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文化名人访谈丨书法生活化 生活书法化——访书法家郎照玉

文化名人访谈丨书法生活化 生活书法化——访书法家郎照玉

郎照玉

1983年出生于甘肃岷县。甘肃省书协理事,兰州市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书协会员,甘肃书协培训中心授课教师,中国书协“翰墨薪传”西北五省书法教师培训项目授课教师,甘肃画院(书法院)特聘书法家,甘肃省青年书协副秘书长,兰州大学书法学院特聘副导师,墨池学院导师。被甘肃省委宣传部授予“优秀青年文化人才”,被中国书协、甘肃书协授予“先进个人”“优秀书法家”“优秀志愿者”“先进工作者”称号,被中国文联、中国书协授予“向人民汇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文质兼美优秀基层书法家称号,被兰州市委、市政府评为首批“金城文化名家”“青年专家”,并成立工作室。书法作品入展中国书协的展览11次并参与主办活动两次,入展甘肃书协展览40次并有4次获奖。有论文、散文70余篇发表于《中国书法》等,编印个人书法作品集13册,有近百幅作品被刻碑并被各地博物馆、艺术馆等机构收藏。

来到郎照玉的工作室,他给了记者一本今年由他所在单位兰州互联网新闻中心刚出的折页《郎照玉书法作品》,里面收录了他这一年里的行书、楷书、草书代表作三十余幅。这样的册子他已经有13本了,每年出一本,记录了他书法成长的经历和成果。郎照玉告诉记者:“我的书法涉猎较广,真草隶篆我都写,而且都入展过中国书协的展览。在我看来,虽然已经练习书法多年,但还不到确定自己风格的时候,积淀上一段时间再说,总会有质变的一天。我为什么要坚持每年出一本自己的书法册子,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试想,我继续坚守,再过三十年,我快八十岁时,四十几本册子放在一起,挨个从头到尾翻看,这不就见证了我的那份坚守吗?”

文化名人访谈丨书法生活化 生活书法化——访书法家郎照玉

书法改变命运,郎照玉绝对是成功的典范,这也让他对书法有了近乎“入魔”般的坚持。郎照玉出生在定西市岷县禾驮乡达布沟村,祖父原是生产队的会计,喜欢写字画画,父亲是老师,也喜欢写字,逢年过节他家是最热闹的,因为乡亲们都会到他家来请他的祖父或父亲帮忙写对联。儿时看到的点点滴滴在郎照玉的心里埋下了书法的种子。开始练习书法时,其父对他的要求很是严格,为他以后的书法耕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郎照玉从爷爷和父亲那里除了学习写字,还学到了坚持如何学习书法。郎照玉说:“小时候看爷爷和父亲写毛笔字有好多不解,就想着能离开达布沟去其他村乃至城里看看别的写家是怎么写的,为什么父亲不写一笔蘸一次墨、毛笔写分叉了没墨了还要硬划拉下去,墨不浓的字也不描一下,最重要的是我说了还不听,还在继续着他们的坚守。”就是因为他们的那份坚守——他们懂得书法和写字不是一回事,才使郎照玉当时的书写状态没有落入俗套。因为在那个吃饱饭是摆在大多农村人面前的首要问题的条件下,即使有写字兴趣的人也是不懂得如何学习书法的,其结局都一样,但他祖父和父亲不一样,因为他们懂。

文化名人访谈丨书法生活化 生活书法化——访书法家郎照玉

要说郎照玉彻底走上书法研习道路,还是2007年他遇到了书法道路上的第一位贵人,当时岷县禾驮中学的校长王虎全顶住压力把郎照玉从禾驮中心小学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借调到中学教书法课兼办公室主任,书法课给了他空间,办公室主任给了他平台。要知道,对于一个做好准备的人,一旦有了展示的平台那是很重要的,他会把平台珍惜到比他自身和他的一切更重要的地步。后面通过多少个夜以继日、通宵达旦的勤奋练习,郎照玉一年后就楷书、隶书、行书三种书体入展甘肃书协的展览,成了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2009年作品入展国展,截至2012年入展甘肃书协的展览十余次、中国书协的展览六次并成功加入中国书协,之后的几年里又参加了其他全国性展览八百多次并有八十多次获奖,有论文、散文六十余篇在《中国书法》等专业报刊发表,并以书法的名义跑遍了全国好多个城市,全国性的交流使他的书艺和境界提高甚快。

