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震》有感
据说《大地震》上映一周票房已经过亿,据说有人看了预告片就已经泪流满面,据说,什么都是据说,累不累啊,赶紧看去呗。排队买票的人还真不少,进场时候还每人发张纸巾,是啊,人们都已经开始麻木了,是该有点煽情的东西来鼓动鼓动我们这个快要不知何谓感动的民族了。
看毕,剧情不想介绍,但是有几点倒是很想发表点意见,先说点好的吧:
1.亲情。全片围绕亲情这条线,讲述地震后一个家庭的分分合合,32年的恨(埋怨)最终还是被亲情所代替,结局挺好,告诉我们亲情永远是世界上最真、最无私的.
2.感恩。地震后,唐山人以感恩的心回报社会,如汶川中的唐山救援队,唐山人对解放军的感恩之心,很好的诠释了中国人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思想,滴水之恩尚且,生命之恩何哉?
3.爱。方大强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了对妻子最后的爱,而元妮则有自己的余生坚守着自己对丈夫的爱,“有哪个男人可以用自己的命来爱我”值得思考。
4.坚毅的性格。从大灾大难中走出来的人,都有着比常人坚强的性格,都很会吃苦也容易成功,也告诉我们成功的人都是要经过历练的,正应天欲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独臂方达很好的诠释了这点。
5.孝。方达对母亲的百依百顺,是因为母亲“生了他三次”,虽说有点愚孝的感觉,但是我觉得只要是人都应该做到孝,否则枉为人,所以我喜欢这个角色。
6.煽情。好久没哭过了,看完我确实哭了,而且是3次,开片没多久的地震中那撕心裂肺的感觉让我难过的哭;方达差点被奶奶带走让我触动的哭;最后母女相认让我感动的哭;现代人,是该哭一下了,不然都不知道什么是情,什么是爱了。
7.搞笑情节。这点做的真不错,在过程中有一些词让人在哭的时候也适当的笑一下,比如什么“鸡有的是,蛋也会有的”“上了大学,大学中也有不少废物”“快吃,吃完把胳膊带上” 估计这些很快要成为网上流行语了。
说完好的,那我就不客气的评价一些了:
1.片名叫《大地震》,可是演的是什么?(虽然原著叫《余震》)我很认真的看了不是重建家园、灾后重建之类的。我知道冯导想让我们知道亲情的重要,但是否离题?讲述亲情的时候也很没道理,一对养你10年的养父,在你最困难的时候给你一个温暖的家,方(王)登,你就是用上了大学就谈恋爱,2年不回家,大学没毕业就去生孩子,然后几年不联系家里,又联系一下嫁国外去了?这个又偏离了上面所诉的感恩之说吧?估计冯导重男轻女的思想也比较重,男孩小的时候怎么不长进,怎么坏,最后都是会回家会孝顺的如(方达),女孩嘛,长大了就飞了,是这意思吗?
2.剧情不合情理之处:王德清夫妇在领养方(王)登的时候,说她都5/6岁了,不好养了,结果剧情到了10年后,方(王)登和方达就已经要高考了,试问16岁就参加高考上大学了?冯导你估计忘记了那可是80年代,不是2010年。
3.广告。片中出现了太多的广告,而且是非常的直白,是啊,这也不能怪人家冯导啊,制片人早就说好的了。
4.误导。80年代上大学就谈恋爱,就生孩子,那意思是现在小学谈恋爱也正常了?下海经商比读书更容易发达;女孩子不用在乎名节,大不了嫁老外;
5.毛主席。不明白为什么要演一下78年毛主席仙逝呢?我没有任何冒犯毛主席的意思,我非常的敬重我们的开国领袖,以前是,现在是,以后也会是。只是感觉出现在本片中是不是有点画蛇添足。
6.既然是纪念唐山大地震的影片,应该有一部分的重点是描述唐山人民现在的美好生活或者说现在唐山32年来的变化,可是我几乎没有看到。
7. 逻辑不合理或者说不切实际:80年代能靠做旅行社赚到开宝马车?一只手怎么开车?为什么电话要有电池才有声音?我记得是不能来电显示而已吧。80年代而且是军人家庭的王登竟然在大学谈恋爱生孩子,还是自动退学的,最后还嫁老外了。
太晚了,看完都2小时了,也忘记的差不多了。虽然最近失眠,可是明天还要上班,先到这吧。
转自:http://www.vssis.com/article/17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