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洛阳博物馆49件文物亮相韩国

洛阳博物馆49件文物亮相韩国

22日,记者从洛阳博物馆获悉,由洛阳博物馆、大同市博物馆、呼伦贝尔博物院共同策划的“交融·魅力——北魏鲜卑拓跋部的历史足迹”展览在韩国汉城百济博物馆开展,我市49件文物惊艳亮相。

洛阳博物馆49件文物亮相韩国

该展览是2021“中韩文化交流年”的重要文化活动,也是今年我国仅有的两个出国交流展览项目之一,将持续至明年2月27日。展览精选洛阳杨机墓、呼伦贝尔嘎仙洞、大同司马金龙墓等出土的石器、陶器、瓷器、青铜器等各类文物85件(组),讲述了鲜卑拓跋部从嘎仙洞出发一路南下到达盛乐、平城,最终定都洛阳的历程。

洛阳博物馆49件文物亮相韩国

北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鲜卑拓跋部入主中原建立的政权,它结束了我国北方的混乱局面,吸收、融合了汉民族和边疆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在制度、经济、宗教、艺术等方面呈现新面貌,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洛阳博物馆49件文物亮相韩国

洛阳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洛阳参展的文物主要来自北魏重臣杨机的墓葬。杨机祖籍秦州天水(今甘肃天水),其祖父在北魏初年将家搬到洛阳,杨机生于洛阳、长于洛阳。杨机颇有志向和气节,24岁时就做了河南尹功曹,后担任过平南将军府长史和洛阳令等职,是个为政清廉、公正无私的官员。

洛阳博物馆49件文物亮相韩国

这位负责人介绍,来自洛阳的精美文物吸引不少韩国观众“围观”。其中有一组相对完整的彩绘陶伎乐俑女俑,“演奏者”黑发朱唇、面相清秀,或击鼓或弹琵琶,生动再现了北魏时期真实的乐舞场景。在另一组彩绘陶仪仗俑阵中,镇墓兽、武士俑、车马仪卫俑、文吏俑、仆役俑等一应俱全,显示出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礼仪制度日趋严密,埋葬制度逐渐规范化。

洛阳博物馆49件文物亮相韩国

据介绍,该展览曾在大同市博物馆、洛阳博物馆展出,此次在韩国巡展,是在韩国首次介绍“北魏拓跋鲜卑”在中国的迁徙历史,不仅介绍了鲜卑拓跋部发展演变研究的新成果以及考古发现的新资料,也介绍了鲜卑拓跋部历经我国内蒙古、山西、洛阳三地发展壮大的演变进程。下一步,洛阳博物馆将继续与国外文博机构开展合作交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在文明交流互鉴中不断提升文化自信。

相关链接

●呼伦贝尔嘎仙洞

嘎仙洞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是鲜卑族人的发祥地。居住在嘎仙洞的拓跋鲜卑部创建了北魏王朝,有力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融合。

嘎仙洞口高12米,宽19米,洞内南北长92米,东西宽27米,穹顶高20余米,可容纳数千人。洞府是部落成员聚会的地方,考古发现,洞内地面杂陈碎石兽胄,有明显的火烧痕迹。洞内西壁上有北魏太平真君拓跋焘派遣中书侍郎李敞来祭祖时刻的铭文。

●大同司马金龙墓

司马金龙墓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东南的石家寨村附近,是北魏琅琊王司马金龙与其妻钦文姬辰的合葬墓。该墓葬出土陶俑、生活用具、石雕柱础等450余件随葬器物,其中漆画木屏风流光溢彩。考古专家认为,数量众多、规模浩大的俑阵和充满儒学之风的屏风漆画,形成鲜明对比,呈现了北魏社会的动态发展历程。鲜卑族从草原一路南下最终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后,或已开始思考文化融合,探求治国之理,以包容和进取的心态,走向盛世。(记者 智慧 通讯员 黄超)(图片由洛阳博物馆提供)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