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震》有感
據說《大地震》上映一周票房已經過億,據說有人看了預告片就已經淚流滿面,據說,什麼都是據說,累不累啊,趕緊看去呗。排隊買票的人還真不少,進場時候還每人發張紙巾,是啊,人們都已經開始麻木了,是該有點煽情的東西來鼓動鼓動我們這個快要不知何謂感動的民族了。
看畢,劇情不想介紹,但是有幾點倒是很想發表點意見,先說點好的吧:
1.親情。全片圍繞親情這條線,講述地震後一個家庭的分分合合,32年的恨(埋怨)最終還是被親情所代替,結局挺好,告訴我們親情永遠是世界上最真、最無私的.
2.感恩。地震後,唐山人以感恩的心回報社會,如汶川中的唐山救援隊,唐山人對解放軍的感恩之心,很好的诠釋了中國人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思想,滴水之恩尚且,生命之恩何哉?
3.愛。方大強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了對妻子最後的愛,而元妮則有自己的餘生堅守着自己對丈夫的愛,“有哪個男人可以用自己的命來愛我”值得思考。
4.堅毅的性格。從大災大難中走出來的人,都有着比常人堅強的性格,都很會吃苦也容易成功,也告訴我們成功的人都是要經過曆練的,正應天欲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獨臂方達很好的诠釋了這點。
5.孝。方達對母親的百依百順,是因為母親“生了他三次”,雖說有點愚孝的感覺,但是我覺得隻要是人都應該做到孝,否則枉為人,是以我喜歡這個角色。
6.煽情。好久沒哭過了,看完我确實哭了,而且是3次,開片沒多久的地震中那撕心裂肺的感覺讓我難過的哭;方達差點被奶奶帶走讓我觸動的哭;最後母女相認讓我感動的哭;現代人,是該哭一下了,不然都不知道什麼是情,什麼是愛了。
7.搞笑情節。這點做的真不錯,在過程中有一些詞讓人在哭的時候也适當的笑一下,比如什麼“雞有的是,蛋也會有的”“上了大學,大學中也有不少廢物”“快吃,吃完把胳膊帶上” 估計這些很快要成為網上流行語了。
說完好的,那我就不客氣的評價一些了:
1.片名叫《大地震》,可是演的是什麼?(雖然原著叫《餘震》)我很認真的看了不是重建家園、災後重建之類的。我知道馮導想讓我們知道親情的重要,但是否離題?講述親情的時候也很沒道理,一對養你10年的養父,在你最困難的時候給你一個溫暖的家,方(王)登,你就是用上了大學就談戀愛,2年不回家,大學沒畢業就去生孩子,然後幾年不聯系家裡,又聯系一下嫁國外去了?這個又偏離了上面所訴的感恩之說吧?估計馮導重男輕女的思想也比較重,男孩小的時候怎麼不長進,怎麼壞,最後都是會回家會孝順的如(方達),女孩嘛,長大了就飛了,是這意思嗎?
2.劇情不合情理之處:王德清夫婦在領養方(王)登的時候,說她都5/6歲了,不好養了,結果劇情到了10年後,方(王)登和方達就已經要聯考了,試問16歲就參加聯考上大學了?馮導你估計忘記了那可是80年代,不是2010年。
3.廣告。片中出現了太多的廣告,而且是非常的直白,是啊,這也不能怪人家馮導啊,制片人早就說好的了。
4.誤導。80年代上大學就談戀愛,就生孩子,那意思是現在國小談戀愛也正常了?下海經商比讀書更容易發達;女孩子不用在乎名節,大不了嫁老外;
5.毛主席。不明白為什麼要演一下78年毛主席仙逝呢?我沒有任何冒犯毛主席的意思,我非常的敬重我們的開國領袖,以前是,現在是,以後也會是。隻是感覺出現在本片中是不是有點畫蛇添足。
6.既然是紀念唐山大地震的影片,應該有一部分的重點是描述唐山人民現在的美好生活或者說現在唐山32年來的變化,可是我幾乎沒有看到。
7. 邏輯不合理或者說不切實際:80年代能靠做旅行社賺到開寶馬車?一隻手怎麼開車?為什麼電話要有電池才有聲音?我記得是不能來電顯示而已吧。80年代而且是軍人家庭的王登竟然在大學談戀愛生孩子,還是自動退學的,最後還嫁老外了。
太晚了,看完都2小時了,也忘記的差不多了。雖然最近失眠,可是明天還要上班,先到這吧。
轉自:http://www.vssis.com/article/17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