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中賈府、大觀園方位寫作不誤
——兼論大觀園的空間營造與對清代海澱皇家園林架構的仿造
樊志斌
内容提要:本文以榮國府東北角梨香院、梨香院南牆為大觀園北牆這一客觀書寫為基礎,通過對榮府園林位置、用水、下人群房、榮府後門等元素的辨析,結合傳統園林的特有審美,對大觀園這一皇家園林的技法(堆山、引水)、建築、方位的描寫,指出曹雪芹對他描寫的賈府、大觀園建築空間的方位有着清醒的認識,《紅樓夢》中相關人物活動、建築方位書寫無誤。
關鍵詞:梨香院 大觀園北牆 皇家園林 堆山 引水 方位不誤
自《紅樓夢》誕生以來,有關主人公、大觀園的探讨就從未斷絕。
之是以如此,是因為《紅樓夢》對賈府等級、禮制、園林的描寫不僅真實(合乎等級),而且細膩(細節真實)。
此種描寫給熟悉傳統王公家族生活的讀者以震撼和好奇,認為作者必定有明确的考量(元素、賈府、大觀園格局),紛紛索隐其背後的真實原型(一個園子為基礎,比較忠實的寫照)或者素材來源(作者在多個園子見聞基礎上的文學再造)。
但是,近現代學界往往又借書中人物活動涉及的方位問題,認為大觀園,甚至榮國府衆的建築方向、格局混亂。實際上,之是以有這樣的認知,往往因為近現代讀者對中國傳統園林、建築空間相關知識缺乏所知。如果能夠了解這些相應知識,就可以發現曹雪芹對他筆下的方位、格局、空間有着極為清醒的認識,《紅樓夢》中方位寫作不誤。
一 園林的寫作與建築格局研究的錯位
近代“紅學”(近代論文式、邏輯化表達)誕生以來,關于大觀園原型或者素材的探讨亦多,主張差異極大,至今各家紛紛。
小說的文字就在那裡,何以各家主張差别如此之大呢?
除了《紅樓夢》大觀園格局描寫的不系統(不同景觀出現于不同回目)、不清晰(傳統行文方位多用模糊性書寫,如前、逶迤、穿花度柳等詞彙,顯得生氣活潑),根本原因在于,《紅樓夢》中大觀園寫的是園林,而研究者卻不考慮園林的構造手法,将研究眼光集中在建築上,忽略了山川、小路對方位的“調整”,故而,對某些方位描寫感到沖突。
所謂不能從大觀園“以園林的關照”對大觀園的方位進行研究,是指研究者更多的考量大觀園的建築,而不考量園林的審美、格局、手法等因素——園林以山川水脈作為架構格局、分割空間的基本手段,建築隻是其中的組成或點睛元素。
在園林中,山脈将諸多建築分割在不同的空間中,又以小路連接配接,雖然不同建築空間之間直線距離不遠,卻互相不見,形成人在山川中“分散”生活的效果;同時,因山川的存在(很多山嶺、河流以非正方向存在)和道路的彎曲,人行走的方向總是在變化的,形成“看似複雜”(沖突)的方向書寫。
也就是說,百年來的大觀園研究者并未給大觀園以“以園林的關照”,而這種作者對園林的熟悉與寫作和研究者緊緊圍繞建築格局進行研究的錯位,使得了解文本中某些寫作“模糊”、看似“似乎沖突”的方位書寫,更加得不到解釋,隻能消極的歸結于“作者創作的不細緻”。
而這樣的思路不僅難以把握作者的見聞、審美與文學表達技法,也難以深入了解大觀園中故事書寫的妙處。
二由梨香院界定大觀園的範圍:大觀園在榮國府内
(一)大觀園建造前、後梨香院始終存在
關于大觀園研究,梨香院是用于界定大觀園範圍、大觀園東、北部格局最可靠的标志。因為在大觀園建造前後梨香院始終存在、且位于榮國府東北方向上。
《紅樓夢》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蘆僧亂判葫蘆案》中寫道:
賈政便使人上來,對王夫人說:“……咱們東北角上梨香院一所十來間房,白空閑着,打掃了,請姨太太和姐兒哥兒住了甚好。
第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 天倫樂寶玉呈才藻》中又寫道:“那時,薛姨媽另遷于東北上一所幽靜房舍居住,将梨香院早已騰挪出來,另行修理了,就令教習在此教演女戲。”可見,大觀園的修建并未影響到梨香院的存在。
(二)梨香院界定大觀園的北部範圍與格局
原來,這梨香院即當日榮公暮年養靜之所,小小巧巧,約有十餘間房屋,前廳後舍俱全。另有一門通街,薛蟠家人就走此門出入。西南有一角門,通一夾道,出夾道,便是王夫人正房的東邊了。
可知,梨香院位于榮國府東北方向,有一門通街,又有一西南角門,過夾道,可至王夫人正房東面。
又,第六十九回《弄小巧用借劍殺人 覺大限吞生金自逝》中:
賈琏忙命人去開了梨香院的門,收拾出正房來停靈。賈琏嫌後門出靈不象,便對着梨香院的正牆上通街現開了一個大門……
賈蓉忙上來勸:“叔叔解着些兒,我這個姨娘自己沒福。”說着,又向南指大觀園的界牆……(鳳姐)且往大觀園中來。繞過群山,至北界牆根下往外聽,隐隐綽綽聽了一言半語。
可知,梨香院的南牆即是大觀園北牆的東部(梨香院在榮國府東北角,卻不在大觀園内,也即梨香院在大觀園東北院牆外,兩者共用一段院牆)。
梨香院本有一門通街,賈琏嫌尤二姐“後門出靈不象,便對着梨香院的正牆上通街現開了一個大門”,則可知梨香院的通街門為榮府後門(北向)之一,其新開之“正牆上通街門”則應朝東,在院落東南角(此彼時京師四合院常有格局)。
