自荣府后门的原因。

或者以为,大观园面积过大,不可能位于荣国府内,但是,不要忘了,在曹雪芹的设计中,荣国府是一个人口近千(三四百丁)的大家族,又是功劳极大的开国元勋,家族所占面积自然极大。

四 大观园的占地、用水与对宁、荣旧园风物的借用

(一)大观园的性质与规模

《红楼梦》中贾府为国公府,大观园是为迎接皇帝的贵妃贾元春省亲而建,这就使得大观园的等级、规模、建造意向、格局要符合贾府、元妃的“身份”。也就是说,大观园名义上为荣国公府园林,实际上带有皇家园林的性质。

这种“皇家性质”首先表现在规模上。第十六回《贾元春才选凤藻宫 秦鲸卿夭逝黄泉路》:

贾蓉先回说:“我父亲打发我来回叔叔:老爷们已经议定了,从东边一带,借着东府里花园起,转至北边,一共丈量准了,三里半大,可以盖造省亲别院了。

“三里半大”的意思,即园林的周长为三里半长(此明清园林面积常用计算、表述方式),因兼言及四周内面积,故云“大”。

(二)大观园与宁府会园的关系

第十六回《贾元春才选凤藻宫 秦鲸卿夭逝黄泉路》中写到大观园与宁府会芳园的关系:

先令匠人拆宁府会芳园墙垣楼阁,直接入荣府东大院中……当日,宁、荣二宅,虽有一小巷界断不通,然这小巷亦系私地,并非官道,故可以连属。会芳园本是从北拐角墙下引来一股活水,今亦无烦再引。

按照大观园建成后,梨香院仍然保存,薛姨妈居住荣国府东北院落的现实来看,大观园建造时,虽然拆除了一部分会芳园的楼阁,但并未直接占用会芳园空间,只是借用了它的一部分山势(即将会芳园西部堆山的规模扩大了,形成山势连绵的意态)。

(三)大观园对荣府旧园的借用

除了借用了会芳园的部分堆山、引水,大观园还借用了荣府旧园的诸多事物。第十六回《贾元春才选凤藻宫 秦鲸卿夭逝黄泉路》中即写道:

其山石树木虽不敷用,贾赦住的乃是荣府旧园,其中竹树山石以及亭榭栏杆等物,皆可挪就前来。如此,两处又甚近,凑来一处,省得许多财力,纵亦不敷,所添亦有限。

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遂命开门,只见迎门一带翠嶂挡在前面……说着,往前一望,见白石碐嶒,或如鬼怪,或如猛兽,纵横拱立,上面苔藓成斑,藤萝掩映。

园林中石头上的苔藓,一在于环境,二在于新旧,故可知,此处当为荣府旧园现成事物改建(达官显贵园林之后半部、东西两侧多堆土成山,不惟用于营造山林环境,用以审美,且用以聚气,则此处之山石或即荣府旧园之股友山林部分),故庚辰双行夹批:“曾用两处旧有之园所改,故如此写方可,细极。”

五 大面积的大观园与大观园的格局

(一)挖水成池与堆土成山

中国传统园林讲求择地于自然山川,若平地造园,则要模拟自然山川,而模拟自然山川就需要挖湖堆山,挖湖堆山则要园林的大面积,故南方园林狭小,多不能堆山,不过点缀山石而已。

大观园不同,它本身带有的皇家属性,即决定了它对模拟自然、挖湖堆山的基本要求。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写蘅芜苑环境云:

忽见柳阴中又露出一个折带朱栏板桥来,度过桥去,诸路可通,便见一所清凉瓦舍,一色水磨砖墙,清瓦花堵。那大主山所分之脉,皆穿墙而过。

“大主山”处,庚辰双行夹批云:“两见大主山,稻香村又云怀中,不写主山,而主山处处映带连络不断可知矣。”

不仅稻香村、蘅芜苑或在山怀,或由主山之脉穿墙而过,大观园中各景点基本都有土山环绕。怡红院西侧与大路之间为大土山的延伸山岭,后与栊翠庵隔山而处,芦雪广(即庵)也盖在傍山临水河滩之上,大观楼后与大观园后门间也应有相当规模的土山分布。

山是园林的骨架,水便是园林的血脉。大观园中,土山处处,水可行舟,在明清时代,只有康雍乾嘉时代海淀园林有此面貌(城内园林不准引三海水,且面积狭小;三海则全是大面积湖面园林,而无规模宏大的堆山)。

