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平民溺婴,汉武帝时代虚华的一面

经历了“文景之治”后的大汉朝,到汉武帝初期,无论是经济上还是政治上,的确可以称得上国力强盛。《史记》有载:

汉兴七十余年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平民溺婴,汉武帝时代虚华的一面

平民溺婴,汉武帝时代虚华的一面

但是,在大汉朝国力如此强盛的情况下,民间却出现不少平民将自己的婴孩溺亡的事件,这是为什么?

这还得从汉武帝的雄心壮志说起。高祖刘邦曾在“白登之围”中差点被匈奴给杀害了,后因各方协调努力才得以脱险,这段事故成为汉朝历史上的一段耻辱。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登基后,发誓雪耻,意将匈奴赶尽杀绝。于是,汉武帝在位五十余年,有近四十余年在和匈奴打仗,耗尽国家万民资财,民生维艰。

平民溺婴,汉武帝时代虚华的一面

而维持常年的征战就必须有强大的经济作为支撑。“文景之治”积攒下来的老本很快被汉武帝耗尽,战争带来的消耗数以亿万计,如:公元前124—前123年两次战役,汉军共损失兵马10万,朝廷拿出20余万斤黄金进行赏赐,抚恤活着的士兵。

汉朝1斤黄金折合1万钱,20万斤等于20亿钱。中央财政每年对官僚的俸禄只要3000万钱,但对战争的赏赐就是官僚俸禄的几十倍,可见消耗有多大。公元前121年,《史记·平淮书》记载:

是岁费凡百余巨万。这一年,汉朝财政军事消耗达到上百亿。

这个数字可以说是前几次战争消耗的总和。

平民溺婴,汉武帝时代虚华的一面

那么,汉朝政府如何维持这么庞大的战争支出呢?

当然是国家财政,很多人都知道,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改革措施是很多的,包括盐铁专卖、货币制度、算缗告缗、均输平准甚至卖官鬻爵等,这些改革措施对于增加财政收入,维持战争开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平民溺婴,汉武帝时代虚华的一面

但是,对于普通平民而言,汉武帝的改革措施并没有增加他们的负担,还不至于因为这些措施而溺亡自己的孩子,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悲惨的事件发生呢?

说起来,还是国家财政税收有关。汉朝的农业税其实是十分低的。汉高祖时候,实现轻税,实行十五税一;后来因为军费紧张,略增了一点,到了汉惠帝的时候,又恢复到十五税一;汉文帝十二年,文帝采纳晁错“重农贵粟”的建议,免租一半,税三十税一,十三年全面田租一年;汉景帝二年时改十五税一为三十税一,直至西汉末年,田税一直未三十税一。故,农业税不是该事件的“罪魁祸首”。

平民溺婴,汉武帝时代虚华的一面

除了田租税收之外,汉朝还有人头税,叫做算赋和口赋,是继承秦朝的口赋发展而来。

按照规定,算赋无论男女,从15岁—26岁都要缴纳。汉高祖四年开始,没人每年一算,有120钱,汉文帝的时候减少为40钱。为了鼓励人口增长,女子凡15—30岁不出嫁的,算赋要按照等次加收。

对于平民而言,田租其实很轻,但是一家人的算赋和口赋,一起加起来就不少了,这个负担才是平民最大的负担。由于平民算赋与口赋重,使得汉朝当时社会的商业普遍不景气,消费能力异常低下,一般的商品都买不起,只有上层的贵族或者豪强掌控商业领域。平民没有办法增加收入,但是“皇粮国税”不可不缴,而要免于缴纳这些税赋,唯一的途径就是出卖自身为奴,由主人代出算赋或者口赋,这也是为什么汉代还有奴隶的原因所在。

平民溺婴,汉武帝时代虚华的一面

汉武帝将口赋的最低年龄提高了4岁,其实就是变相增加了平民的税收负担,这对于那些本来就难以缴纳起算赋和口赋的平民来说,日子是非常难过的。有的平民因此卖身为奴,避免缴纳,有的平民家庭人口众多,无力缴纳,就只好将自己的孩子溺亡以避税。

很多人认为这是十分残酷的行为,人心都是肉长的,怎么下得去手?这些平民当然不会自己动手,他们通过相互交换来实行,就是将自家的孩子和别家的交换,然后溺亡。真真是因为走到绝路上才会有此行为啊。故,所谓汉朝的强盛,也不过是一片虚荣罢了,“国富民穷”之现象可能才是汉武时期社会的本相。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