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刘伯温父子之死:朱元璋与朱棣难逃干系!

所谓朱元璋杀刘伯温并没有确凿的证据,此事也是根据野史秘闻和正史推测而言,朱元璋有杀刘伯温的理由,但没有杀刘伯温的证据。刘伯温次子刘璟也非朱棣所杀,但由于言论不当而被朱棣下狱,自缢于狱中。

刘基之死

“天道后举者胜,吾以逸待劳,何患不克,莫若倾府库,开至诚,以固士心,伏兵伺隙击之,取威制胜,以成王业,在此举也”——刘基

刘伯温是一位大才,民间所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但他在朱元璋阵营里发挥的作用确实有限,毕竟刘伯温是1360年朱元璋已经占据南京城了才投入帐下,其最杰出的贡献应该就是为朱元璋规划了先战陈友谅,后取张士诚的各个击破战略思想,以及在陈友谅攻占太平后,坚定了朱元璋与陈友谅决一死战的决心。而朱元璋从起家到建国,再到北伐一统天下,更为倚仗武将,刘伯温的功劳被载为“参与军机”,因此在开国六公爵中只有一位文臣李善长,再往下数名将如云,故而刘伯温的“

诚意伯

”不亏!

刘伯温父子之死:朱元璋与朱棣难逃干系!

刘基的智慧正如民间流传的那样,料事如神也并不夸张,包括丞相的任用,朱元璋看中的三个人

汪广洋、杨宪、胡惟庸

皆被其言中。但也许朱元璋最忌惮的恰恰是刘基的智慧,而最烦的便是他直言不讳的做事风格。

此事中,是由朱元璋换相李善长为始端,朱元璋试探刘伯温是否能接任丞相一职,刘伯温先是以李善长劳苦功高为其求情,再言李善长是国之栋梁,自己是细木,无法顶替,这话的言外之意就是李善长结党,自己没有培植势力。朱元璋作为君主能不明白李善长劳苦功高?不需要刘伯温在这里故装大度吧!而后又以李善长的栋梁之意比喻淮西朋党,言外之意就是我上可以,但得把淮西势力全部拔掉,这个是动摇国本的,朱元璋也不会因小失大。

刘伯温父子之死:朱元璋与朱棣难逃干系!

接着朱元璋问杨宪出任丞相如何,这个问题也是君臣博弈的典型,杨宪确实是位干才,从基层摸爬滚打到中书参知政事,从外派扶贫到进入中央核心圈,算是明初晋升最快的人,但这位杨宪恰恰是刘伯温浙东派系的骨干,刘伯温当然不会留下拉山头的口实给朱元璋,于是便向朱元璋说杨宪“有丞相之才,无丞相之度”。说到这里算是刘伯温下对了棋,但随后朱元璋再问起汪广洋和胡惟庸是否能担任丞相时,刘伯温毅然决然的给出了否定答案。那么问题来了,我朱元璋看上的人都当不了丞相,这个大明的丞相得你刘伯温来选了?从历史的发展来看,这几个人确实最后都栽了,刘伯温预测的是挺准,他这种直言不讳也许是为了大明江山考虑,但多疑的朱元璋却不一定这么认为。

刘伯温父子之死:朱元璋与朱棣难逃干系!

1367年,朱元璋刚刚建吴,刘伯温就以观天象为由,建议朱元璋写罪己诏。时逢天下大旱,刘伯温又以朱元璋滥杀无辜为由,要求重审冤假错案。从这里看,刘伯温的本意是好的,是要争取民心,但作为君主而言,这样的建议字字都在扎心,说明朱元璋不是一个明君,这样的谏言没有哪个君主会开心的。但也正是因为刘伯温的这种直言不讳,才成为大明王朝一个特殊的政治群体的雏形,那就是言官。

刘伯温父子之死:朱元璋与朱棣难逃干系!