(二)大面积的大观园与集中于大观园西南部的建筑空间

大观园面积庞大,占地三里半,康熙皇帝海淀畅春园(北界北京大学西门外,南面至北京四环稍南)周不足七里(占地750余亩,南北长约920米,东西宽约520米),也即大观园当为畅春园之半(不管大观园的三里半大是三面周长三里半,还是四面周长三里半,其规模与畅春园的规模比例大约如此)。

不过,建筑空间却不是平均分布在巨大的园林面积上。大观园的各建筑空间主要集中于园林的南部。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说着,进入石洞来,只见佳木笼葱,奇花熌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

庚辰双行夹批:“细极。后文所以云进贾母卧房后之角门,是诸钗日相来往之境也。”

按,诸钗早晚给贾母请安,富家小姐不惯跋涉,因此,各建筑自然集中在大观园的南部和轴线上。

既然如此,大观园又何必要圈三里半偌大的面积呢?这就是皇家园林的特点了,大面积的土地既可以为园林主体建筑空间提供分割与围护,制造出主人生活于自然山林中的意境,此外,大量的土地还可供种植庄稼、蔬菜并栽植果木。故而,写及稻香村时:

倏尔青山斜阻。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墙,墙头上皆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

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

此处,“庚辰双行夹批”则云:“‘斜’字细,不必拘定方向。诸钗所居之处,若稻香村、潇湘馆、怡红院、秋爽斋、蘅芜苑等,都相隔不远,究竟只在一隅。然处置得巧妙,使人见其千邱万壑,恍然不知所穷。”

(三)蓼风轩、省亲别墅、梨香院关系辩证

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写及藕香榭、省亲别墅、蘅芜苑、梨香院、荣府后大街的关系。先说:

正说话,忽一阵风过,隐隐听得鼓乐之声。贾母问“是谁家娶亲呢?这里临街倒近。”王夫人等笑回道:“街上的那里听的见,这是咱们的那十几个女孩子们演习吹打呢。”

……贾母道:“就铺排在藕香榭的水亭子上,借着水音更好听。回来,咱们就在缀锦阁底下吃酒,又宽阔,又听的近。”……

接着,从探春处出来:

走不多远,已到了柳叶渚。姑苏选来的几个驾娘早把两只棠木舫撑来,众人扶了贾母、王夫人、薛姨妈、刘姥姥、鸳鸯、玉钏儿上了这一只,落后李纨也跟上去。凤姐儿也上去,立在舡头上……

说着,已到了花溆的萝港之下……贾母因见岸上的清厦旷朗,便问“这是你薛姑娘的屋子不是?”众人道:“是。”

贾母忙命拢岸,顺着云步石梯上去,一同进了蘅芜苑……说着,坐了一回方出来,一径来至锦阁下。

这段文字是分析各建筑方位、格局、空间的绝好资料。

既称,由潇湘馆(潇湘馆西部为湖)前行,向紫菱洲、蓼溆方向,结合贾政等由稻香村到花溆(即蓼汀花溆、花溆),不能过河的情况,结合上面文字,迎春的紫菱洲当在稻香村西侧、临湖处,花溆则在其北部。

惜春的蓼风轩位于省亲别墅西侧池塘北岸,其附属建筑藕香榭、芦雪庵位于蓼风轩东,藕香榭位于湖岸边(西北、东南倾斜,故其处演奏,省亲别墅东楼缀锦楼能够听得清晰),芦雪庵则全在水中,东靠近蓼溆。

过蓼溆,东下不远就是省亲别墅的临水码头,再东即蘅芜苑的临水码头,故知蘅芜苑位于省亲别墅东南位置。

又,在秋爽斋,可以听到梨香院的音乐之声(街上声音却听不见),在省亲别墅能够听到秋爽斋、藕香榭的音乐,可见距离都不算远,蘅芜苑位于省亲别墅东南侧,则位于荣国府东北角的梨香院自然与其西南的蘅芜苑不远。

(四)秋爽斋、蓼风轩、稻香村

《红楼梦》第七十四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 矢孤介杜绝宁国府》中,写王熙凤、王善保家的抄家各处路线云:

便从上夜的婆子处抄检起……于是先就到怡红院中……

说着,一径出来……一头说,一头到了潇湘馆内……又到探春院内……凤姐直待伏侍探春睡下,方带着人往对过暖香坞来。

彼时,李纨犹病在床上,他与惜春是紧邻,又与探春相近,故顺路先到这两处。因李纨才吃了药睡着,不好惊动,只到丫鬟们房中一一的搜了一遍,也没有什么东西,遂到惜春房中来。……于是,别了惜春,方往迎春房内来。

抄检大观园自然按照方便原则(距离近、不走回头路)行程,因此这一段描写,对研究大观园格局而言,比贾政一行(出于审美游览式行程)更加准确,更加具备可参考性。

先到怡红院,自然是因为宝玉为大观园中唯一具有独立住所的男性,当然也与怡红院距离正门(南门)距离最近有关。潇湘馆近临怡红院,秋爽斋近临潇湘馆,探春的秋爽斋对面就是惜春的暖香坞,暖香坞距离稻香村近,而复与迎春的紫菱洲相近。

六、大观园中的道路与景点

(一)大观园的道路与建筑空间格局:贾政游园非直线行走

水脉固然重要,但人不能行水上,故而道路是园林中极为重要的成分。

园林中的道路既有主要大路,也包括诸多小路,更包括处处桥梁。诸多道路联络起来,使得规范格局的大路与方便通行的小路连接起园林的整体空间,此皇家园林与南方士人园林(一本一两条路、一两座桥连接整个园子)的又一基本区别。

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中,贾政扶了宝玉自门内山路逶迤进入山口。“庚辰双行夹批”云:

按此一大园,羊肠鸟道不止几百十条,穿东度西,临山过水,万勿以今日贾政所行之径,考其方向基址。故正殿反于末后写之,足见未由大道而往,乃逶迤转折而经也。

脂砚斋虽然读书颇有疏漏,但作为清人,是懂园林的,故而在此提醒读者,应该全面考量省亲别墅的正殿与大观园的总体格局,而不要局限于贾政的游览路线——贾政的行走路线并非直线而行,而是随景曲折的,但研究者读书和行文中往往忽略这一点。

第十七回,贾政等出翠障山洞、北行,发现:“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贾政与诸人上了亭子,倚栏坐了。”可知,土山北不远处为水池,右行一段距离,可以上到水池上的石桥(桥上有亭,后名为沁芳桥、沁芳亭)。过了此亭,则由小路可通各处。庚辰双行夹批:“此亭大抵四通八达,为诸小径之咽喉要路。”

(二)元妃游览路径说明怡红院、潇湘馆、稻香村、蘅芜苑在主路左右

贾政游览大观园系走山路随景而行,而第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 天伦乐宝玉呈才藻》中,元妃省亲则不同,先是乘舟而行,后换过衣服后,则由大路游览:

尤氏、凤姐等上来启道:“筵宴齐备,请贵妃游幸。”元妃等起身,命宝玉导引,遂同诸人步至园门前……进园来,先从“有凤来仪”、“红香绿玉”、“杏帘在望”、“蘅芷清芬”等处,登楼步阁,涉水缘山,百般眺览徘徊……已而至正殿,谕免礼归座,大开筵宴。

以元春的体力和身份,可以自大门步行至省亲别墅,可知这段距离并不深远。另外,省亲路程直线前行(不走回头路),因此,怡红院应潇湘馆稍东北处(怡红院有通往主路的数条小路,方向或者西北,或者西南,其中通沁芳桥、正门小径西南行),任何把怡红院置于潇湘馆偏东南的思路都是错误的。

宝玉称怡红院、潇湘馆两处离得近,贾政游览,“忽见大山阻路……直由山脚边忽一转,便是平坦宽阔大路,豁然大门前见。”可知,怡红院距离正门也不远,但与主路之间有诸多土山横亘。

大观园主路基本格局为,入大门(大门西行不远即贾母院落)东折,即主路,前行即沁芳桥,过桥,西为潇湘馆(即有凤来仪),稍北东侧即怡红院(红香绿玉)。北行,主路东侧即是稻香村(杏帘在望),过桥,为蘅芜苑。

(三)潇湘馆北、稻香村西景区

潇湘馆北、稻香村西景区,为惜春的暖香坞并茶蘼架、木香棚等景区。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写及藕香榭、省亲别墅、蘅芜苑、梨香院关系:“说着,一径离了潇湘馆……一面说着,便向紫菱洲、蓼溆一带走来。”可见,紫菱洲、蓼溆在潇湘馆北面。

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中写道:

