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是谁带英国“入欧”?

1066年12月25日,来自法国的征服者威廉在伦敦举行加冕典礼,成为英格兰国王,建立诺曼底王朝。

来自法国的诺曼底人把法国的文化带入不列颠,改变了古英语。英国格兰这个海外孤岛,因此和法国纠缠数百年,也渐渐成为一股搅动欧洲局势的力量,战荷兰,斗西班牙,乃至控制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和土地。

是谁带英国“入欧”?

威廉跑去英国夺取王位,有一股私生子逆袭的爽文味,而且时机很好。

第一、英王爱德华死时,膝下无子,英国本土贵族哈德罗二世为争夺王位,已经和挪威国王较量了一番。

威廉虽然是法国诺曼公国的人,但是和英国王室有着一点稀薄的血缘,而且曾经帮助过爱德华和哈德罗二世,得到过他们奉上王位的许诺,于是也加入了这场争夺。

第二、威廉是前任诺曼公爵的私生子,所也被叫做杂种威廉,少年时期极为坎坷,一直在经历谋杀和软禁,这些都使得他对英格兰王位非常渴望。

第三、威廉是维京海盗罗洛的后裔,他继承了先祖的军事领导力,统领了一支由诺曼人、布列塔尼人、佛兰芒人和法国人组成的军队,他有争夺王位的实力。

最终,他在1066年10月的黑斯廷斯之战中打败哈德罗二世,入主伦敦。

这就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诺曼征服”。

威廉带兵跨越英吉利海峡,当他从船上下来时,在海岸上就摔了一跤,部下划着十字说这是不详之兆,威廉却很高兴:“看啊,我的双手已经抱住了英格兰的土地。”

威廉拥抱着英格兰的土地,但是这片土地并不听话。

他是一个法国来的诺曼底人,英格兰人到处都有反对的力量,如何才能控制住这一片土地呢?

威廉想过让英国人妻子玛蒂尔达称王,但是他依然不能让英格兰贵族信任,于是他还是自己称王。

那么,威廉如何控制英国呢?

让英国变成另一个“诺曼底公国”。

第一、像法国那样,将土地分封给亲信们,换取他们的效忠。

他把全国分成180多份封地,犹如出租一般给予新贵族,租金就是他们提供的“骑士服务”,包括缴纳税收、保卫国王、带兵支持等,这就是分封制度,比如周朝最开始分封各个诸侯时,也是如此。在欧洲,最典型的是法国。

英国原本有一点这种现象,但是威廉大大加深了这种封建化,英国变得更像欧洲国家。

第二、把英格兰贵族从权力中心驱逐出去,留下诺曼底人或者靠拢过来的少部分英国贵族。

英格兰本地人也被移出政府和宗教机构,以诺曼底人替换,英格兰贵族被洗牌,统治阶层成了诺曼贵族。

威廉派人做人口普查,以拉丁文写出了《末日审判书》。里面记载着:诺曼征服后的十年左右,只有5%的土地还属于英格兰本地贵族。

第三、法语成为贵族语言和官方语言,拉丁语是教育和宗教用语,而英语只是下层人说的话。

威廉其实也努力学英语了,但是一直没能学会,英国国王曾经和各位一样领教过学英语的痛苦。

诺曼人说法语,使得英语中涌入大量法语、拉丁语词汇,古英语演变为中古英语。直到1362年国会第一次用英语正式开会,英语才逐渐恢复官方语言的地位。

第四、改变行政机构,取消了原有的贤人会,用诺曼人的王廷替代。王廷是主教、修道院院长、大地主组成的,每年召开三次会议,但国王有事还是可以要求随时召开,后来演变成了国会。而国王自己也有亲信成立一个小组织,叫做小会议,这后来就演变成了政府。

第五、对英格兰征收更多的税。所以英格兰的反抗也此起彼伏,威廉一世一直都在镇压起义。

征服者威廉通过这一系列手段,控制了英格兰,也让盎格鲁-撒克逊文化结合了法国文化,形成新的不列颠岛文化。

是谁带英国“入欧”?

经过改造的英格兰,再也不是孤悬海外的岛屿,与欧陆联系越来越紧密。

第一、英格兰和欧陆双边移民激增。英格兰人纷纷移民,除了去往爱尔兰,苏格兰和斯堪的纳维亚,甚至还有一批英格兰人跑到了拜占庭,加入了雇佣军。诺曼底人则往英格兰移民。

第二、兼有法国和英国法统的威廉,也左右着英国的外交命运。

一方面,英国在政治上依附法国,威廉身为诺曼底公爵,有对法王效忠的义务,因此英国随法国参与十字军东征,除了经济原因还有法律原因。

另一方面,威廉带有英国和法国的法统,领地又在海峡两岸都有,对于法国王位和领土的觊觎,也使得英法开始了百年战争,之后的金雀花王朝也是法国的安茹家族建立,在法国进行了更大的扩张。

不过,英法战争到后来并不是法统的争夺,而是两国的经济斗争。直到1453年英法百年战争结束,法兰西完成民族统一,而英格兰失去所有在法国的地盘,走向了海外扩张。

十五、十六世纪之交,伊丽莎白女王带着英格兰走向更加广阔的世界舞台,成为主导世界局势的最强力量。此后,英国一度成为控制世界四分之一人口和土地的日不落帝国。

但当初正是威廉把英国带入欧洲这片舞台,这是日不落帝国的起点。

开启更广阔的的视野时,国家往往也有了新生。

历代评价

我们不能把征服者和被征服者简单地看成国王威廉和英格兰国民,而是要将双方想象成在同一片国土之上的两个民族,即入侵民族和本土英格兰人;甚至可以想象成兵力相差甚远的两个国家。

——法国历史学家奥古斯丁 ·梯叶里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