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清史:袁世凯的发家之始——小站练兵

清史:袁世凯的发家之始——小站练兵

前言

一个人的成功能带来什么?光宗耀祖的光环?!父母的喜悦?还是街坊四邻的传言?!不仅如此,如果一个人足够的强大,甚至在中国大地上都能响彻他的名字。

起因

袁世凯小站练兵,为北洋集团的提供了形成的条件。

清史:袁世凯的发家之始——小站练兵

▲小站练兵

结果

小站作为晚清的军事力量,其实是袁世凯的势力,也为后来袁世凯的崛起提供了基础。

清史:袁世凯的发家之始——小站练兵

▲袁世凯

始末

1.练兵的艰难

军队自古以来都是重中之重,军队就是君王的一把枪,可以前进征讨,可以保卫安危。不过军队可是一把双刃剑,有人因为军队飞黄腾达,有人因为军队心生邪念,创造祸事。

袁世凯在小站镇的时候,就一直在思考练兵的问题,在他眼中,练兵可以说简单,但是将军难找,虽然在清朝曾经有名震一时的湘军,但是湘军的训练方法和袁世凯练兵并不一样,因为曾国藩的湘军大多数都是自己的人。

可以说湘军里面几乎都是曾国藩的门生故人,不过袁世凯是参加科举考试出来的,他没有同学等关系好的人,为此复制曾国藩的道路并不可靠。

不过袁世凯在官场混迹多年,并不是一无是处,他还是有一些同僚,不过他们几乎都在朝鲜,想到自己曾经的手下,袁世凯想到了刘永庆,他可是自己曾经的得力部下,如果他加入,就能为自己减少一些难题。

清史:袁世凯的发家之始——小站练兵

▲湘军

2.练兵开始

袁世凯马上写信给刘永庆,而刘永庆知道袁世凯要练兵的消息以后,也马上答应了,而且刘永庆不是自己一人前来,还带了一部分人。

袁世凯的初步难题就这样解决了,但是随之而来的还有另外一个难题,就是没有出谋划策的人,曾经打仗身边都会有军师,现在自己身边只有练兵的将领,虽然刘永庆等人练兵很好,但是他们并不能出谋划策。

在军中,如果要打仗的话,不能只有武夫,还要有头脑。于是这个时候的袁世凯想到了自己的结义兄弟徐世昌。

只不过现在的他在家中为母亲守丧,所以在袁世凯写信的时候,徐世昌的表现也很为难。

不过徐世昌为难的不仅仅是守丧,还有官职的原因,因为徐世昌在朝廷是翰林院的人,负责给皇帝起草诏书。

清史:袁世凯的发家之始——小站练兵

▲徐世昌

现在如果让他来到小站训兵,就是自贬身份。袁世凯很快就想到这一层,他知道徐世昌答应是为了自己的兄弟情义,但是官职不能放弃,想到这一层的袁世凯决定保住徐世昌的官职。

于是袁世凯上书告诉朝廷,小站现如今缺少人手,所以希望徐世昌能够帮忙,但是也希望朝廷保留他在翰林院的官职。

很快朝廷就同意了,徐世昌的加入让袁世凯的烦恼又少一半,现如今军中的政务几乎都是由徐世昌处理。

可是随着小站班底的壮大,现如今已经有很多人当逃兵,小站的管理就不是很严格,为此又成为袁世凯的烦恼之一。

清史:袁世凯的发家之始——小站练兵

▲淮军

3.小站班底的形成

不过出身淮军的袁世凯想到了自己的经历,淮军是李鸿章创建的,虽然在后来的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了,很多人闲赋在家,但是他们都是身经百战的人。

再加上他们参加过的战争都很有威慑力,袁世凯想到了淮军的张勋等人,果然他们的加入整顿了小站不少逃兵,这让很多人都不敢出逃。

本以为问题就这样全部结束了,结果没想到,又有问题接踵而来,因为袁世凯原则的大多数都是老人,但是老人的思想几乎都很顽固,可是新的发展还需要新的思想,为此又成为难住袁世凯的一个难题。

当时已经有了武备学堂的出现,于是袁世凯马不停蹄地跑到天津的武备学堂,经过人们的推荐,段祺瑞、王世珍等人都出现在袁世凯的眼中,袁世凯并没有犹豫,选择了全部录取。

清史:袁世凯的发家之始——小站练兵

▲段祺瑞

新人的思想为小站带来了不一样的转变,段祺瑞的军事理论较强,王世珍又精通西方的兵制,所以在新人的结合下,袁世凯的小站整体面貌发生了变化。

而袁世凯也知道,如果当王,自然不能高高在上,需要与人亲近,所以在小站中,袁世凯虽然身份比较高,但是他和小站中的人关系都很好。

有一个人想要娶青楼女子为妾,因为形象不好被袁世凯严厉批评,但是却暗中为两人举办婚礼,为此袁世凯在小站笼络不少人才。

清史:袁世凯的发家之始——小站练兵

▲北洋军阀头目

小结

小站班底的形成加大了袁世凯的权利,并且成功地让后来的清底退位,窃取到革命的果实。

【参考资料】

1.《袁氏当国》

2.《袁世凯与北洋军阀》

3.《袁世凯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