辗转多年,郎照玉在岷县禾驮学区石门小学、禾驮中心小学、禾驮中学先后当了十一年中小学语文、美术老师,在兰州市城关区民主西路小学当了四年书法专职老师,如今成了媒体人,但他对书法的追求始终没有停止过。谈起走过的书法路,郎照玉感慨万千:“记得几年前我在禾驮中学教书,县上送文化下基层书法小分队要在我们乡义写春联,我当时也是小分队的成员,跟其走过好多乡镇。因为那次在我们乡上,我就不用进城跟大部队汇合了,下课后就直接到乡政府门口参加书写。结果县上来的几位书法家让乡亲们围得水泄不通,天再冷也要坚守得到春联,我的摊前却无人问津,我虽然吆喝我也是写字的,是我们县为数不多的中书协会员,但还是没人理我,只听到一位乡亲说达布沟照玉也可能会写毛笔字,竟然在公社门口跟县上来的写家们一起,不过可能写得不好,没人要!我的内心好是郁闷,但我还是坚守到了结束。因为我知道书法是需要在坚守中转变,转变中坚守,乡亲们的观念也是。这不,风风雨雨多少年奔波绕了一大圈,现在每次回达布沟看爷爷奶奶,乡亲们都会说能不能给我们再写一幅中堂,我们换着挂,我都欣然答应并当场写就,因为我很感激他们当初的坚守!因为他们当初的坚守才成就了我现在的坚守和观念的转变,那就是书法需要大众化。近两年来,我每次回达布沟,都会去一些学校,给孩子们和老师们义写一百多幅书法作品,已经走了好几个学校了,因为我懂得坚守,还要继续坚守!就是因为过去这些不平凡的经历,才使我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在我现阶段的认为:书法的最高境界不是把书法技法化,而是把书法生活化、生活书法化。”

2020年,郎照玉当选为兰州市书协副主席,次年担任副主席兼秘书长,他的书法之路从“独乐乐走向了众乐乐”。郎照玉告诉记者:“这些年,肩上的责任重大了,负责的事情更多了,尤其在书法的传承与推广上,做了很多的工作。如送书法进校园、进课堂,策划组织书法展览、沙龙、讲座、雅集、交流等活动,还有协会正常的事务工作等等。此外,还协助书协主席对市书协的整体工作逐一谋划、开展,我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会员,目的只有一个,只要我市各位会员的书法水平提高了,大家对我的工作满意了,就是我的最大愿望!”

文化名人访谈丨书法生活化 生活书法化——访书法家郎照玉

本职工作、书协工作、书法研习,这三件事如今已经充斥在郎照玉的生活之中。他告诉记者:“工作虽然繁忙,但也不会影响我临帖、创作。身为兰州市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如果我自身的技艺不能服众,那很多人就会对我有意见了,因此练习书法是一辈子的事。”身兼数职后,郎照玉对自己的书法之路也有着深入的思考,那就是不能因为没必要的应酬占用了太多的时间,书法就没有进步,他每天都会坚持临帖创作,白天没有时间就放在晚上练习,总之一天也不能少。“未来我都会这样坚持走下去,必须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否则的话,我这个副主席兼秘书长就不称职。”郎照玉说。

谈到今后的书法之路,郎照玉说:“真草隶篆我都喜欢,但是现在因为工作忙,近期草书写的较多,为了‘快’。但从我自身性格的原因来看,我更喜欢王羲之和王献之的,因为看起来比较秀美、雅致、雅逸,符合我的个人审美,但也不稳定,有时也涉及到王铎、徐渭、张瑞图、杨维桢、三笔三迹等风格。所以我这几年的习作风格每年不一,引来诸多争议,但我还是坚守我的习书理念。我倡导我的学生借鉴国展高手作品,涉取他们的一部分为己所用,只要这样坚守,就能少走一些弯路,几年下来,坚守的人都入省展和国展了,没坚守的人还停留在从临摹向创作过渡的苦恼阶段。我说,毕竟那些高手都是从坚守古人过来的,我们再坚守他们,就能坚守到属于自己的书法元素。前段时间看黄庭坚手札,才懂得其高级性。记得两年前一次与厦门的一位书友交流,说他最近研究陆游书法,忆儿时只知道‘死去元知万事空’,怎能与书法挂钩?后面有意识看了陆游书法,才懂得其艺术性所在,当年在宝鸡看十二届国展行草书入展作品,发现了好几幅陆游风格的作品,才明白了好多道理,现在我对陆游的作品学习的较多。当然,这些年通过介入成人书法教育,我对每一种书体的风格都在研究并不停演变、思考,思考如何用最短的时间、高效地把我喜欢的书体和碑帖融入到个人的书法创作之中,是我在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所以,我这样做,也是有一定压力的,因为每当有了自我观念需要坚守时,身边无形中会多出许多不懂你的人。尤其是你越是坚守,懂你的人就越少,但我是不会在乎这些的,因为人生真正的风景不在别人的评价里,而在坚守走好自己把书法生活化、生活书法化的路,这才是人生最美的风景。”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孔德胜 文/图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