三 大觀園用地為榮國府部分下人群房和其他原有空間
(一)大觀園興建前榮國府的土地使用情況
衆所周知,榮國府為三路格局,賈政夫婦居中,賈母居西院,賈赦為長子,成年後分院獨居;不過,很多人未必意識到,賈赦的院落是從榮府東花園(甯府花園會芳園位于甯府西部,與榮府花園隔巷相望)原有空間分割出來的。第三回《金陵城起複賈雨村 榮國府收養林黛玉》中寫道:
邢夫人攙着黛玉的手,進入院中。黛玉度其房屋院宇,必是榮府中花園隔斷過來的。進入三層儀門,果見正房廂庑遊廊,悉皆小巧别緻,不似方才那邊軒峻壯麗,且院中随處之樹木山石皆有。
當日,榮公于東路花園的北端建梨香院,為“暮年養靜之所,小小巧巧”,也即梨香院位于榮國府的最東路的最北端。
實際上,榮國府東路除原建有園林外,還建造有下人的“群房”:諸多丫鬟居主人處下房,但榮國府那些衆多成年成家的奴才、仆婦,除了錢财富裕、自有居所者外,自然需要主人家集中安排居處。故第十六回《賈元春才選鳳藻宮 秦鲸卿夭逝黃泉路》中,寫修建大觀園時,将“榮府東邊所有下人一帶群房盡已拆去”。
又,第六回《賈寶玉初試雲雨情 劉外婆一進榮國府》中,劉外婆到榮府“後街上後門”尋周瑞家的,知道王熙鳳有空,周瑞家的又帶着劉外婆“逶迤往賈琏的住處來”。可見,周瑞一家居住在榮府的後面(北面)臨街處,有從榮府北面直入南面的通道。
也即是說,結合梨香院、周瑞家的位置,榮國府園林區位于東路,後賈赦單獨居住,将園林區南端改建給賈赦使用。賈赦院落北部為下人群房,再北為榮府園林區(西部有面積廣闊的田地、林地),再北端才是梨香院和薛姨媽移出梨香院後的住所。
既然,榮府東路、北路都有大規模下人群房,則東路下人群房拆除後,北路或西路自當建立下人群房或者調整某些空閑下人住房。
此外,賈府大量使用馬匹,賈母在房子裡看到南院馬棚的火,茗煙為賈寶玉在大觀園後門備馬。那就是說,榮國府土地不同區域還有相當規模的馬廄。
(二)大觀園對榮國府原有土地的占用與改造
按照大觀園興建後,榮國府東北角上梨香院(榮國府原來園林東北角上)未動(與薛姨媽後遷榮國府東北房屋,依然保持通大觀園、賈府主建築的通道)、北面下人群房未動的現實,說明大觀園位于榮國府内。
也就是說,大觀園的用地占用空間并未涉及甯國府會芳園部分,榮國府也沒有再購土地,隻是占用、調整了榮國府自有部分下人群房、園林(王公顯貴園林擁有巨量的面積、果園、蔬菜、稻田等)空間。這也就是大觀園建成後,小說寫及人們從後門出入榮國府時,或雲自大觀園後門,或雲自榮府後門的原因。
或者以為,大觀園面積過大,不可能位于榮國府内,但是,不要忘了,在曹雪芹的設計中,榮國府是一個人口近千(三四百丁)的大家族,又是功勞極大的開國元勳,家族所占面積自然極大。
四 大觀園的占地、用水與對甯、榮舊園風物的借用
(一)大觀園的性質與規模
《紅樓夢》中賈府為國公府,大觀園是為迎接皇帝的貴妃賈元春省親而建,這就使得大觀園的等級、規模、建造意向、格局要符合賈府、元妃的“身份”。也就是說,大觀園名義上為榮國公府園林,實際上帶有皇家園林的性質。
這種“皇家性質”首先表現在規模上。第十六回《賈元春才選鳳藻宮 秦鲸卿夭逝黃泉路》:
賈蓉先回說:“我父親打發我來回叔叔:老爺們已經議定了,從東邊一帶,借着東府裡花園起,轉至北邊,一共丈量準了,三裡半大,可以蓋造省親别院了。
“三裡半大”的意思,即園林的周長為三裡半長(此明清園林面積常用計算、表述方式),因兼言及四周内面積,故雲“大”。
(二)大觀園與甯府會園的關系
第十六回《賈元春才選鳳藻宮 秦鲸卿夭逝黃泉路》中寫到大觀園與甯府會芳園的關系:
先令匠人拆甯府會芳園牆垣樓閣,直接入榮府東大院中……當日,甯、榮二宅,雖有一小巷界斷不通,然這小巷亦系私地,并非官道,故可以連屬。會芳園本是從北拐角牆下引來一股活水,今亦無煩再引。
按照大觀園建成後,梨香院仍然儲存,薛姨媽居住榮國府東北院落的現實來看,大觀園建造時,雖然拆除了一部分會芳園的樓閣,但并未直接占用會芳園空間,隻是借用了它的一部分山勢(即将會芳園西部堆山的規模擴大了,形成山勢連綿的意态)。
(三)大觀園對榮府舊園的借用
除了借用了會芳園的部分堆山、引水,大觀園還借用了榮府舊園的諸多事物。第十六回《賈元春才選鳳藻宮 秦鲸卿夭逝黃泉路》中即寫道:
其山石樹木雖不敷用,賈赦住的乃是榮府舊園,其中竹樹山石以及亭榭欄杆等物,皆可挪就前來。如此,兩處又甚近,湊來一處,省得許多财力,縱亦不敷,所添亦有限。
第十七回《大觀園試才題對額 榮國府歸省慶元宵》:
遂命開門,隻見迎門一帶翠嶂擋在前面……說着,往前一望,見白石碐嶒,或如鬼怪,或如猛獸,縱橫拱立,上面苔藓成斑,藤蘿掩映。
園林中石頭上的苔藓,一在于環境,二在于新舊,故可知,此處當為榮府舊園現成事物改建(達官顯貴園林之後半部、東西兩側多堆土成山,不惟用于營造山林環境,用以審美,且用以聚氣,則此處之山石或即榮府舊園之股友山林部分),故庚辰雙行夾批:“曾用兩處舊有之園所改,故如此寫方可,細極。”
