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游牧和中原文化的结晶,溯源中山古国的定州遗迹

中山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由白狄族建立的国家。春秋时期,由白狄族鲜虞氏所建的鲜虞,是中山国的前身,因早年中人城城中有山,故又称''中山国'',并屡次与周边国家交战。春秋、战国交界时期,中山国被晋所灭。战国初年(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在韩、赵、魏三家忙于瓜分晋国的情况下趁机复国,建立中山国,定都灵寿。中山国一度国力强盛,煊赫一时,成为''战国七雄''之外的又一强权,甚至修筑过长城,但最终仍于公元前296年被灭亡,从此湮没无闻,只在汉代''中山王''这一称谓中留下淡淡的一笔。

游牧和中原文化的结晶,溯源中山古国的定州遗迹

中山古国疆域

由于''夷狄之国''的特殊地位,中山国并没有留下太多的文字资料,本身更是极度缺乏历史资料,这使得它长期以来默默无闻,游离于春秋战国研究边缘。但作为游牧文化和早期中华文化交错的土地,中山国的文化在交融中形成。如今中山王陵、中山都城遗址出土的一些青铜器、陶器、玉器等更可以帮助我们一睹中山古国的传奇风采。

定州所藏的中山国青铜器中最具特点的是铜翣。其上部呈一中间高、两侧低的三叉形,且尖端形似周代的礼器玉圭,类似汉字''山''字,与中山国对山的崇拜相对应。下方辅以镂空回字纹装饰,使用时插在立柱上,类似权杖,象征着中山国王的权威,也常常用于战车等的装饰。其制造工艺和上方圭形的运用吸纳了中原文明的特点,但山字形独具一格的特点有展现出北方少数民族的别样风采。铜翣作为中山国的代表性青铜器,集中体现了中山国文化交融的特点。此外,出土的其他青铜器,如中原各国鼎等,则更体现出中山国已经大量接纳了中原文化,积极参与文化交流。

游牧和中原文化的结晶,溯源中山古国的定州遗迹

铜翣

鲜虞人的祖先和许多北方游牧民族一样,存在着对鸟的崇拜,中山国的许多青铜器都有鸟作为装饰,如鸟柱铜盘等。当鲜虞人在北方建国后,这种崇拜则与中原传统对神鸟''凤凰''的文化相对应,后期的中山国青铜器则大量采用凤鸟纹,同样展现出文化交融的色彩。

古中山国文字被称为''中山篆'',多见于青铜器的铭文之上,除具有类似大篆的主要特点之外,也具有金文的风格。其中一篇是中山国俊祭父文,礼制遵循周礼。这些都表明中山国经过长久的发展和文化融合,已经发展出来自己独特的文化,并努力使自己纳入中华文化的大范围之中。

游牧和中原文化的结晶,溯源中山古国的定州遗迹

中山篆

春秋战国历史上少有灭国或大量失地后又复国的现象,即使复国,国力也往往衰败。而中山国不仅能于战国初年复国并且迅速恢复国力,不仅与三家分晋的特殊历史时期有关,也与中山国的游牧文化色彩有一定联系。游牧民族的特征中山国不需要依靠大量土地发展农耕,和后来的匈奴等游牧民族类似,随时可能东山再起。据历史记载,中山国在第一次灭国后,国民遁入太行山中,为以后的伺机复国提供了基础。

但游牧文化既是中山古国在春秋战国诸多国家中独特的亮点,也为它的最终衰落埋下了伏笔。它虽然一定程度上吸纳了中原农耕文化,但始终无法真正融入其中,也就无法再诸侯争霸战争中扎下坚实的根基。在外交上,中山国被其他国君视为''夷狄'',尽管曾经建立强大的外交和附属国体系,但始终和他国保持着分别,在国内也难以建立稳固的农耕经济,与春秋战国发展的大趋势相悖。再者,中山国对文字典籍缺乏重视,其历史大多依靠别国史官的记述,导致自身缺乏文化与历史基础。当战国时期各强国普遍接受外来文化以强化自身实力时,中山国便不断衰落下去,其灭亡也是历史的必然,中山国也正是被采纳''胡服骑射''的赵国所灭。

但是,中山国作为中国历史上早期的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其逐渐纳入诸侯的版图的过程,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较早的民族融合,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丰富的出土文物证明了中山国曾发展出高度发达的文化,许多人也由此提出中山国是战国''第八雄''。事实上,历史上确实记载中山国在''战国七雄''面前显得不落下风。公元前323年,中山国在''五国相王''中称王,在公元前4世纪末也曾相继打败燕、赵两国。然而,中山国的实力也不一定如当今有些人想象的强大,否则也不会过早地灭亡。古中山国的实力究竟几何,是否真正具有强大的地位,则需要更多的考古资料加以验证。

随着更多的出土文物和文献资料纳入研究,中山国中将揭开它神秘的面纱,为春秋战国诸侯混战的研究增添新的一笔,也为中华文化增添新的光彩。

本文由青楼大茶壶历史原创团队匠心出品,侵权必究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