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剑英是新中国开国十大元帅之一。在红军时期、抗日年代以及解放战争的过程中,叶帅主要从事部队的参谋工作,虽不以战场杀将夺旗之功闻名,但在我党、我军的发展重大历史节点中,他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为新中国的创建和我国军事化建设所做的贡献,在新国的历史中熠熠生辉。年轻时的叶剑英,更是敢于同日本人拔刀亮剑,真刀真枪地将其挫败,激发了更多国人的自信和爱国的热情。
真刀挑战日本教官
叶剑英1897年生于广东梅县,清末时期,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广东省是接触西洋文化和思想的主要地区之一,很多潮汕人开始成规模地下南洋,找新的出路。1916年,19岁的叶剑英跟随叔叔漂洋过海,开启了他的人生探索之路。
在南洋打工期间,叶剑英看到了华工的生活举日为艰,即便离开家乡,依然饱受受西方资本家的欺诈、盘剥,生存状态朝不保夕,没有人能为华工争取正当的权益。
海外的所见所闻,结合辛亥革命传递的民主、自由、科学等新词汇让叶剑英的思想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他坚定地认为,只有建设一个强大的国家,才能保障中国人的正当利益。
1917年,叶剑英毅然回国,报考了云南陆军讲武堂,立志从戎救国。云南陆军讲武堂于1909年创办,设步、骑、炮、工四个兵科,课程效仿日本士官学校,因此从日本聘请了一些士官学校的毕业生来任教。为了弘扬学生的尚武精神,学校还特意开设了剑术课,任课教官恰好是一名日本人。
日本教官出身日本武术世家,身材矮壮,好狠斗勇,且擅长刀剑劈刺。在讲武堂任教期间,他多次挑战中国教官,几位中国教官也先后败于其手,这也助长了其嚣张的气焰,自称“全校无敌手”。
叶剑英年方20,正是热血沸腾,不服输的年龄,看到一个日本教官在中国号称无敌,这让他心中愤愤不平,决定苦练剑术,将其击败。
当时叶剑英同宿舍内有一个朝鲜族学员,因国仇家恨早就对这个嚣张的日本教官不满,听了叶剑英的想法后,连忙大叫,“好,好,好。剑英,我们干他,只要能把他打败,怎么练,我都听你的。”
两位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开始了闻鸡起舞的剑术训练,天不亮就在操场上研究剑术技巧和总结实战经验。在对练的过程中,两人难免失手,身上到处都留下淤青,即便如此,也没打消两人的决心。
半年后,两人的剑术水平直线上升,叶剑英也对战胜日本教官胸有成竹。于是,他决定正式向日本教官提出挑战。
年轻时的叶剑英,高大帅气。日本教官仰头看着眼前想向他挑战的中国学生,妄想用气势压倒他,问道:“你要跟我比剑?你要用真刀比,还是木刀比试?我只喜欢用真刀。”
叶剑英与同学平时都时用木刀训练,即便时木刀,两人也经常受伤。用真刀增加了很多的危险,轻则伤筋断骨,重则有性命之忧。日本教官提出真刀比试,也存在一种心理战术,若是担心受伤,很可能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而落败。
叶剑英毫无畏惧,认真说道:“那就是真刀!比试时间是明日清晨。”
第二天清晨,叶剑英早早地在操场等待,日本教官也如约而至。双方戴好规定的护具,相互致礼后,一名教官做临时裁判,宣布比武开始。
“呀——”矮壮的日本教官妄图以势夺人,嘴里大喊着,快步地冲向叶剑英。只见刀光一闪,武士刀迎着叶剑英的头部劈下,叶剑英举刀横拦,接着步伐横移,将刀斜挑,及时挡住了日本教官斜劈来的一刀。
日本教官妄想用快攻的方式,早早击败叶剑英,只见斜劈、横斩,刀刀不离叶剑英的要害,但叶剑英凭借着扎实的基本功,闪转腾挪,左格右挡,成功化解了日本教官的前期攻势。
久攻不下,日本教官也失去了气势,叶剑英趁机由守转攻,一刀快似一刀,力量十足,让日本教官每次格挡都很难受,他内心也渐渐失去平静,想拉开距离重新组织攻势。
只见叶剑英抓住时机,迎头一刀用力劈下,日本教官仓促格挡,最终被叶剑英压跪在地上,弃刀认输。叶剑英的勇猛和精湛武艺,赢得全校的掌声和喝彩,也征服了嚣张的日本教官。他按照武道规矩,将自己的武士刀双手赠送给了叶剑英,表示自己心悦诚服。
弃官投身革命,蒋介石点名通缉
孙中山先生筹办黄埔军校之初,叶剑英被抽调到黄埔军校担任炮科教官。在黄埔期间,他广泛接触马克思主义新思想,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有着自己的独立思考。
叶剑英在两次讨伐陈炯明的东征时,英勇善战,军事才能初步显露,得到了蒋介石的喜爱和器重。1926年,北伐战争时期,叶剑英被蒋介石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总预备队指挥部参谋长。攻克南昌后,又被任命为新编第2师师长。
但这个蒋介石任命的高官,并没有放在叶剑英眼里,更多时是思考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悍然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对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开展了大屠杀。这种行为,也彻底地让叶剑英下定决心投奔革命,并在江西吉安通电反蒋。蒋介石闻声大怒,立即通缉叶剑英,宣布将其“永远开除”。随后调动朱培德的部队,围剿叶剑英。
“有人说我是蒋介石的嫡系,他待我不错,我拿着他给我的‘巴掌’(职权),打了他一巴掌,我这不合人情,对不住老蒋。其实不是我对不住他,是他在上海杀了那么多人,我怎么还能跟着他干?他是在反革命,我就是要反对反革命。”叶剑英在逃的武汉时,参加武汉国民政府召开的会议中,解释反蒋事件时,说得铿锵有力,对革命事业坚定不移。
1927年7月,在共产党员李世安的引荐下,周恩来专门向中共中央提出说明,中共中央正式批准叶剑英为中共正式党员。
毛主席让陈毅向叶剑英请教写诗
叶剑英元帅不仅是新中国的优秀军事家、政治家、无产阶级革命家,同时还是一位“善作诗歌抒情怀,泼墨咏志扬四海”的优秀文学家。
1915年,18岁的叶剑英就读于梅山中学,当时袁世凯阴谋称帝,国内局势动荡不安。与同学游玩时,叶剑英提笔写下《油岩题壁》:放眼高歌气吐虹,也曾拔剑角群雄。我来无限兴亡感,祝慰苍生乐大同。
在后来的革命的峥嵘岁月中,叶剑英也常以诗歌咏志,他的诗歌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感表达,也寄托了他为国家、民族奋斗的革命情怀。
陈毅同样是我国开国十大元帅之一,被誉为文武双全。陈毅元帅也喜欢作诗,并经常将自己的诗寄给毛主席,请求指点。
毛主席对叶剑英的诗词非常认可,在一次给陈毅元帅的回信中写道:“剑英善七律,董老善五律,你要学律诗,要向他们请教。”
《八十书怀》是一首叶剑英元帅流传颇广的诗:八十毋劳论废兴,长征接力有来人。导师创业垂千古,后辈跟随愧望尘。亿万愚公齐破立,五洲权霸共沉沦。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
这首诗也映照了叶剑英元帅波澜壮阔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