五 大面積的大觀園與大觀園的格局
(一)挖水成池與堆土成山
中國傳統園林講求擇地于自然山川,若平地造園,則要模拟自然山川,而模拟自然山川就需要挖湖堆山,挖湖堆山則要園林的大面積,故南方園林狹小,多不能堆山,不過點綴山石而已。
大觀園不同,它本身帶有的皇家屬性,即決定了它對模拟自然、挖湖堆山的基本要求。第十七回《大觀園試才題對額 榮國府歸省慶元宵》寫蘅蕪苑環境雲:
忽見柳陰中又露出一個折帶朱欄闆橋來,度過橋去,諸路可通,便見一所清涼瓦舍,一色水磨磚牆,清瓦花堵。那大主山所分之脈,皆穿牆而過。
“大主山”處,庚辰雙行夾批雲:“兩見大主山,稻香村又雲懷中,不寫主山,而主山處處映帶連絡不斷可知矣。”
不僅稻香村、蘅蕪苑或在山懷,或由主山之脈穿牆而過,大觀園中各景點基本都有土山環繞。怡紅院西側與大路之間為大土山的延伸山嶺,後與栊翠庵隔山而處,蘆雪廣(即庵)也蓋在傍山臨水河灘之上,大觀樓後與大觀園後門間也應有相當規模的土山分布。
山是園林的骨架,水便是園林的血脈。大觀園中,土山處處,水可行舟,在明清時代,隻有康雍乾嘉時代海澱園林有此面貌(城内園林不準引三海水,且面積狹小;三海則全是大面積湖面園林,而無規模宏大的堆山)。
(二)大面積的大觀園與集中于大觀園西南部的建築空間
大觀園面積龐大,占地三裡半,康熙皇帝海澱暢春園(北界北京大學西門外,南面至北京四環稍南)周不足七裡(占地750餘畝,南北長約920米,東西寬約520米),也即大觀園當為暢春園之半(不管大觀園的三裡半大是三面周長三裡半,還是四面周長三裡半,其規模與暢春園的規模比例大約如此)。
不過,建築空間卻不是平均分布在巨大的園林面積上。大觀園的各建築空間主要集中于園林的南部。第十七回《大觀園試才題對額 榮國府歸省慶元宵》:
說着,進入石洞來,隻見佳木籠蔥,奇花熌灼,一帶清流,從花木深處曲折瀉于石隙之下。再進數步,漸向北邊,平坦寬豁。
庚辰雙行夾批:“細極。後文是以雲進賈母卧房後之角門,是諸钗日相來往之境也。”
按,諸钗早晚給賈母請安,富家小姐不慣跋涉,是以,各建築自然集中在大觀園的南部和軸線上。
既然如此,大觀園又何必要圈三裡半偌大的面積呢?這就是皇家園林的特點了,大面積的土地既可以為園林主體建築空間提供分割與圍護,制造出主人生活于自然山林中的意境,此外,大量的土地還可供種植莊稼、蔬菜并栽植果木。故而,寫及稻香村時:
倏爾青山斜阻。轉過山懷中,隐隐露出一帶黃泥築就牆,牆頭上皆稻莖掩護。有幾百株杏花,如噴火蒸霞一般。裡面數楹茅屋。外面卻是桑、榆、槿、柘,各色樹稚新條,随其曲折,編就兩溜青籬。
籬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屬;下面分畦列畝,佳蔬菜花,漫然無際。
此處,“庚辰雙行夾批”則雲:“‘斜’字細,不必拘定方向。諸钗所居之處,若稻香村、潇湘館、怡紅院、秋爽齋、蘅蕪苑等,都相隔不遠,究竟隻在一隅。然處置得巧妙,使人見其千邱萬壑,恍然不知所窮。”
(三)蓼風軒、省親别墅、梨香院關系辯證
第四十回《史太君兩宴大觀園 金鴛鴦三宣牙牌令》寫及藕香榭、省親别墅、蘅蕪苑、梨香院、榮府後大街的關系。先說:
正說話,忽一陣風過,隐隐聽得鼓樂之聲。賈母問“是誰家娶親呢?這裡臨街倒近。”王夫人等笑回道:“街上的那裡聽的見,這是咱們的那十幾個女孩子們演習吹打呢。”
……賈母道:“就鋪排在藕香榭的水亭子上,借着水音更好聽。回來,咱們就在綴錦閣底下吃酒,又寬闊,又聽的近。”……
接着,從探春處出來:
走不多遠,已到了柳葉渚。姑蘇選來的幾個駕娘早把兩隻棠木舫撐來,衆人扶了賈母、王夫人、薛姨媽、劉外婆、鴛鴦、玉钏兒上了這一隻,落後李纨也跟上去。鳳姐兒也上去,立在舡頭上……
說着,已到了花溆的蘿港之下……賈母因見岸上的清廈曠朗,便問“這是你薛姑娘的屋子不是?”衆人道:“是。”
賈母忙命攏岸,順着雲步石梯上去,一同進了蘅蕪苑……說着,坐了一回方出來,一徑來至錦閣下。
這段文字是分析各建築方位、格局、空間的絕好資料。
既稱,由潇湘館(潇湘館西部為湖)前行,向紫菱洲、蓼溆方向,結合賈政等由稻香村到花溆(即蓼汀花溆、花溆),不能過河的情況,結合上面文字,迎春的紫菱洲當在稻香村西側、臨湖處,花溆則在其北部。
惜春的蓼風軒位于省親别墅西側池塘北岸,其附屬建築藕香榭、蘆雪庵位于蓼風軒東,藕香榭位于湖岸邊(西北、東南傾斜,故其處演奏,省親别墅東樓綴錦樓能夠聽得清晰),蘆雪庵則全在水中,東靠近蓼溆。
過蓼溆,東下不遠就是省親别墅的臨水碼頭,再東即蘅蕪苑的臨水碼頭,故知蘅蕪苑位于省親别墅東南位置。
又,在秋爽齋,可以聽到梨香院的音樂之聲(街上聲音卻聽不見),在省親别墅能夠聽到秋爽齋、藕香榭的音樂,可見距離都不算遠,蘅蕪苑位于省親别墅東南側,則位于榮國府東北角的梨香院自然與其西南的蘅蕪苑不遠。
(四)秋爽齋、蓼風軒、稻香村
《紅樓夢》第七十四回《惑奸讒抄檢大觀園 矢孤介杜絕甯國府》中,寫王熙鳳、王善保家的抄家各處路線雲:
便從上夜的婆子處抄檢起……于是先就到怡紅院中……