刘基开国便担任御史中丞,官职不高,但掌监察大权,在其看来,宋、元两朝的政治过于宽纵以至亡国,所以刘基在明初一直致力于整肃纲纪,当朱元璋外出巡游时,他与李善长留守首都,并下令御史在检举弹劾时,不要有任何顾忌,凡犯有过错的官员,一律奏明监国太子朱标,严厉惩治。这其中的中书省都事李彬被治罪问斩一事,引起了李善长的不满,二人的矛盾就此爆发,也由此展开了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官员一道排挤刘基。恰逢刘基“求雨”不成受到朱元璋责骂,又因妻子此时离开人世,刘基便灰溜溜的辞官回乡。

“基在京病时,惟庸以医来,饮其药,有物积腹中如拳石。其后中丞涂节首惟庸逆谋,并谓其毒基致死云。”——《明史》

1375年正月,刘基感染了风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后,便派胡惟庸带御医探望。这个人员安排确实给后世留下了疑点,胡惟庸与李善长向来与刘基不和已经不是什么秘密,再者,历史上诸多事件都能够证明朱元璋任用胡惟庸的淮西势力与浙东势力加以平衡,这这种关头让胡惟庸探望浙东势力的核心人物,是否别有用意?如果是为了表示朝廷重视,太子朱标的老师翰林大学士宋濂不也是个很好的选择么?宋濂还是刘基的挚友呢!

刘伯温父子之死:朱元璋与朱棣难逃干系!

胡惟庸带去的御医为刘基开了药方,他照单抓药煎服后便觉得腹中如石块挤压一般,十分痛苦。到二月中旬时,刘基还抱病觐见朱元璋,委婉的告诉朱元璋胡惟庸带着御医来探病后自己的不适症状。但朱元璋的态度并不在意,只是叮嘱刘基宽心养病。时至三月下旬,刘伯温自京师动身返乡,农历四月十六卒于故里,享年六十五岁。按照涂节的告发,是胡惟庸令御医下毒害死刘基的,但这件事是胡惟庸自己的行为还是朱元璋的暗示呢?毕竟涂节作为首告应当减罪,但最终还是被灭口,这是否又是朱元璋不愿意落人口实的另一个举动呢?

刘璟之死

刘璟是刘基次子,按照《明史》记载,“

弱冠通诸经

”的刘璟也证明了虎父无犬子这句话。刘基死后,刘璟依旧效力于明朝廷,还因剿賊谋略被朱元璋夸赞为“

璟真伯温儿矣

”。朱棣也曾与刘璟下过棋,刘璟寸子不让,朱棣也知其才。

靖难之役时,刘璟向朱允文上书献策并没有得到采纳,李景隆亦不采纳刘璟之策,于是他便辞官回乡。到了朱棣称帝以后,便想起这位怀才不遇的能人,按照成祖的想法,你在朱允文手下得不到重用,现在我重用你,你应该感恩戴德为我效力了吧!但天遂人愿,刘璟眼里只有建文帝,没有明成祖。当朱棣召刘璟入仕的时候,刘璟的态度是“

称疾不至

”。

刘伯温父子之死:朱元璋与朱棣难逃干系!

当朱棣令人将刘璟逮捕至身边时,刘璟依旧以殿下称呼朱棣,并言道“

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

”,这句话是刺进了朱棣的心中。朱棣本来就名不正言不顺的发动“靖难”,当时正是笼络人心的时候,刘璟若是一直称病,朱棣想必也没办法,不至于逼迫太急。但篡逆之言出于口就是挑战朱棣的极限了,这个就跟方孝孺是一个性质的问题,你若只认前君,那就是诚心与我过不去,好在是刘璟只是被下狱,是其自己自缢而死,当朝堂有言连坐其族时,朱棣以刘伯温对于大明的功劳为由拒绝了。

刘伯温一生为人正气,加上过人的智慧,留下了“立德、立功、立言”的千古美名,其子刘璟也继承了父亲刚正不阿的秉性,虽然均死的可惜,但都在后世得到追封和褒美,也算是历史对于正义之人的回馈!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