一面引人出来,转过山坡,穿花度柳,抚石依泉,过了茶蘼架,再入木香棚,越牡丹亭,度芍药圃,入蔷薇院,出芭蕉坞,盘旋曲折。忽闻水声潺湲,泻出石洞,上则萝薜倒垂,下则落花浮荡。……宝玉道:“这越发过露了。‘秦人旧舍’说避乱之意,如何使得?莫若‘蓼汀花溆’四字。”

……

贾珍道:“从山上盘道亦可进去。”说毕,在前导引,大家攀藤抚树过去……忽见柳阴中又露出一个折带朱栏板桥来,度过桥去,诸路可通,便见一所清凉瓦舍。

过栏板桥,北即蘅芜苑(蘅芷清芬),蘅芜苑后偏西处即省亲别墅。蘅芜苑东行,过沁芳闸南行,一带山谷内,则点缀着“清堂茅舍,或堆石为垣,或编花为牖,或山下得幽尼佛寺,或林中藏女道丹房,或长廊曲洞,或方厦圆亭”,也即栊翠庵、达摩庵、玉皇庙等各点景。

(四)大观园的水系布局与景点设置:从沁芳闸、到稻香村、西南角、怡红院后

在正文中,大观园的水系有两处集中描写,一处是在贾政游怡红院时:

(后)院中满架蔷薇、宝相。转过花障,则见清溪前阻。众人咤异:“这股水又是从何而来?”

贾珍遥指道:“原从那闸起,流至那洞口,从东北山坳里引到那村庄里,又开一道岔口,引到西南上,共总流到这里,仍旧合在一处,从那墙下出去。”

“那闸”,指的是省亲别墅东的沁芳闸。书中写贾政等从省亲别墅出来:“至一大桥前,水如晶帘一般奔入。原来,这桥便是通外河之闸、引泉而入者。”“那洞口”,则是指稻香村后、蘅芜苑前涵洞(蓼溆花港)。

也即是说,大观园自会芳园引水入园后,水分三支:

一水直出花溆,到藕香榭一带、紫菱洲一带,汇集成湖

在稻香村东北山坳分一支水流至稻香村

分流至稻香村水再开一岔口,经怡红院、潇湘馆后,西南行,汇入秋爽斋一带湖泊

湖泊水在大观园西南,引流而东,自潇湘馆、怡红院前,合稻香村水脉,于园东南合流,出大观园,经会芳园,复归园外大河。

经稻香村的溪流西南行,过怡红院、潇湘馆后,文中明确写及:

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

秋爽斋、潇湘馆之间水面收缩成河流,以桥横跨其上,将大观园湖泊分为南北二湖。第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 天伦乐宝玉呈才藻》写元妃自前湖码头登舟,游览大观园:

且说贾妃在轿内……忽又见执拂太监跪请登舟,贾妃乃下舆。只见清流一带,势若游龙……已而入一石港,港上一面匾灯,明现着“蓼汀花溆”四字。……一时,舟临内岸,复弃舟上舆,便见琳宫绰约,桂殿巍峨……

也即,元春自大门入,沿着门口土山前大路西行,转北,至湖边,下轿登舟北行,过潇湘馆、秋爽斋间桥下(湖西岸、北岸、东岸即探春、迎春、惜春所居馆阁),过暖香坞、蓼风轩(含芦雪庵、藕香榭)、花溆,不久,临岸登陆,上轿至省亲别墅——舟再前行,临岸即蘅芜苑。

(五)大主山与稻香村、蘅芜苑、怡红院、栊翠庵

书中,写稻香村在主山山怀中,主山山脉穿蘅芜苑而去,延伸到大观园东北,形成新的山群。

实际上,大观园中,以稻香村为中心的大土山的主山北向延伸至蘅芜苑、宝黛读《西厢》处,还南延伸至栊翠庵、怡红院。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 脂粉香娃割腥啖膻》写贾宝玉到芦雪广:

出了院门……走至山坡之下,顺着山脚刚转过去,已闻得一股寒香拂鼻。回头一看,恰是妙玉门前栊翠庵中有十数株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只见蜂腰板桥上一个人打着伞走来,是李纨打发了请凤姐儿去的人。

