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邓公由于工作太过繁忙,决定辞去军委总参谋长的职务
。
对于接任的总参人选,则由聂帅负责挑选推荐,经过慎重考虑,聂帅决定推荐各方面实力都不错,又有资历的杨成武上将接任。但邓公等中央领导经过分析认为杨成武并不是最合适的总参谋长人选,便拒绝了聂帅的提议。那么邓公等人为什么不同意杨成武接替军委总参的职务?其中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吗?

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还请各位帮忙“长按2秒点赞按钮”来个强烈点赞。并且“关注”一下,以后常来,不迷路。
1914年杨成武出生于福建长汀,和很多中国革命时期的将领一样,杨成武也出身贫苦的农民家庭,自小受到土豪劣绅地主们的压迫,常年工作却吃不到几次饱饭。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很多人都想改变现状,而想要改变中国的唯一办法就是革命。
(杨成武上将)
1929年杨成武参加了闽西地区的一场农民暴动
,在这场反抗活动中,杨成武第一次显示出了自己的指挥才华,也让他坚定了自己革命的信念,虽然在这次暴动活动中,农民部队很快就被镇压了,但也动摇了当年固守了几百年的封建统治,让人们意识到群众的力量,杨成武也顺利通过这次活动正式进入得到红军队伍中,开始了自己的革命生涯。
1930年杨成武被编入红四军第三纵队
担任队伍中的政委,并在同年正式入党。杨成武不管是在工作态度积极,对党的坚定,在之后的革命道路中,多次立下战功
其中红军时期最为知名应该就是长征时期的飞夺泸定桥一战了。
杨成武上将代表战役:飞夺泸定桥
当时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开始长征,
时任团政委的杨成武所在的团承担的正是前方的开路先锋工作
1935年5月红军开始最为知名的险阻“强渡大渡河”之战,虽然红军一开始取得了成功,不过并没有甩脱身后追击的敌人,为了摆脱当前恶劣情况,
队伍决定在安顺场附近渡过横截的天堑,到达对岸重新开始战斗。
然而当主力部队到达安顺场之后,发现情况不容乐观,河流湍急,渡河工具严重不足,而队伍又太过庞大,每次往返都需要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仅有的那么几艘渡船根本不足以让数万大军成功到达对岸,就算是敌人不追击,都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全军才能全部通过,更何况现在的时间并不充足,前有围堵后有追兵,后方的敌人距离大部队也只有几天的路程,根本无法在短时间过河。
为此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决定,队伍进行分兵过河
,由一部分人从安顺场过河后,前往几百里外的泸定桥为大部队扫清障碍,负责执行这次任务的就是杨成武所在的部队。5月28日清晨,杨成武所在部队接到明确指示,部队疾行前往泸定桥,夺取控制权,抢占作战先机,为大部队过河扫清障碍。
这当然不是一个容易达成的任务,四面八方隐藏着看不见的敌人,桥附近也有着提前到达给红军设阻的国民党,再加上时间紧迫,道路难行,无疑为这次任务增加了更多的阻碍。除此之外,飞夺泸定桥的“桥”上本身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并不是传统意义上四平八稳的桥梁,而是一座架在湍急河流上的铁索桥,本身就没有桥墩,河岸两边由13条铁索吊悬连接,在这段长为260多米的道路中一个不慎就会跌入湍急河流中。
当然了,在平时这座铁索桥上是安置木板供两岸人民行进的,而此时的国民党已经到泸定桥,并在蒋介石的指示下,对这座桥上的木板进行了拆除。当杨成武一行人到达泸定桥时,面临的尽是光秃秃的铁索,9根在脚下,另外还有4根在两边作为扶手存在。其实最开始,蒋介石下达的命令更为残酷,他要求的是将整座桥进行炸毁,可负责这件事的国民党将领刘文辉为了不激起民愤并没有这么做,毕竟是连接四川和西藏的重要桥梁,真的炸毁了也是不小的麻烦。
