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进藏旅游不容易,遇见高原反应一定要做好这4件事

西藏,那个离天堂最近的城,集聚了太多有梦人儿的神往。历经漫漫征程,不单为虔诚信念,更为那广袤的震撼和心儿坦荡的刹那间碰撞。进藏无需言语,静静的就很美好。

可是,进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高海拔、缺氧、强紫外线、温差大、饮食不适,通常需要较好的身体素质。另外,就是大家最为担心的出现高反。

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大问题,万一出现了该怎么办?

进藏旅游不容易,遇见高原反应一定要做好这4件事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一、什么是高反?

高反,即高原反应(Altitude Sickness,高原病),又名高山反应(Mountain Sickness,高山病)。由于大多数高反发生在旅游或其他急进高原人群,在高原上停留短暂(时间不超过1个月),所以在常见的高反分类中,我们都属于急性范畴,故而也称急性高原病或急性高山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或Acute High Altitude Disease,AHAD)。

是不是很乱?别着急,这是因为我们在检索过程中发现国内外说法也很不一致,所以罗列至此,以便于大家下次遇到能快速了解。在不做细化学术研究,不考虑翻译习惯,单纯简单聚焦旅游安全科普的前提下,大家可以简单理解高反有很多个名字(高原反应、高山反应、高原病、高山病、急性高原反应、急性高原病、急性高山病),实际说的是一个问题。

高反,是指进入高原地区,人体短期内暴露于低氧环境后产生的各种病理性反应[1]。

二、高反会出现哪些问题?

多数情况下,高反症状是轻微的。

轻度至中度时可能会出现:头晕或头痛、失眠、疲劳、食欲不振、恶心或呕吐、心动过速、用力气短等;这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头痛,特别是前额和双颞部的跳痛。

严重的可能出现紫绀(皮肤等呈青紫色改变)、胸闷、咳嗽甚至咳血、困倦或意识下降、无法直线行走或根本无法行走,这时明显的症状是休息时呼吸频率加快,在25次/分以上(正常成人16-20次/分)。

更严重者会导致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水肿等,危及生命。

高反多发生在进入海拔3000以上时,第1-2天症状最明显,后逐渐减轻,大多6-7天基本消失,少数可持续存在。发生率约50%-75%,老年人发生率低于青年人,女性低于男性[2]。

进藏旅游不容易,遇见高原反应一定要做好这4件事

三、为什么会出现高反?

高反的发生与上山速度、海拔高度、居住时间及体质等有关。

一般情况下由于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大气中氧分压降低,肺泡内氧分压也降低,直接影响到肺泡气体交换、血液载氧运输和氧合血红蛋白在组织内的释放速度等,造成供氧不足,产生缺氧。

另外,海拔提升过快,人体没有足够的时间适应气压和氧气含量的变化也会明显导致低压缺氧,使氧气不能有效输送身体各部。

当机体处于明显低氧状态时,身体会自动启动循环系统功能来补偿,以满足氧的供应,比如此时会出现心率加快,呼吸加速等轻中度的高反症状;当缺氧影响到大部分器官或者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时,则会出现严重的高反[2][4]。

除此之外,进入高原后的活动程度(旅游到达时的过度兴奋)、劳动强度、精神状态(情绪低落)、营养(饮食不适应)、低湿、感染等也是诱发高反的因素。

总之,通常情况下,海拔越高、爬升速度越快、运动多过,高反的可能性就越大。

进藏旅游不容易,遇见高原反应一定要做好这4件事

四、出现了该怎么办?怎样预防?

所有形式的高反的主要治疗方法都是尽可能快速和安全地返回到较低的高度[2][3][5]。

如果症状很轻,可通过休息调整自愈。如出现轻中度症状,可对症治疗头痛、胃肠不适等,同时注意不应继续攀爬或逗留,如出现严重高反则可能需要立刻呼救救援或住院治疗。

关于预防,可能众说纷纭,我们查阅循证资料,目前能推荐给大家,且科学严谨的是以下4种常见方法:

1.进入高原地区前进行全面体检,无禁忌症者采取循序渐进、梯度进驻的原则,初进高原者要加强适应性训练[5][6]。

2.路途中保持心情舒畅[7]。到达后,注意进食和休息,不要太过兴奋和急于活动,注意保暖,避免因洗澡等受凉感冒。

3.建议预备的药物。

乙酰唑胺[8],预防性服用可减少高反,加快适应;

地塞米松[9],糖皮质激素,有助于减少脑肿胀可能,并提高机体抵抗缺氧的能力;

呋塞米[10],利尿剂,用于高反脑水肿的治疗;

布洛芬[11],非甾体解热镇痛抗炎药,有解热、镇痛、抗炎作用。

复方丹参滴丸[12],有效预防因高原缺氧引起的血氧饱和度降低和高原性心率加快。

另外红景天[4][13],中药,不做多讨论,提醒是提前15天服用。

4.携带氧气。胸闷、气喘明显时予吸氧治疗,可明显缓解高反[2][5]。

最后祝心身愉悦,平安归来。

【1】杜辉, 张锦花, 王处渊. 防治高原反应中药述评.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0. 7(3): 436-440.

【2】 Imray C, Wright A, Subudhi A. Acute mountain sickness: pathophysiology,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Prog Cardiovasc Dis. 2010. 52(6): 467-484.

【3】Acute mountain sickness. U.S.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https://medlineplus.gov/ency/article/000133.htm.

【4】杨燕, 马慧萍, 贾正平. 急性高原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医学综述. 2010. 17: 2561-2563.

【5】张洪增. 急性高原反应的诊断与处理. 中国全科医学. 2005. 8(9): 761-762.

【6】洪丽, 申宝德, 袁海龙. 抗高原反应的药物研究进展.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1. 1: 125-128.

【7】高存友, 甘景梨, 王丽杰. 心理行为因素对急进高原救灾官急性高原反应状况的影响.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11. 7: 644-646.

【8】Pin-Hsi Hung, Fang-Chi Lin,Shi-Chuan Chang. The usefulness of prophylactic use of acetazolamide in subjects with acute mountain sickness.J Chin Med Assoc. 2019. 82(2): 126-132.

【9】NJ Johnson, AM Luks. High-Altitude Medicine. Medical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2016. 100(2): 357-369.

【10】Laura Carone BMedSci, Stephen G.Oxberry, AndrewWilcockDM, FRC. Furosemide. Journal of Pain and Symptom Management. 2016. 52(1): 144-150.

【11】G Aksel, EK Orbacolu, C Zen . High-altitude illness: Management approach. Turkish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2019. 19(4): 121-126.

【12】刘莉, 张娴. 复方丹参滴丸联合曲美他嗪对医疗队员进入高原后血氧饱和度及心率的影响.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2017. 38(4): 215-219.

【13】王永新, 詹皓, 辛益妹. 复方红景天抗缺氧作用的研究.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0. 15: 152-153.

*本文内容为健康知识科普,不能作为具体的诊疗建议使用,亦不能替代执业医师面诊,仅供参考。

*本文版权归腾讯医典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媒体转载,违规转载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

*欢迎微信搜索并关注公众号“腾讯医典”,获取更多健康科普知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