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范蠡既知勾践心狠歹毒,为何还要助其成就霸业?

据《史记·越王句践世家》记载,范蠡在助越王勾践平吴称霸之后,就悄然离开了越国朝堂。而在范蠡离开之后,还从齐国给大夫文种捎来一封信,信中言道: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范蠡既知勾践心狠歹毒,为何还要助其成就霸业?

而文种却没有听从范蠡的规劝,最终遭受了勾践的毒手。那么,范蠡既然早就看穿了勾践的为人,为何还要助如此歹毒之人,成就一番霸业呢?笔者认为或许有以下几种可能。

其一,范蠡为楚人,而楚国与越国乃战略同盟,故而襄助勾践成就霸业。春秋时期的主旋律是晋楚争霸,而到了春秋的中后期,两国都甚为疲倦。晋国为了牵制楚国,便在楚国的东南方扶持了吴国,教吴国扰楚。在吴国日益强盛之后,楚国不堪其攻伐,便又在吴国的南方扶持了越国,而教越国伐吴。

吴、越两国原较落后,而晋、楚两国为了各自的霸业,不但直接指导了吴、越两国军事变革,还提供了各方面的人才辅佐。比如《左传》记载:巫臣(楚国判臣,屈巫)请使于吴,晋侯许之。吴子寿梦说之。乃通吴于晋。以两之一卒适吴,舍偏两之一焉。与其射御,教吴乘车,教之战陈,教之叛楚。置其子狐庸焉,使为行人(相当於外交联络官)于吴。

而吴越争霸时,活跃於越国朝堂的范蠡、文种都是楚国人,或是因楚、越的战略同盟,而来到了越国。范蠡、文种襄助勾践,虽成就了越国的霸业,但也能为吴国攻破母国(楚国)而复仇。

范蠡既知勾践心狠歹毒,为何还要助其成就霸业?

其二,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会有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求。范蠡襄助勾践,也是为了自我实现。据《史记》记载: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而范蠡作为当时的智谋无双之士,也不可能甘心於默默。勾践虽心狠歹毒,但对范蠡却言听计用,以让范蠡“实现自我”。

其三,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范蠡并没有看透勾践,也遭了勾践的毒手。历史很难追究真相,司马迁在作《史记》的时候,也写道: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范蠡既知勾践心狠歹毒,为何还要助其成就霸业?

有种史学观点就认为范蠡最终并没有逃脱,也遭受了勾践的毒手。并从范蠡的化名“鸱夷子皮”(皮革囊)分析,据《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道:...吴王闻之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鸱夷子皮即为鸱夷革,认为范蠡的死法跟伍子胥的葬法一样,被装进了鸱夷革,丢入了太湖。推测范蠡死的地方,就在太湖的内湖-蠡湖。

范蠡既知勾践心狠歹毒,为何还要助其成就霸业?

而范蠡与陶朱公,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只是范蠡为历史上的顶级智谋之士,人们不愿意相信以范蠡的智谋也遭受了勾践的毒手,而附会了各种传说而已。其本身的结局,也许就跟西施一样,被沉入江中的可能性要更大,而与范蠡一起泛舟归隐的结局,则更多是一种美好的愿景。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