当然了,从另一方面讲这座桥也并没有引起刘文辉的重视,从这里过河太过艰险,同时他们也早就得到消息,当时的红军正在几百里外的安顺场,根本没想到红军会拖着几万人的队伍到达泸定桥,不过
刘文辉事先还是准备了大量的煤油,以供必要时放火使用。
5月29日清晨,杨成武所在队伍已经在泸定桥西侧做好了抢夺桥梁控制权的准备,当时的对岸的敌人并不算太多,杨成武等人经过分析认为,现在是夺取泸定桥控制权的最佳时机,于是当即决定组成一个由22个勇士前行夺桥的小分队通过泸定桥控制住对岸的敌人,其余的人则在后方用炮火进行掩护。
很快这22名勇士就出发了,他们攀爬在碗口粗的铁索上,脚下是湍急的河流,一旦不慎生死难料,他们向对岸快速行进,此时双方已经开火交战,就在这22人快接近敌人的桥头时,敌人直接点燃浇在铁索上的煤油,火舌瞬间就向着战士们席卷而来,一时间情况十分紧急。
就在这关键时刻,杨成武挥着手臂在岸边高声呐喊向战士们鼓劲,大家也很快被杨成武的情绪感染,奋勇直前,最终到达对岸,控制住了对面的敌人,拿下了桥东的控制权,至此泸定桥争夺计划顺利完成,不久后红军大部队到来,顺利达到对岸,粉碎了蒋介石在大渡河设置的南攻北堵计划。
击败日军将领“名将之花”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在中央的指示下,杨成武前往抗战前线,
先后担任115师独立团团长、独立1师师长兼政治委员等重要职务,期间带领队伍参加了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黄土岭伏击战等一系列知名战役
。其中,黄土岭伏击战更是成为了杨成武抗战时期的代表战役,
这一战中他击毙了日军的阿部规秀中将,这也是抗日战场上第一个被击毙的高级将领。
1939年10月为了瓦解敌后的八路军,为战争扫清障碍,日军为晋察冀地区安排了一大波扫荡行动。为此特意调集了一支2万余人的军队,向晋察冀边区抗日根据地一带推进,妄图歼灭在此处进行抗战的八路军主力。
11月杨成武带领部队沿途与扫荡的敌人对抗,歼敌500多人,缴获大量急需武器和其他物资。
负责这次扫荡行动的日军团长阿部规秀中将得知失败的情况后勃然大怒,随即组织部队进行报复行动。
4日凌晨,阿部规秀带领两个大队共计1500多人向我军驻守的地区行进。
得知情报后,杨成武经过仔细勘察决定在黄土岭一带设伏。黄土岭地区位于涞源和易县交界处,属于太行山脉,是北部地区一个长约是五里的山谷,这里地势险峻,群山环绕,植被丰富,易于隐藏,是进行伏击战的绝佳地点。
6日夜间在杨成武的安排下,战士们趁着夜色来到黄土岭的峡谷地带进行预先备战设伏,另一支部队则根据预定计划在明面上直接面对前来进犯的日寇,并将他们引入峡谷内的预定伏击地点进行一网打尽。
很快急于求成的日军就中了我军的诱敌策略,他们跟随八路军直接就进入了谷内,此时的敌人正处于一段长约2公里,宽度仅有百米的山谷深沟中,全然不知两边的山上布满了等待已久的八路军战士。随即杨成武发出作战信号,战斗瞬间打响,敌人没有丝毫防备,
当场就被击毙900多人
,期间战士们发现了不远处有一群穿着黄色大衣日本军官,当即进行了火力打击,
日军中将指挥官阿部规秀当场被击毙。
消息传回日本后,很多人都不敢相信,阿部规秀有名的“山地战专家”被人称为“名将之花”,没想到竟然死的这样草率。杨成武也因为这次行动得到了中央的嘉奖。
那么对于杨成武这样有资历又有指挥作战经验的将领,为什么会在1979年没能称为总参呢?事实上,这跟杨成武将军的性格有很大关系,早年间杨成武将军也曾在中央的指示下,担任过参谋长一职,不过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包括邓公在内的很多同事发现了杨成武将军有着“认死理”的毛病,这就导致了在工作中他很容易钻牛角尖,不利于总参谋部工作的顺利展开。因此1979年,当聂帅提出由杨成武接任总参一职后,包括邓公在内的很多中央领导并没有同意聂帅的提议。
杨成武中将是我军优秀的指挥官,也是新中国的开国上将,他的功劳毋庸置疑,作为老一辈革命家,他虽然没有当上总参,却一直保持着高度的工作热情,在更多岗位上继续为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