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73年12月22日,康熙准备对抗三藩之乱时,康熙朝的第一件“朱三太子案”爆发。
当时,抗清人士杨起隆自称明朝“朱三太子”,与心腹黄吉、陈益在北京聚集众多信徒,戴白巾,穿红衣,自号“中兴官兵”,改年号为“广德”。
由于清廷应对及时,这件事本身很快被解决了。但是,此后各地兴起加盟“朱三太子”的浪潮,康熙朝时,“朱三太子案”频频发生,且直到乾隆朝才真正消失。这现象放在日本,相当于明治政府建立初期,由各地藩士所造成的动乱。但就反抗意识来说,“朱三太子案”背后隐藏的是一个民族认同的问题,之后天地会、白莲教也纷纷打着“驱逐鞑虏”口号与清廷为敌,满清也终其朝代无法解决“排满”隐患。与元朝时期反抗蒙古人的明教极为相似。

明朝末年,李自成攻陷京城,三皇子定王出逃,之后下落不明。清兵入主中原后,抗清事件频出,抗清分子纷纷假借明朝宗室的名义,自称是失踪的“朱三太子”,一方面想获得南明宗室的款待,一方面想获得汉人认同,同时借着托名的方式,保护自己不会轻易被官兵抓捕。“朱三太子”并不是皇位继承人,按理说不应有“太子”之名,但是当时的嫡长子在乱军中失踪,被民间称为“悼皇帝”,而嫡次子刚出生即夭折,于是嫡三子定王,便被民间称为“朱三太子”。
康熙在位时,总共就出现了70件“朱三太子案”。
是什么导致“朱三太子案”频频爆发呢?
第一,中国历代都是汉人的天下,满人在明朝内乱时,突然入关统治,这让许多汉人并不服气,尤其明朝后代在江南建立南明,并没有宣布灭亡,因此部分汉人只愿承认明朝政权。
第二,清朝统治汉人的方式简单粗暴,除了收走明朝官员的爵位与大部分田地,还下令让汉人剃发、穿旗服,激起汉人的不满。
第三,除了中国内部之外,归顺明朝的藩属国也支持汉人反清。比如朝鲜,自认为大明子民,公开支持南明政权与三藩,试图北伐灭清,甚至一直沿用明朝的年号,在清末的时候,标记事件的年份都已经记到“崇祯两百多年”。
第一件“朱三太子案”的主人公杨起隆本来是个无业游民,但受到三藩举兵抗清的号召,决定自封为明朝宗室三太子,聚集北京游民和八旗叛奴,一起商议反叛之事。不料,就在杨起隆等人商议的时候,官兵突然攻陷他们所住的鼓楼客栈。惊慌之下,杨起隆独自逃跑,其余党羽尽数被捕捉。
为什么杨起隆的“朱三太子案”如此轻易就被清兵瓦解了呢?
首先,这个案子发生以前,意外地被满人注意到,官府适时应对,成功瓦解了事件。
当时,镶黄旗监生郎廷枢发现家里的裁缝师有些不对劲,不跟主人打招呼,工作往往敷衍了事。郎廷枢怀疑之余,发现家仆会围聚在一起,共同商议反清之事,于是马上向官府报案。此外,住在鼓楼西街的正黄旗人周公直,也碰见家中三十几个仆人聚集,意图纵火,反清复明,便跑去找都统祖永烈告发此事。
巧合不止如此,祖永烈尚未带兵到场之前,将军鄂克逊恰好在鼓楼附近走动,发现鼓楼失火,鼓楼客栈里的人披甲露刃,面露凶光。他立即奔告纳兰明珠与图海。
于是鄂克逊、纳兰明珠、图海、祖永烈等人纷纷率兵登场,擒获黄吉、陈益等三十余人,唯独杨起隆成功逃脱。
同时,负责谋划对抗三藩的索额图,早就发现北京有一批反清势力,借着这次“朱三太子案”东窗事发,索额图用半天时间把杨起隆的万余党羽缉捕归案。
其次,趁着“三藩之乱”闹事的杨起隆,虽然极为机敏果敢,但是反清这样的大事,他当时却未做好全盘谋划,更缺乏有效的行动,只是带着信徒黄吉、陈益等三十余骨干成员,四处放火,因此清兵不费吹灰之力就将其扑灭。
原本康熙接到通报,声称杨起隆不久后定能落网,但案件发生后的七年,杨起隆才在陕西凤翔被图海捕获,随后伏法。
不过,杨起隆只是七十分之一的“朱三太子”,其他“朱三太子”还对清朝政权虎视眈眈,频繁作案。“朱三太子案”层出不穷的现象对清朝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第一,康熙是清代受到最多抗清分子侵扰的皇帝,于是康熙在创立功业之余,还得花费许多精力对付这些抗清分子。乾隆之后,可能抗清一方意识到三太子不可能活这么久,纷纷放下了“朱三太子”的旗号。但是天地会、白莲教的起事还在继续,加总起来,这些事件几乎占据清朝大半的战争史,并以嘉庆时的白莲教起事最为严重,可以说清朝的气数有一部分就断送在反清势力的手里。
第二,清朝花了很多心思改良汉满政策,其中江南文人士大夫尤其坚韧,因此康熙曾经六下江南,安抚士族,拜谒明孝陵,提拔汉官,也安置了不少眼线。这个下江南的举动也被后来的乾隆皇帝效仿。于是,清朝许多制度,都是为了安抚这些反清势力而来的。
至于,真正的朱三太子真的存在吗?据《清实录》记载,1708年,官府发现了一位教书老师王士元,很有可能是真正的朱三太子,于是将王士元全家斩首。但是王士元死后,仍有朱三太子案爆发。因此,这个人是不是真的朱三太子,成为一个千古谜案。
“朱三太子”现象之所以层出不穷,是因为“朱三太子”已经成为一个符号,背后则是反清人士抗清的理念,这也验证了目标凝聚的规律,而清朝面临无数抗清分子的起事,需要在位者适时变化政策,适应民间的需求,印证了因俗而治的规律。
历代评价
圣祖不容明裔,亦胸中自有种族之见,惟恐人望之有归。此则后来排满亦自种之因也。
──近代史学家孟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