李纨的丫鬟从稻香村出大观园,何不直接沿主路南行,而要经过栊翠庵(在怡红院东北方向)前呢?这就说明稻香村位于大观楼中线的东侧(与主路间有大山阻隔)、栊翠庵西北。

我们知道,怡红院、稻香村都位于大主山的山环之中或者位于大主山的延伸带上,与中线大路之间复有大土山的山岭相隔,稻香村至中线最近便处,系从土山小径西北行(即主路通稻香村的小路,在稻香村主体建筑处)——此元妃省亲路线;而自稻香村的前正门西南行,则不如东南行,先至怡红院,复西南行到大门近便。

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李纨的丫鬟就应该直接到中线大路、过潇湘馆,而不是栊翠庵,也就不可能遇到在栊翠庵的宝玉了。

以往学者研究大观园,或把稻香村置于潇湘馆后。实际上,这种思路主要是依据第十七回中贾政的游览路线。问题是,贾政游览的是有大规模堆山、理水的“皇家性质”园林,而不是规模小巧、路径简洁的南方私人园林,园林中的山路、大路、小路、景观分布、建筑都应该考虑到方可。故贾政“说毕,命贾珍在前引导,自己扶了宝玉,逶迤进入山口。”此处,庚辰双行夹批云:

此回乃一部之纲绪,不得不细写,尤不可不细批注。盖后文十二钗书,出入来往之境,方不能错乱,观者亦如身临足到矣。今贾政虽进的是正门。却行的是僻路,按此一大园,羊肠鸟道不止几百十条,穿东度西,临山过水,万勿以今日贾政所行之径,考其方向基址。故正殿反于末后写之,足见未由大道而往,乃逶迤转折而经也。

七 沁芳亭、滴翠亭与大观园的湖泊、建筑格局

大观园中有两个颇为重要的亭子,一个是沁芳亭,一个是滴翠亭。

(一)沁芳亭位于潇湘馆、怡红院之间主路上

沁芳亭见于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先写由大门内的翠障曲径进入石洞:

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贾政与诸人上了亭子,倚栏坐了。

此亭压水而成,因宝玉为避免与前人雷同,考虑元妃省亲的性质,名称需要入于应制之例,要求蕴藉含蓄,故题曰‘沁芳’,并题七言联语:“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

对于沁芳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从它出,逶迤前行,方至潇湘馆:

出亭过池,一山一石,一花一木,莫不着意观览。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

问题是,潇湘馆是大观园中第一处“行幸之处”(有规模可居人空间)。也就是说,从大路行来,潇湘馆距离大观园正门不太远。

同时,沁芳桥、亭位于潇湘馆与怡红院之间。《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死金丹独艳理亲丧》写晚上宴会:

李纨、宝钗等都说:“夜太深了不象,这已是破格了。”袭人道:“既如此,每位再吃一杯再走。”说着,晴雯等已都斟满了酒,每人吃了,都命点灯。袭人等直送过沁芳亭河那边方回来。

又写宝玉给妙玉回帖:“宝玉……想罢,袖了帖儿,径来寻黛玉。刚过了沁芳亭,忽见岫烟颤颤巍巍的迎面走来。宝玉忙问:‘姐姐那里去?’岫烟笑道:‘我找妙玉说话。’”可见,沁芳桥(亭)位于怡红院、潇湘馆之间。结合抄检大观园时王熙凤等人的行程,怡红院、沁芳桥、潇湘馆、秋爽斋等大体位置可以确定。

(二)沁芳闸桥、沁芳桥与黛玉葬花处

宝黛读《西厢》、葬花是书中最能感人情节之一,事见于《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先写三月中,宝玉读《西厢记》(又名《莺莺传》,唐人元稹做传奇,《西厢记》即由此敷衍成戏):“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接着,写黛玉的“葬花观”(实则为人生观):

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至于“那畸角”在哪里?书中并未明写。现有的两处描写也存在矛盾:本回写道:

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

似乎葬花的“畸角”在沁芳闸桥的东北、梨香院的西南附近,故而,黛玉葬花后回房顺拐到梨香院外。《红楼梦》第九十六回《瞒消息凤姐设奇谋 洩机关颦儿迷本性》中复写及此处:

一日,黛玉……刚走到沁芳桥那边山石背后,当日同宝玉葬花之处,忽听一个人呜呜咽咽在那里哭。……那丫头跟着黛玉到那畸角儿上葬桃花的去处,那里背静……

以黛玉的脚程和带傻大姐问话的实际情况,此处所谓“刚走到沁芳桥那边山石背后,当日同宝玉葬花之处”,与前所谓沁芳闸桥东北、梨香院外一带相隔甚远。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误会,大概与程伟元、高鹗整理后四十回事将“沁芳闸桥”、与“沁芳亭桥”混为一谈有关。

