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康熙,一直主张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早在鳌拜专政时期,清朝就与盘踞在台湾的郑氏集团进行和谈,但是郑氏集团的首领郑经一直坚持不剃发、不登岸的原则,使得和谈无功而返。与此同时,清朝在此前与台湾的三次大规模海战中,又皆以失败告终,不得不将台湾问题暂时搁浅。
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皇帝智擒鳌拜,开始真正掌握大权,同时也将解决台湾问题,收复台湾摆上了议事日程。

一直以来,康熙皇帝都是坚持通过和谈的方式来解决台湾问题,为此,康熙皇帝也做出了巨大的让步,允许“允许郑氏封藩,世守台湾”,保留其延平王的爵位,同时派遣同样主张与台湾郑氏集团的进行和谈的上书房大臣明珠前去进行谈判。
郑经在康熙皇帝做出了让步,进而又“得寸进尺”的提出了新的条件:
“苟能照朝鲜事例,不削发,称臣纳贡,尊事大之意,则可矣”
郑经主张按照朝鲜之例解决台湾问题,以造成台湾事实上的“独立”局面,而这也遭到了康熙皇帝的极力反对。
“若郑经留恋台湾,不思抛弃,亦可任从其便。至于比朝鲜不剃发,愿进贡投诚之说,不便允从。朝鲜系从未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
而这也使得康熙“和平统一”的计划再次泡汤。
在这之后,便发生了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而郑经由机派军与在福建起兵的靖南王耿精忠汇合,开始袭扰东南沿海地区,耿精忠失败投降后,郑氏集团再度退守台湾。
在这之后,康熙皇帝再次派遣明珠与郑经进行谈判,郑经依旧坚持之前仿照朝鲜之例的主张,使得和谈再一次破裂。
在这之后的康熙二十年(1681年),也就是康熙皇帝彻底平定“三藩之乱”的同一年,郑经去世,由其子郑克塽接位,而此时的康熙以及大清王朝也终于腾出手来可以说专心解决台湾问题了。
此时的姚启圣坚决主张用武力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也是基于当时情况而向康熙提出的合理建议。
康熙十七年(1678年),姚启圣被康熙升任为福建总督,全权负责平台事宜,在期间,姚启圣一方面进行军需筹措,为武力平台做着准备,另一方面在抵御郑氏集团袭扰的同时,也在对台湾统治集团内部进行这瓦解。而在此之前,姚启圣长期任职于福建,可以说对于台海局势和郑氏集团非常的熟悉,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情况,姚启圣才会向康熙上疏建议武力平台。
首先,台湾郑氏集团的实力已经是江河日下,大不如前。
郑成功去世后,郑经为了争夺统治权进行了一次内部的火并;而在郑经去世后,郑氏集团内部再一次发生了武装冲突。经过这两次内斗,郑氏集团的实力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削弱,并且其内部已经是离心离德,文臣武将叛逃清朝的事情不断发生,在姚启圣看来其已经无法应对大清王朝的攻势。
其次,大清王朝的水师力量已经今非昔比,实力上已经超过了郑氏集团。
先前,由于水师装备与战斗经验上欠缺,使得在于郑氏集团的海战中,是胜少败多,但是经过数年的发展,新型战船的引进以及在施琅的训练下,大清水师的实力已经超过了台湾水师,进而掌握了战场上的主动权。
再次,就是康熙之前数次的和谈,均已失败告终。
而这也说明,台湾的郑氏集团一直妄图困守孤岛以谋求自立,在这样的情况,不通过武力征服的方式,是无法收复台湾的。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姚启圣才更加认为,武力平台才是当时情况下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式。
尽管对于康熙平台,姚启圣是劳苦功高,但是姚启圣最终的结局却非常的凄凉。
姚启圣之所以有这样的结局,还是因为他所力保举荐的平台主将施琅的“恩将仇报”。
起初,朝中对于施琅率兵平台有着强烈的反对声音,而正是姚启圣以全部身家性命作为担保,才让康熙皇帝最终决定由施琅带兵平台。
但是施琅并没有感激姚启圣,相反,却在担心姚启圣与自己争夺平台功劳,进而上疏给康熙皇帝,要求将“二人协同平台”,改为由他自己的“一人独断”,独自率领军队收复台湾,康熙皇帝为了平台大局,予以了同意。
不仅如此,就在施琅率部攻克澎湖,迫使郑氏集团投降后,施琅便又向康熙皇帝上疏弹劾姚启圣支援不利,有碍平台,于此同时,朝中又有不少官员随声附和,也纷纷上疏弹劾姚启圣。
就这样,收复台湾的全部功劳都落在了施琅身上,施琅也得到了康熙皇帝的重赏。而举荐施琅,并且为大军平台积极调度支援的姚启圣,却没有得到太多的封赏。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姚启圣在困苦与疾病中去世,终年六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