說着,一徑出來……一頭說,一頭到了潇湘館内……又到探春院内……鳳姐直待伏侍探春睡下,方帶着人往對過暖香塢來。
彼時,李纨猶病在床上,他與惜春是緊鄰,又與探春相近,故順路先到這兩處。因李纨才吃了藥睡着,不好驚動,隻到丫鬟們房中一一的搜了一遍,也沒有什麼東西,遂到惜春房中來。……于是,别了惜春,方往迎春房内來。
抄檢大觀園自然按照友善原則(距離近、不走回頭路)行程,是以這一段描寫,對研究大觀園格局而言,比賈政一行(出于審美遊覽式行程)更加準确,更加具備可參考性。
先到怡紅院,自然是因為寶玉為大觀園中唯一具有獨立住所的男性,當然也與怡紅院距離正門(南門)距離最近有關。潇湘館近臨怡紅院,秋爽齋近臨潇湘館,探春的秋爽齋對面就是惜春的暖香塢,暖香塢距離稻香村近,而複與迎春的紫菱洲相近。
六、大觀園中的道路與景點
(一)大觀園的道路與建築空間格局:賈政遊園非直線行走
水脈固然重要,但人不能行水上,故而道路是園林中極為重要的成分。
園林中的道路既有主要大路,也包括諸多小路,更包括處處橋梁。諸多道路聯絡起來,使得規範格局的大路與友善通行的小路連接配接起園林的整體空間,此皇家園林與南方士人園林(一本一兩條路、一兩座橋連接配接整個園子)的又一基本差別。
第十七回《大觀園試才題對額 榮國府歸省慶元宵》中,賈政扶了寶玉自門内山路逶迤進入山口。“庚辰雙行夾批”雲:
按此一大園,羊腸鳥道不止幾百十條,穿東度西,臨山過水,萬勿以今日賈政所行之徑,考其方向基址。故正殿反于末後寫之,足見未由大道而往,乃逶迤轉折而經也。
脂硯齋雖然讀書頗有疏漏,但作為清人,是懂園林的,故而在此提醒讀者,應該全面考量省親别墅的正殿與大觀園的總體格局,而不要局限于賈政的遊覽路線——賈政的行走路線并非直線而行,而是随景曲折的,但研究者讀書和行文中往往忽略這一點。
第十七回,賈政等出翠障山洞、北行,發現:“兩邊飛樓插空,雕甍繡檻……俯而視之,則清溪瀉雪,石磴穿雲,白石為欄,環抱池沿。石橋三港,獸面銜吐,橋上有亭。賈政與諸人上了亭子,倚欄坐了。”可知,土山北不遠處為水池,右行一段距離,可以上到水池上的石橋(橋上有亭,後名為沁芳橋、沁芳亭)。過了此亭,則由小路可通各處。庚辰雙行夾批:“此亭大抵四通八達,為諸小徑之咽喉要路。”
(二)元妃遊覽路徑說明怡紅院、潇湘館、稻香村、蘅蕪苑在主路左右
賈政遊覽大觀園系走山路随景而行,而第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 天倫樂寶玉呈才藻》中,元妃省親則不同,先是乘舟而行,後換過衣服後,則由大路遊覽:
尤氏、鳳姐等上來啟道:“筵宴齊備,請貴妃遊幸。”元妃等起身,命寶玉導引,遂同諸人步至園門前……進園來,先從“有鳳來儀”、“紅香綠玉”、“杏簾在望”、“蘅芷清芬”等處,登樓步閣,涉水緣山,百般眺覽徘徊……已而至正殿,谕免禮歸座,大開筵宴。
以元春的體力和身份,可以自大門步行至省親别墅,可知這段距離并不深遠。另外,省親路程直線前行(不走回頭路),是以,怡紅院應潇湘館稍東北處(怡紅院有通往主路的數條小路,方向或者西北,或者西南,其中通沁芳橋、正門小徑西南行),任何把怡紅院置于潇湘館偏東南的思路都是錯誤的。
寶玉稱怡紅院、潇湘館兩處離得近,賈政遊覽,“忽見大山阻路……直由山腳邊忽一轉,便是平坦寬闊大路,豁然大門前見。”可知,怡紅院距離正門也不遠,但與主路之間有諸多土山橫亘。
大觀園主路基本格局為,入大門(大門西行不遠即賈母院落)東折,即主路,前行即沁芳橋,過橋,西為潇湘館(即有鳳來儀),稍北東側即怡紅院(紅香綠玉)。北行,主路東側即是稻香村(杏簾在望),過橋,為蘅蕪苑。
(三)潇湘館北、稻香村西景區
潇湘館北、稻香村西景區,為惜春的暖香塢并茶蘼架、木香棚等景區。第四十回《史太君兩宴大觀園 金鴛鴦三宣牙牌令》寫及藕香榭、省親别墅、蘅蕪苑、梨香院關系:“說着,一徑離了潇湘館……一面說着,便向紫菱洲、蓼溆一帶走來。”可見,紫菱洲、蓼溆在潇湘館北面。
第十七回《大觀園試才題對額 榮國府歸省慶元宵》中寫道:
一面引人出來,轉過山坡,穿花度柳,撫石依泉,過了茶蘼架,再入木香棚,越牡丹亭,度芍藥圃,入薔薇院,出芭蕉塢,盤旋曲折。忽聞水聲潺湲,瀉出石洞,上則蘿薜倒垂,下則落花浮蕩。……寶玉道:“這越發過露了。‘秦人舊舍’說避亂之意,如何使得?莫若‘蓼汀花溆’四字。”
……
賈珍道:“從山上盤道亦可進去。”說畢,在前導引,大家攀藤撫樹過去……忽見柳陰中又露出一個折帶朱欄闆橋來,度過橋去,諸路可通,便見一所清涼瓦舍。
過欄闆橋,北即蘅蕪苑(蘅芷清芬),蘅蕪苑後偏西處即省親别墅。蘅蕪苑東行,過沁芳閘南行,一帶山谷内,則點綴着“清堂茅舍,或堆石為垣,或編花為牖,或山下得幽尼佛寺,或林中藏女道丹房,或長廊曲洞,或方廈圓亭”,也即栊翠庵、達摩庵、玉皇廟等各點景。
(四)大觀園的水系布局與景點設定:從沁芳閘、到稻香村、西南角、怡紅院後
在正文中,大觀園的水系有兩處集中描寫,一處是在賈政遊怡紅院時:
(後)院中滿架薔薇、寶相。轉過花障,則見清溪前阻。衆人咤異:“這股水又是從何而來?”