沁芳亭桥(桥上有亭)位于怡红院、潇湘馆之间主路的南端,西南邻大观园南正门,而沁芳闸桥(桥下有闸)则位于蘅芜苑东侧,联通大观园东北与东南地方。

正是因为,程伟元、高鹗将沁芳闸桥理解成沁芳亭桥,才有了九十六回的这处“刚走到沁芳桥那边山石背后,当日同宝玉葬花之处”的误写。

不过,此处下文的书写并未受到影响。黛玉听了傻大姐讲述二宝婚姻事后:

自己移身要回潇湘馆去。那身子竟有千百斤重的,两只脚却像踩着棉花一般,早已软了。只得一步一步慢慢的走将来。走了半天,还没到沁芳桥畔,原来脚下软了,走的慢,且又迷迷痴痴,信着脚从那边绕过来,更添了两箭地的路。这时,刚到沁芳桥畔,却又不知不觉的顺着堤往回里走起来。

这段文字写到了“沁芳桥那边山石背后,当日同宝玉葬花之处”,又写到了自葬花畸角儿“走了半天,还没到沁芳桥畔……信着脚从那边绕过来,更添了两箭地的路”,再结合前文中写大观园大门内为堆山、大观园水流自西南角东流,合稻香村、怡红院水,出大观园的描写,可以大体知道潇湘馆、怡红院前(南)堆山、流水、葬花处、桥等格局。

(三)滴翠亭位于湖中,四面通达

滴翠亭位于后湖中部。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写宝钗、迎春、探春、惜春、李纨、凤姐等在园内玩耍,独不见林黛玉。宝钗遂自告奋勇去闹了黛玉来,将到潇湘馆,见宝玉进去,宝钗抽身回来,见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意欲扑了来玩耍:

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了。倒引的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这亭子四面俱是游廊曲桥,盖造在池中水上,四面雕镂槅子糊着纸。21

“欲过河去了”的“河”,即是从稻香村分出,流至西部湖泊中的水流。考虑滴翠亭“四面俱是游廊曲桥”,则其东可至藕香榭,西可至秋爽斋,北至紫菱洲,南可达南、北湖泊中间堤岸,并可至沁芳亭。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 脂粉香娃割腥啖膻》写宝玉前往芦雪广,知道姑娘们饭后才来,遂前往贾母处吃饭。此处描写透漏了芦雪广、藕香榭、滴翠亭的位置关系:

这芦雪广盖在傍山临水河滩之上……四面都是芦苇掩覆,一条去径,逶迤穿芦度苇过去,便是藕香榭的竹桥了……刚至沁芳亭,见探春正从秋爽斋来……宝玉知他往贾母处去,便立在亭边,等他来到,二人一同出园前去。

按,前所云,沁芳亭位于南湖南北岸的中心,宝玉在沁芳亭能看到探春从秋爽斋而来,说明秋爽斋当在沁芳亭的西北面,是大观园离贾母院落最近的院落。

探春前往贾母处,不走大路,却要沿着湖岸东向而来,正是因为秋爽斋南侧湖泊蜿蜒,与其绕远,不如径直东行,南折,距离更近。

八 从荣国府到大观园:王夫人院、大观园、梨香院、下人房

(一)荣国府的格局与大观园的园门

第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 天伦乐宝玉呈才藻》:

那版舆抬进大门,入仪门,往东去,到一所院落门前,有执拂太监跪请下舆更衣。于是,抬舆入门,太监等散去,只有昭容、彩嫔等引领元春下舆……上面有一匾灯,写着“体仁沐德”四字。元春入室,更衣毕,复出,上舆进园。23

也即贾政与贾赦院落间还有一重南北格局建筑空间。大观园的正门正门正在此建筑与贾政荣禧堂建筑间夹道的北端。夹道的北端即大观园门外的三间小花厅,原为元妃省亲时的太监值班休憩处,如皇帝行宫门外的朝房,后曾为李纨、探春等理事处。

(二)梨香院、下人房、贾府后门与大观园的建筑空间

荣国府建造大观园时,只谈到将荣府东路下人群房全部拆除,并将荣府东路园林北端建筑、台石等移往大观园使用,而荣府东北角之梨香院却并未拆动(梨香院之南墙即大观园东北角之北墙),住在荣府后门的周瑞家房屋似亦未受影响。如此,大观园的南北东西四边基本可以确定。

