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有很多亮眼的谋士,比如诸葛亮、庞统、周瑜、郭嘉、荀彧等等。这些人的家世都不错,获得知识比较简单,有一定的家学,可能还有名士负责包装鼓吹。小编不是否认这些人的经天纬地之才,但是这些人在当时的社会当中确实是更好出人头地一些。不过下面小编要介绍的并不是这样的谋士,而是一个彻底的寒族——阚泽。

阚泽成为名士的钥匙——佣书业
我们翻看《三国志》,很多谋士或者名将祖上都有一个牛哄哄的祖上。郭嘉倒是没有这方面的记载,但从他的籍贯、姓氏,还有在曹操手下的军师祭酒的官职,可以推测出郭嘉与专学《小杜律》的法律世家阳翟郭氏大概率有一定的关系。不过这个阚泽身上确实是一点背景都没有,《三国志》当中交代得明明白白的。
《三国志·吴书·阚泽传》:“阚泽字德润,会稽山阴人也。家世农夫,至泽好学。”
祖上没有什么当官的,哪怕一个县令,也没出过什么治书研经的大儒,留下点家学或者名望。祖辈都是农民出身。小编不是特殊看待农民,而是在古代的时候,农民的地位肯定是不如士人,社会资源也都倾向于士人。要想获得更高的待遇,更好的生活,还是要读书学知识。当然在东汉末年这样的乱世走武途也能出头,上限反而更高,但是危险也更大,非大魄力者不能为。刘备、曹操都是从死人堆里搏杀出来的前程,那么多军阀只有寥寥几个人笑到最后,大多数都死了;那些大儒、名士倒是一抓一大把,只要不作死就会活得很好。
到了阚泽这一代,终于想起学习知识来改变命运。阚泽认识一些字,不知道是通过官学还是什么手段,但是知识很欠缺。阚泽家里很穷,买不起书籍,不过他找了一个好活,给别人抄书,就是古代的佣书业。既能赚钱补贴家用,也能看别人的书。
东汉末年早就改进了造纸术,但还没有雕版印刷术。那书籍的传播靠什么啊?靠手动抄写,靠这些佣书人。所以书籍的成本还是比较高的。阚泽以抄书为业,无形之中看过了不少经史子集,获取不少知识。有了知识之后,才能进入江东名士圈子,一番交游、标榜之后,阚泽也成为了名士。
因文化成为东吴重臣
在《三国演义》中,阚泽献诈降书,成功骗过曹操,让黄盖的“苦肉计”和火攻得以顺利实战,是一个智计之士。但历史上的阚泽更多是因为在文化上的成就成为东吴重臣。
阚泽出了名,在当时的社会,出了名意味着走仕途会很轻松。阚泽察举为孝廉,成为钱塘县长、郴县令;孙权趁着关羽北伐的时候给了关羽一刀,直接弄死关羽,占据荆州,曹操表孙权为骠骑将军,阚泽被辟为骠骑将军西曹掾,负责府吏的任用;孙权称帝开创东吴,阚泽成为尚书;在嘉禾年间,阚泽成为中书令,加侍中,掌握朝中机要;故太子孙登去世,孙权又立孙和为太子,阚泽加太子太傅,就是孙和的老师。结果在次年十一月,阚泽就去世了。
阚泽是因为学问被任用的,他的主要贡献是教授太子孙和和鲁王孙霸(虽然确定太子,但孙权对孙霸也是同样待遇,所以引发后来的大规模党争——“二宫之争”);制定礼仪历法;还有就是劝谏孙权。看书多的人一般不爱跟人计较,阚泽就是这样一个宽厚长者。对待一些小官吏,阚泽能做到以平等身份的礼仪对待;有一些关于自己的流言蜚语,阚泽也不过多解释,反而做出反省自己不足的态度。或许就是因为阚泽是从社会底层爬上来的人,吃过苦,受过别人的冷眼,所以在地位高了之后,也能保持住这份谦逊和平常心。总之阚泽是一个很有涵养的人。
成功预测曹丕即位不超过十年
关于阚泽有一件轶事,很有意思,也算是阚泽为数不多的比较明确的事情,所以小编也会详细说一说。这件事发生在建安二十五(即公元220年),魏黄初元年,曹丕终于成为皇帝,曹魏代替了东汉。这件事算是狭义上的三国时期的开端,对刘备和孙权两个集团也带来非常大的影响。我们不说刘备,只说孙权。
相对于曹操而言,曹丕给孙权带来了很大的危机感。这份危机感不是因为曹丕有什么特殊的才能,而是因为他比曹操更年轻。年轻就是资本。我们来看孙权是怎么说的。
《吴录》:“权尝从容问群臣曰:‘曹丕以盛年即位,恐孤不能及之,诸卿以为如何?’”
很多帝王就是因为年老,脑袋有点不灵光了,才变得昏庸的。别的不说,眼前的孙权就是一个这样的主。原先的孙权还算精明,到晚年之后亲手酿造了“二宫之争”,导致东吴政坛一片黑暗,后来立幼子孙亮更是导致东吴长期处于主少国疑,皇权旁落的境地。而曹丕以盛年即位,年富力强,给孙权带来危机感也就不奇怪了。
其实这么说也有点问题。孙权和刘备、曹操压根就不是一代的人,他和曹丕反而算一代人。曹丕是中平四年(即公元187年)出生的,孙权是光和五年(即公元182)年出生的,两个人之间也就差了五岁。可能是孙权在逍遥津被打蒙了,觉得自己老了;也可能就是随口一说,摆摆资历而已。
这个时候阚泽就回答,主公不用担心,不出十年,曹丕就得完蛋。孙权感到很奇怪,曹丕这么年轻,怎么会是这个结果呢?阚泽就说,这是从名字上看出来的,“丕”字是由“不”和“十”组成的,拆开来看,就是不超过十年了。结果真让阚泽说中了,曹丕即位七年就去世了。
余论
有人或许觉得奇怪,“丕”字明明是“不”和“一”字,和十有什么关系呢?小编特意去查了“丕”的楷体书法,其中确实有一种字体是上“不”下“十”,所以说《吴录》中的说法并没有问题。至于阚泽这个结论真是测字测出来的,还是暂时忽悠孙权安心的,这就需要读者自行判断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后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