賈珍遙指道:“原從那閘起,流至那洞口,從東北山坳裡引到那村莊裡,又開一道岔口,引到西南上,共總流到這裡,仍舊合在一處,從那牆下出去。”
“那閘”,指的是省親别墅東的沁芳閘。書中寫賈政等從省親别墅出來:“至一大橋前,水如晶簾一般奔入。原來,這橋便是通外河之閘、引泉而入者。”“那洞口”,則是指稻香村後、蘅蕪苑前涵洞(蓼溆花港)。
也即是說,大觀園自會芳園引水入園後,水分三支:
一水直出花溆,到藕香榭一帶、紫菱洲一帶,彙內建湖
在稻香村東北山坳分一支水流至稻香村
分流至稻香村水再開一岔口,經怡紅院、潇湘館後,西南行,彙入秋爽齋一帶湖泊
湖泊水在大觀園西南,引流而東,自潇湘館、怡紅院前,合稻香村水脈,于園東南合流,出大觀園,經會芳園,複歸園外大河。
經稻香村的溪流西南行,過怡紅院、潇湘館後,文中明确寫及:
忽擡頭看見前面一帶粉垣,裡面數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後院牆下忽開一隙,得泉一派,開溝僅尺許,灌入牆内,繞階緣屋至前院,盤旋竹下而出。
秋爽齋、潇湘館之間水面收縮成河流,以橋橫跨其上,将大觀園湖泊分為南北二湖。第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 天倫樂寶玉呈才藻》寫元妃自前湖碼頭登舟,遊覽大觀園:
且說賈妃在轎内……忽又見執拂太監跪請登舟,賈妃乃下輿。隻見清流一帶,勢若遊龍……已而入一石港,港上一面匾燈,明現着“蓼汀花溆”四字。……一時,舟臨内岸,複棄舟上輿,便見琳宮綽約,桂殿巍峨……
也即,元春自大門入,沿着門口土山前大路西行,轉北,至湖邊,下轎登舟北行,過潇湘館、秋爽齋間橋下(湖西岸、北岸、東岸即探春、迎春、惜春所居館閣),過暖香塢、蓼風軒(含蘆雪庵、藕香榭)、花溆,不久,臨岸登陸,上轎至省親别墅——舟再前行,臨岸即蘅蕪苑。
(五)大主山與稻香村、蘅蕪苑、怡紅院、栊翠庵
書中,寫稻香村在主山山懷中,主山山脈穿蘅蕪苑而去,延伸到大觀園東北,形成新的山群。
實際上,大觀園中,以稻香村為中心的大土山的主山北向延伸至蘅蕪苑、寶黛讀《西廂》處,還南延伸至栊翠庵、怡紅院。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紅梅 脂粉香娃割腥啖膻》寫賈寶玉到蘆雪廣:
出了院門……走至山坡之下,順着山腳剛轉過去,已聞得一股寒香拂鼻。回頭一看,恰是妙玉門前栊翠庵中有十數株紅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顯得精神,好不有趣!……隻見蜂腰闆橋上一個人打着傘走來,是李纨打發了請鳳姐兒去的人。
李纨的丫鬟從稻香村出大觀園,何不直接沿主路南行,而要經過栊翠庵(在怡紅院東北方向)前呢?這就說明稻香村位于大觀樓中線的東側(與主路間有大山阻隔)、栊翠庵西北。
我們知道,怡紅院、稻香村都位于大主山的山環之中或者位于大主山的延伸帶上,與中線大路之間複有大土山的山嶺相隔,稻香村至中線最近便處,系從土山小徑西北行(即主路通稻香村的小路,在稻香村主體建築處)——此元妃省親路線;而自稻香村的前正門西南行,則不如東南行,先至怡紅院,複西南行到大門近便。
如果不是這樣的話,李纨的丫鬟就應該直接到中線大路、過潇湘館,而不是栊翠庵,也就不可能遇到在栊翠庵的寶玉了。
以往學者研究大觀園,或把稻香村置于潇湘館後。實際上,這種思路主要是依據第十七回中賈政的遊覽路線。問題是,賈政遊覽的是有大規模堆山、理水的“皇家性質”園林,而不是規模小巧、路徑簡潔的南方私人園林,園林中的山路、大路、小路、景觀分布、建築都應該考慮到方可。故賈政“說畢,命賈珍在前引導,自己扶了寶玉,逶迤進入山口。”此處,庚辰雙行夾批雲:
此回乃一部之綱緒,不得不細寫,尤不可不細批注。蓋後文十二钗書,出入來往之境,方不能錯亂,觀者亦如身臨足到矣。今賈政雖進的是正門。卻行的是僻路,按此一大園,羊腸鳥道不止幾百十條,穿東度西,臨山過水,萬勿以今日賈政所行之徑,考其方向基址。故正殿反于末後寫之,足見未由大道而往,乃逶迤轉折而經也。
七 沁芳亭、滴翠亭與大觀園的湖泊、建築格局
大觀園中有兩個頗為重要的亭子,一個是沁芳亭,一個是滴翠亭。
(一)沁芳亭位于潇湘館、怡紅院之間主路上
沁芳亭見于第十七回《大觀園試才題對額 榮國府歸省慶元宵》,先寫由大門内的翠障曲徑進入石洞:
再進數步,漸向北邊,平坦寬豁……石橋三港,獸面銜吐。橋上有亭。賈政與諸人上了亭子,倚欄坐了。