以省亲别墅为中点,大观园主体建筑都位于其南:迎春的紫菱洲位于大观楼西南;蘅芜苑位于省亲别墅东南,稻香村、怡红院、潇湘馆则在更南主路上,惜春的暖香坞位于湖东岸,在东为稻香村,探春的秋爽斋位于沁芳亭西侧临湖岸处,与暖香坞对面相处。

大观园的东北角是即梨香院,其南即薛姨妈迁出梨香院后居所,再南就是大观园的东部堆山区,南临贾芸种树处,也即大观园自宁府引水处。

关于大观园用水,有两点值得注意:

大观园水脉经沁芳闸,西南流向蓼溆花港(花港东侧为省亲别墅、蘅芜苑),其间,从稻香村东北山坳分一支水入村,南流向怡红院。主水脉过花港后,向西,复折而南,在探春秋爽斋东侧收窄为河流,至园西南角,经潇湘馆、怡红院前,合稻香村来水,入宁国府会芳园。

在秋爽斋,可以听到梨香院小戏子演习音乐的声音,却听不到街上音乐的声音。这就说明大观园的北墙要远离后街,然而,以梨香院紧靠后街的现实来看,只有荣国府的后街呈西北斜向东南方向,才会有这种效果。且秋爽斋后距离园北墙有相当距离,其间,复有风水土山、园墙外复有下人群房等阻挡。

(三)论大观园对会芳园西部堆山的借用与强化

第十六回《贾元春才选凤藻宫 秦鲸卿夭逝黄泉路》中写到:“先令匠人拆宁府会芳园墙垣楼阁,直接入荣府东大院中……当日,宁、荣二宅,虽有一小巷界断不通,然这小巷亦系私地,并非官道,故可以连属。会芳园本是从北拐角墙下引来一股活水,今亦无烦再引。”

一般认为,拆掉两府花园间的围墙,目的是借用会芳园的空间,有所营建。实际上,如果考虑薛姨妈居荣府东北房屋、时常与贾母、王夫人会面,再考量大观园主体建筑的分布,就会发现,大观园完全在荣国府的北中部,根本没有涉及会芳园的空间占用。

这里需要思考两个问题:

大观园兴建之前,荣府东路花园偌大面积难道没有水面、溪流吗?难道没有借用会芳园的水脉吗?如果前已借用,大观园兴建又何以要拆掉二园间的围墙,将其连为一体呢?

既然大观园没有借用会芳园的空间,那么,为什么又要拆掉两府园林间的围墙呢?

书中称,宁府会芳园自园外引水,却不言荣府园林自园外引水,自然是因为贾府东北方向(即会芳园外)有河流经过,距离宁府更近,故宁府引河水入会芳园北部,再南下,分一支入荣府东园,复绕回会芳园主水脉,出会芳园,入相关河流。

但是,由于公爵园林的身份和性质,荣国府花园的面积和造景的规模恐怕远不如大观园庞大。由于省亲园林要符合元妃的身份(贵妃、贾政夫妇之女),而荣府花园部分位置已经为贾赦院落占用,故大观园需要向北部推移,相应的荣府园林的规模、格局都需要进行调整。

传统大型园林强调风貌的模拟自然,又强调聚风藏气,因此,特别重视堆山。大观园主山在稻香村附近,东北角多土山,省亲别墅、藕香榭后复有山。

按照中国园林模拟中国西北昆仑神山的传统,西北地区亦应该有大规模堆山,如此,只有东部缺乏堆山,一来堆山需要空间,二来会芳园西部也有堆山,稍加强化即可。

这就是大观园在荣府面积足够,能保留东北角梨香院、薛姨妈住房等,还要将二府园林围墙打掉的原因。

八见闻与素材:作者、家族、海淀、皇家园林营造

(一)曹雪芹生活时代海淀皇家园林的营造

曹雪芹对大观园的格局,自然是心知肚明的,不存在学界所谓作者书写粗糙、忽略细节儿造成矛盾书写的问题。

曹雪芹何以能够造就这皇家规模、规制、气象、结构的大观园呢?是纯粹的文学天才想象吗?是江南生活园林的再现或再造吗?是京城王府显贵园林的文学塑造吗?

正如我们上面所说的,大规模的挖湖堆山,引水行舟,大面积的树木、稻田配置,在曹雪芹的江南、京师园林生活都不存在,唯一可能的现实素材即是康雍乾之际海淀皇家园林的设计与塑造。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乾隆九年至十八年,正是海淀皇家园林的基本定型期,尤其是畅春园(周七里,面积七百余亩)、圆明园(三千亩上下)两座大型平地皇家园林的兴建、景观、造园手法予《红楼梦》中大观园(大观园方三里半)的设计提供了鲜活的素材。

<col>

园林名称

特 点

始建时间

静明园

大型山地湖泊园

康熙十九年(1680),建行宫,名澄心园,三十一年更静明园。乾隆间大规模扩建

畅春园

大型平地园

康熙二十六年(1687)二月二十二日,皇帝首次驻跸

圆明园

超大型平地集锦园

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1722年,雍正即位,即行拓展。乾隆初,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乾隆题名“大观”。

静宜园

超大型山地园

康熙十七年(1678)前后,建香山行宫。乾隆十年(1745),大加扩建,翌成竣工

清漪园

超大型山地湖泊园

乾隆十五年(1750)建成

(二)曹雪芹了解海淀皇家园林的可能途径

那么,曹雪芹的大观园完全是头脑中的臆想,还是畅春园、圆明园两座大型平地皇家园林的基础上的文学构建呢?如果大观园的设计参考了畅春园、圆明园,那么,曹雪芹又是如何了解到这些知识呢?要知道,除非当差,或者皇帝特召,任何人都是不准进入皇家园林游荡的。

曹雪芹舅祖李煦出任苏州织造之前为畅春园首任总管,其在畅春园东南置有房舍;畅春园的附园西花园(在畅春园西),为康熙诸皇子未分府前集中学习之地,与其南侧的圣化寺行宫,皆为曹寅经手修建。

雍正继位后,李煦自然已经失宠败落,但李煦同父异母弟仍然与皇家关系紧密,李煦三弟李炘由銮仪卫治仪正转奉宸院员外郎(奉宸院,管理皇家园林机构)、管海子提督(海子,指南海子行宫)等;五弟李炆积官至畅春园总管。

至于曹雪芹,则传其乾隆初曾为侍卫(此时,是福彭得势之时,其二弟福秀、三弟福靖皆曾为侍卫)。

不仅大观园的描写,绝对的皇家园林风采,即元妃省亲的礼仪书写也是极为真实细腻。《红楼梦》第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 天伦乐宝玉呈才藻》:

一时,传人一担一担的挑进蜡烛来,各处点灯。方点完时,忽听外边马跑之声。一时,有十来个太监都喘吁吁跑来拍手儿。这些太监会意,都知道是“来了,来了”,各按方向站住。贾赦领合族子侄在西街门外,贾母领合族女眷在大门外迎接。半日静悄悄的。忽见一对红衣太监骑马缓缓的走来,至西街门下了马,将马赶出围幕之外,便垂手面西站住。

一百多字的文字,每一句曹雪芹亲友都有批语:

“庚辰”双行夹批:“静极故闻之。细极。”

“庚辰”双行夹批:“画出内家风范。《石头记》最难之处别书中摸不着。”

“庚辰”侧批:“难得他写的出,是经过之人也。”

“庚辰”双行夹批:“形容毕肖。”

或者认为,作者未必曾为侍卫差事,但听人说,或随便看看,即可发挥想象,予以书写,但是需要知道的是,传统时代,帝后出巡,一要清跸,闲杂人等皆需回避,沿街要搭建布幔,此《红楼梦》中也有描写;其次,沿途之人需要低首叩头、不准抬头观看。因此,懂得皇家礼仪、描写一丝不乱,作为内务府包衣人的曹雪芹曾为皇家差事(侍卫、官差、杂役)的可能性极大。

总之,作为《红楼梦》主要人物的生活起居空间、作为《红楼梦》主要人物故事的演出场所,大观园体现了皇家平地造园的基本特点。

区隔整个园区主要空间的大土山,起到了分割各建筑空间、改变道路方向、歪曲空间方向等作用。这就使得读者的阅读和理解产生困难。但是,这种困难是阅读者的知识局限造成的,而不是作者的不细心造成的。

在《红楼梦》阅读中,对曹雪芹的天才保持最大的敬意,对《红楼梦》的文本储备必要的知识,关注《红楼梦》中的矛盾和细节儿描写,对深入解读、赏析《红楼梦》的故事文本无疑是极其重要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