此亭壓水而成,因寶玉為避免與前人雷同,考慮元妃省親的性質,名稱需要入于應制之例,要求蘊藉含蓄,故題曰‘沁芳’,并題七言聯語:“繞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脈香。”
對于沁芳亭,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從它出,逶迤前行,方至潇湘館:
出亭過池,一山一石,一花一木,莫不着意觀覽。忽擡頭看見前面一帶粉垣,裡面數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上面小小兩三間房舍,一明兩暗,裡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幾椅案……後院牆下忽開一隙,得泉一派,開溝僅尺許,灌入牆内,繞階緣屋至前院,盤旋竹下而出。
問題是,潇湘館是大觀園中第一處“行幸之處”(有規模可居人空間)。也就是說,從大路行來,潇湘館距離大觀園正門不太遠。
同時,沁芳橋、亭位于潇湘館與怡紅院之間。《紅樓夢》第六十三回《壽怡紅群芳開夜宴 死金丹獨豔理親喪》寫晚上宴會:
李纨、寶钗等都說:“夜太深了不象,這已是破格了。”襲人道:“既如此,每位再吃一杯再走。”說着,晴雯等已都斟滿了酒,每人吃了,都命點燈。襲人等直送過沁芳亭河那邊方回來。
又寫寶玉給妙玉回帖:“寶玉……想罷,袖了帖兒,徑來尋黛玉。剛過了沁芳亭,忽見岫煙顫顫巍巍的迎面走來。寶玉忙問:‘姐姐那裡去?’岫煙笑道:‘我找妙玉說話。’”可見,沁芳橋(亭)位于怡紅院、潇湘館之間。結合抄檢大觀園時王熙鳳等人的行程,怡紅院、沁芳橋、潇湘館、秋爽齋等大體位置可以确定。
(二)沁芳閘橋、沁芳橋與黛玉葬花處
寶黛讀《西廂》、葬花是書中最能感人情節之一,事見于《紅樓夢》第二十三回《西廂記妙詞通戲語 牡丹亭豔曲警芳心》。先寫三月中,寶玉讀《西廂記》(又名《莺莺傳》,唐人元稹做傳奇,《西廂記》即由此敷衍成戲):“那一日,正當三月中浣,早飯後,寶玉攜了一套《會真記》,走到沁芳閘橋邊桃花底下一塊石上坐着……隻得兜了那花瓣,來至池邊,抖在池内。”接着,寫黛玉的“葬花觀”(實則為人生觀):
林黛玉道:“撂在水裡不好……那畸角上,我有一個花冢,如今把他掃了,裝在這絹袋裡,拿土埋上,日久不過随土化了,豈不幹淨?”
至于“那畸角”在哪裡?書中并未明寫。現有的兩處描寫也存在沖突:本回寫道:
這裡林黛玉見寶玉去了……正欲回房,剛走到梨香院牆角上,隻聽牆内笛韻悠揚,歌聲婉轉。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個女孩子演習戲文呢。
似乎葬花的“畸角”在沁芳閘橋的東北、梨香院的西南附近,故而,黛玉葬花後回房順拐到梨香院外。《紅樓夢》第九十六回《瞞消息鳳姐設奇謀 洩機關颦兒迷本性》中複寫及此處:
一日,黛玉……剛走到沁芳橋那邊山石背後,當日同寶玉葬花之處,忽聽一個人嗚嗚咽咽在那裡哭。……那丫頭跟着黛玉到那畸角兒上葬桃花的去處,那裡背靜……
以黛玉的腳程和帶傻大姐問話的實際情況,此處所謂“剛走到沁芳橋那邊山石背後,當日同寶玉葬花之處”,與前所謂沁芳閘橋東北、梨香院外一帶相隔甚遠。之是以出現這樣的誤會,大概與程偉元、高鹗整理後四十回事将“沁芳閘橋”、與“沁芳亭橋”混為一談有關。
沁芳亭橋(橋上有亭)位于怡紅院、潇湘館之間主路的南端,西南鄰大觀園南正門,而沁芳閘橋(橋下有閘)則位于蘅蕪苑東側,聯通大觀園東北與東南地方。
正是因為,程偉元、高鹗将沁芳閘橋了解成沁芳亭橋,才有了九十六回的這處“剛走到沁芳橋那邊山石背後,當日同寶玉葬花之處”的誤寫。
不過,此處下文的書寫并未受到影響。黛玉聽了傻大姐講述二寶婚姻事後:
自己移身要回潇湘館去。那身子竟有千百斤重的,兩隻腳卻像踩着棉花一般,早已軟了。隻得一步一步慢慢的走将來。走了半天,還沒到沁芳橋畔,原來腳下軟了,走的慢,且又迷迷癡癡,信着腳從那邊繞過來,更添了兩箭地的路。這時,剛到沁芳橋畔,卻又不知不覺的順着堤往回裡走起來。
這段文字寫到了“沁芳橋那邊山石背後,當日同寶玉葬花之處”,又寫到了自葬花畸角兒“走了半天,還沒到沁芳橋畔……信着腳從那邊繞過來,更添了兩箭地的路”,再結合前文中寫大觀園大門内為堆山、大觀園水流自西南角東流,合稻香村、怡紅院水,出大觀園的描寫,可以大體知道潇湘館、怡紅院前(南)堆山、流水、葬花處、橋等格局。
(三)滴翠亭位于湖中,四面通達
滴翠亭位于後湖中部。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楊妃戲彩蝶 埋香冢飛燕泣殘紅》寫寶钗、迎春、探春、惜春、李纨、鳳姐等在園内玩耍,獨不見林黛玉。寶钗遂自告奮勇去鬧了黛玉來,将到潇湘館,見寶玉進去,寶钗抽身回來,見一雙玉色蝴蝶,大如團扇,意欲撲了來玩耍:
隻見那一雙蝴蝶忽起忽落,來來往往,穿花度柳,将欲過河去了。倒引的寶钗蹑手蹑腳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嬌喘細細。……這亭子四面俱是遊廊曲橋,蓋造在池中水上,四面雕镂槅子糊着紙。21
“欲過河去了”的“河”,即是從稻香村分出,流至西部湖泊中的水流。考慮滴翠亭“四面俱是遊廊曲橋”,則其東可至藕香榭,西可至秋爽齋,北至紫菱洲,南可達南、北湖泊中間堤岸,并可至沁芳亭。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紅梅 脂粉香娃割腥啖膻》寫寶玉前往蘆雪廣,知道姑娘們飯後才來,遂前往賈母處吃飯。此處描寫透漏了蘆雪廣、藕香榭、滴翠亭的位置關系:
這蘆雪廣蓋在傍山臨水河灘之上……四面都是蘆葦掩覆,一條去徑,逶迤穿蘆度葦過去,便是藕香榭的竹橋了……剛至沁芳亭,見探春正從秋爽齋來……寶玉知他往賈母處去,便立在亭邊,等他來到,二人一同出園前去。
按,前所雲,沁芳亭位于南湖南北岸的中心,寶玉在沁芳亭能看到探春從秋爽齋而來,說明秋爽齋當在沁芳亭的西北面,是大觀園離賈母院落最近的院落。
探春前往賈母處,不走大路,卻要沿着湖岸東向而來,正是因為秋爽齋南側湖泊蜿蜒,與其繞遠,不如徑直東行,南折,距離更近。
八 從榮國府到大觀園:王夫人院、大觀園、梨香院、下人房
(一)榮國府的格局與大觀園的園門
第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 天倫樂寶玉呈才藻》:
那版輿擡進大門,入儀門,往東去,到一所院落門前,有執拂太監跪請下輿更衣。于是,擡輿入門,太監等散去,隻有昭容、彩嫔等引領元春下輿……上面有一匾燈,寫着“體仁沐德”四字。元春入室,更衣畢,複出,上輿進園。23
也即賈政與賈赦院落間還有一重南北格局建築空間。大觀園的正門正門正在此建築與賈政榮禧堂建築間夾道的北端。夾道的北端即大觀園門外的三間小花廳,原為元妃省親時的太監值班休憩處,如皇帝行宮門外的朝房,後曾為李纨、探春等理事處。
(二)梨香院、下人房、賈府後門與大觀園的建築空間
榮國府建造大觀園時,隻談到将榮府東路下人群房全部拆除,并将榮府東路園林北端建築、台石等移往大觀園使用,而榮府東北角之梨香院卻并未拆動(梨香院之南牆即大觀園東北角之北牆),住在榮府後門的周瑞家房屋似亦未受影響。如此,大觀園的南北東西四邊基本可以确定。
以省親别墅為中點,大觀園主體建築都位于其南:迎春的紫菱洲位于大觀樓西南;蘅蕪苑位于省親别墅東南,稻香村、怡紅院、潇湘館則在更南主路上,惜春的暖香塢位于湖東岸,在東為稻香村,探春的秋爽齋位于沁芳亭西側臨湖岸處,與暖香塢對面相處。
大觀園的東北角是即梨香院,其南即薛姨媽遷出梨香院後居所,再南就是大觀園的東部堆山區,南臨賈芸種樹處,也即大觀園自甯府引水處。
關于大觀園用水,有兩點值得注意:
大觀園水脈經沁芳閘,西南流向蓼溆花港(花港東側為省親别墅、蘅蕪苑),其間,從稻香村東北山坳分一支水入村,南流向怡紅院。主水脈過花港後,向西,複折而南,在探春秋爽齋東側收窄為河流,至園西南角,經潇湘館、怡紅院前,合稻香村來水,入甯國府會芳園。
在秋爽齋,可以聽到梨香院小戲子演習音樂的聲音,卻聽不到街上音樂的聲音。這就說明大觀園的北牆要遠離後街,然而,以梨香院緊靠後街的現實來看,隻有榮國府的後街呈西北斜向東南方向,才會有這種效果。且秋爽齋後距離園北牆有相當距離,其間,複有風水土山、園牆外複有下人群房等阻擋。
(三)論大觀園對會芳園西部堆山的借用與強化
第十六回《賈元春才選鳳藻宮 秦鲸卿夭逝黃泉路》中寫到:“先令匠人拆甯府會芳園牆垣樓閣,直接入榮府東大院中……當日,甯、榮二宅,雖有一小巷界斷不通,然這小巷亦系私地,并非官道,故可以連屬。會芳園本是從北拐角牆下引來一股活水,今亦無煩再引。”
一般認為,拆掉兩府花園間的圍牆,目的是借用會芳園的空間,有所營建。實際上,如果考慮薛姨媽居榮府東北房屋、時常與賈母、王夫人會面,再考量大觀園主體建築的分布,就會發現,大觀園完全在榮國府的北中部,根本沒有涉及會芳園的空間占用。
這裡需要思考兩個問題:
大觀園興建之前,榮府東路花園偌大面積難道沒有水面、溪流嗎?難道沒有借用會芳園的水脈嗎?如果前已借用,大觀園興建又何以要拆掉二園間的圍牆,将其連為一體呢?
既然大觀園沒有借用會芳園的空間,那麼,為什麼又要拆掉兩府園林間的圍牆呢?
書中稱,甯府會芳園自園外引水,卻不言榮府園林自園外引水,自然是因為賈府東北方向(即會芳園外)有河流經過,距離甯府更近,故甯府引河水入會芳園北部,再南下,分一支入榮府東園,複繞回會芳園主水脈,出會芳園,入相關河流。
但是,由于公爵園林的身份和性質,榮國府花園的面積和造景的規模恐怕遠不如大觀園龐大。由于省親園林要符合元妃的身份(貴妃、賈政夫婦之女),而榮府花園部分位置已經為賈赦院落占用,故大觀園需要向北部推移,相應的榮府園林的規模、格局都需要進行調整。
傳統大型園林強調風貌的模拟自然,又強調聚風藏氣,是以,特别重視堆山。大觀園主山在稻香村附近,東北角多土山,省親别墅、藕香榭後複有山。
按照中國園林模拟中國西北昆侖神山的傳統,西北地區亦應該有大規模堆山,如此,隻有東部缺乏堆山,一來堆山需要空間,二來會芳園西部也有堆山,稍加強化即可。
這就是大觀園在榮府面積足夠,能保留東北角梨香院、薛姨媽住房等,還要将二府園林圍牆打掉的原因。
八見聞與素材:作者、家族、海澱、皇家園林營造
(一)曹雪芹生活時代海澱皇家園林的營造
曹雪芹對大觀園的格局,自然是心知肚明的,不存在學界所謂作者書寫粗糙、忽略細節兒造成沖突書寫的問題。
曹雪芹何以能夠造就這皇家規模、規制、氣象、結構的大觀園呢?是純粹的文學天才想象嗎?是江南生活園林的再現或再造嗎?是京城王府顯貴園林的文學塑造嗎?
正如我們上面所說的,大規模的挖湖堆山,引水行舟,大面積的樹木、稻田配置,在曹雪芹的江南、京師園林生活都不存在,唯一可能的現實素材即是康雍乾之際海澱皇家園林的設計與塑造。
曹雪芹創作《紅樓夢》的乾隆九年至十八年,正是海澱皇家園林的基本定型期,尤其是暢春園(周七裡,面積七百餘畝)、圓明園(三千畝上下)兩座大型平地皇家園林的興建、景觀、造園手法予《紅樓夢》中大觀園(大觀園方三裡半)的設計提供了鮮活的素材。
<col>
園林名稱
特 點
始建時間
靜明園
大型山地湖泊園
康熙十九年(1680),建行宮,名澄心園,三十一年更靜明園。乾隆間大規模擴建
暢春園
大型平地園
康熙二十六年(1687)二月二十二日,皇帝首次駐跸
圓明園
超大型平地集錦園
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1722年,雍正即位,即行拓展。乾隆初,進行局部增建、改建。乾隆題名“大觀”。
靜宜園
超大型山地園
康熙十七年(1678)前後,建香山行宮。乾隆十年(1745),大加擴建,翌成竣工
清漪園
超大型山地湖泊園
乾隆十五年(1750)建成
(二)曹雪芹了解海澱皇家園林的可能途徑
那麼,曹雪芹的大觀園完全是頭腦中的臆想,還是暢春園、圓明園兩座大型平地皇家園林的基礎上的文學建構呢?如果大觀園的設計參考了暢春園、圓明園,那麼,曹雪芹又是如何了解到這些知識呢?要知道,除非當差,或者皇帝特召,任何人都是不準進入皇家園林遊蕩的。
曹雪芹舅祖李煦出任蘇州織造之前為暢春園首任總管,其在暢春園東南置有房舍;暢春園的附園西花園(在暢春園西),為康熙諸皇子未分府前集中學習之地,與其南側的聖化寺行宮,皆為曹寅經手修建。
雍正繼位後,李煦自然已經失寵敗落,但李煦同父異母弟仍然與皇家關系緊密,李煦三弟李炘由銮儀衛治儀正轉奉宸院員外郎(奉宸院,管理皇家園林機構)、管海子提督(海子,指南海子行宮)等;五弟李炆積官至暢春園總管。
至于曹雪芹,則傳其乾隆初曾為侍衛(此時,是福彭得勢之時,其二弟福秀、三弟福靖皆曾為侍衛)。
不僅大觀園的描寫,絕對的皇家園林風采,即元妃省親的禮儀書寫也是極為真實細膩。《紅樓夢》第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 天倫樂寶玉呈才藻》:
一時,傳人一擔一擔的挑進蠟燭來,各處點燈。方點完時,忽聽外邊馬跑之聲。一時,有十來個太監都喘籲籲跑來拍手兒。這些太監會意,都知道是“來了,來了”,各按方向站住。賈赦領合族子侄在西街門外,賈母領合族女眷在大門外迎接。半日靜悄悄的。忽見一對紅衣太監騎馬緩緩的走來,至西街門下了馬,将馬趕出圍幕之外,便垂手面西站住。
一百多字的文字,每一句曹雪芹親友都有批語:
“庚辰”雙行夾批:“靜極故聞之。細極。”
“庚辰”雙行夾批:“畫出内家風範。《石頭記》最難之處别書中摸不着。”
“庚辰”側批:“難得他寫的出,是經過之人也。”
“庚辰”雙行夾批:“形容畢肖。”
或者認為,作者未必曾為侍衛差事,但聽人說,或随便看看,即可發揮想象,予以書寫,但是需要知道的是,傳統時代,帝後出巡,一要清跸,閑雜人等皆需回避,沿街要搭建布幔,此《紅樓夢》中也有描寫;其次,沿途之人需要低首叩頭、不準擡頭觀看。是以,懂得皇家禮儀、描寫一絲不亂,作為内務府包衣人的曹雪芹曾為皇家差事(侍衛、官差、雜役)的可能性極大。
總之,作為《紅樓夢》主要人物的生活起居空間、作為《紅樓夢》主要人物故事的演出場所,大觀園展現了皇家平地造園的基本特點。
區隔整個園區主要空間的大土山,起到了分割各建築空間、改變道路方向、歪曲空間方向等作用。這就使得讀者的閱讀和了解産生困難。但是,這種困難是閱讀者的知識局限造成的,而不是作者的不細心造成的。
在《紅樓夢》閱讀中,對曹雪芹的天才保持最大的敬意,對《紅樓夢》的文本儲備必要的知識,關注《紅樓夢》中的沖突和細節兒描寫,對深入解讀、賞析《紅樓夢》的故事文本無疑是極其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