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朝的历史按照其起落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金太祖以及金太宗的开疆拓土是第一个时期,到了海陵王乱政则是金朝的第一个低谷,而金世宗与金章宗的中兴则是第三个时期,最后一个时期就是金朝的衰亡期了。在金世宗与金章宗在位期间,虽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金朝的整体走向还是良好的,国内的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金朝从这个盛世滑向衰亡的脚步却十分迅速,令人不得不对其后君主的能力产生疑问。

卫绍王完颜永济
而金朝的衰亡期的第一位君主卫绍王,是一名在历史上籍籍无名的君主,这不但因为其上位时本来就被当作"傀儡"皇帝,更是因为其后来被叛乱的将领胡沙虎所杀,将其统治时期的史料损毁殆尽。在其任内,金朝的统治确实开始走下坡路,金章宗晚年的政治弊端也逐渐显现,加上兴起的蒙古大军的威胁,才让卫绍王的政绩如此不堪。虽然说之前的政治隐患影响了卫绍王的政治举措,但是其低下的个人能力也是造成金朝衰亡的重要原因。
李元妃的干政,以及卫绍王的即位
在谈卫绍王的功过之前,我们要先理清卫绍王登基之前金朝中央政府的政治局势。在金章宗统治末期,金章宗已经失去了年轻时的进取精神,不但不再励精图治,更开始远离朝臣,开始听信身边的亲随。而这些亲随中,势力最为强大的就是其元妃李氏的两名兄弟。
金章宗妃子李师儿
金章宗的元妃李氏本来是犯人的女儿,身份十分低微。因为父亲的过错,全家被没入宫籍监。当时的宫女要在宫教的指导下读书识字,李氏声音清亮且领悟最快,给当时的教师张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在金章宗向张建询问谁天赋最高的时候,张建便向金章宗推荐了李氏。由于金章宗爱好文学,而李氏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因此深受金章宗宠爱,很快就被赐予了淑妃的名号。此事在《金史》中有如下记载:
"是时宫教张建教宫中,师儿与诸宫女皆从之学。……诸女子中惟师儿易为领解,建不知其谁,但识其音声清亮。章宗尝问建,宫教中女子谁可教者。建对曰:'就中声音清亮者最可教。'章宗以建言求得之。"
金章宗的原配蒲察氏很早之前就病故了,金章宗的后位一直空缺。金章宗曾经想将李氏封为皇后,却受到了大臣们的阻挠。因为当时的金朝国制规定,只有女真诸部部长的女儿才有资格被封为皇后,因此金章宗只得作罢,但是他还是将李氏封为元妃。
在李氏成为元妃之后,其两名兄弟李喜儿以及帖哥便鸡犬升天,先后被授予了宣徽使以及近侍局使的职位。这些职位在当时主要负责守卫皇帝的安全,也就是担任皇帝的侍卫。因此他们凭借李氏的受宠成为了金章宗身边的亲信。
封建集权到达一定程度之后,皇权就会膨胀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而金章宗在位期间正是女真中央集权的鼎盛时期,因此当时朝堂之上的大臣并没有干涉,制衡金章宗的能力。当时的李氏兄弟以及李氏在朝堂上专横跋扈,许多大臣纷纷进谏希望金章宗能够制裁他们。但是金章宗只是简单批评两句之后就再无处置,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金章宗已经信任奴仆超过信任文武官僚了。这就和之前几朝的宦官专政一样,是皇权极度膨胀之后走向腐朽的信号了。
金章宗后期开始变得昏庸
当金章宗身体日渐衰弱之时,他还没有子嗣,但是当时他的两名皇妃贾氏与范氏都怀有身孕。为了能够将皇位过渡给自己的儿子,金章宗必须在宗室之中挑选最为软弱无能的人继承自己的皇位,而他将目光投向了金世宗的第七子,自己的叔叔永济。
在当初金章宗即位的时候,金世宗的几名儿子都不服自己的侄子,其中郑王,越王等人都因为谋反被金章宗杀死,金章宗才坐稳了皇帝的位置。而当时的永济因为"柔弱鲜智能"所以没有引起金章宗的戒心,在后面几年中金章宗还亲近自己的叔叔,就是为了将自己的皇位传给这位软弱无能的傀儡。
在金章宗去世之前,他立下诏书让永济也就是卫绍王继承自己的帝位,但是他也写明如果自己的遗腹子中有男孩,则卫绍王要将自己的皇位交出。金章宗的诏书在《金史》中记载如下:
"皇叔卫王,承世宗之遗体,钟厚庆于元妃,人望所归,历数斯在。今朕上体太祖皇帝传授至公之意,付畀宝祚,即皇帝位于柩前。载惟礼经有嫡立嫡、无嫡立庶,今朕之内人见有娠者两位,已诏皇帝,如其中有男当立为储贰,如皆是男子,择可立者立之。"
但是金章宗没有想到这位自己精心挑选的傀儡在日后打碎了他的计划,杀死了他的妃子,断了他的子嗣。
诛杀诸皇妃,确立地位
按照金章宗的遗诏,卫绍王的皇帝位子可能只能坐不到一年就要让给刚出生的婴儿。为了能够长期占据这个位置,如何除掉金章宗的遗腹子就成为了卫绍王的第一个任务。而且卫绍王还要先清理掉李元妃在朝中的势力,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计划得到执行。而且一旦李元妃倒台,即使金章宗的儿子降生,也没有人能够帮助他控制局势,自己还是能够稳坐帝位。
卫绍王杀死李元妃后坐稳帝位
因此卫绍王将自己的矛头对准了三位前皇妃,他在即位两个月之后,就向外界宣布贾氏与范氏的妊娠都出现了问题。其中贾氏预产期已经过去了,但是依然不见动静,而范式在怀孕的过程中胎气有损,用药调治之后,胎形已失,因此不得不终止妊娠。在他发布诏书之后,范式就向卫绍王提出申请,希望能够出家为尼,卫绍王准许了她的请求。此事在《金史》中有如下记载:
"今者平章政事仆散端、左丞孙即康奏言,承御贾氏当以十一月免乳,今则已出三月,来事未可度知。范氏产期,合在正月,而太医副使仪师颜言,自年前十一月诊得范氏胎气有损,调治迄今,脉息虽和,胎形已失。及范氏自愿于神御前削发为尼。"
而对于贾氏的问题,卫绍王则用这件事大作文章,矛头直指当时在朝中拥有较大势力的李元妃。卫绍王说贾氏怀孕是假象,其实只是生病,而李氏为了能够篡夺皇位,便向金章宗传递假消息。为的是能够在金章宗去世之后,用李家的婴儿冒充皇子,以取得天下。而贾氏也积极与李氏配合,因此两人都应该被处以极刑。此后卫绍王便杀死了贾氏以及李氏,李氏的兄弟李喜儿等人也相继伏诛。
至此李氏在朝堂之中的势力被彻底清除,而金章宗的直系子孙也不再存在,卫绍王终于坐稳了帝位,金章宗亲手扶持的傀儡终于反噬了他的主人。
蒙古的崛起与卫绍王的错误判断
在卫绍王即位的时候,草原中的另一个游牧民族正在快速崛起,那就是蒙古。在成吉思汗的带领下,蒙古各部落逐渐完成了统一,成为了不可小觑的力量。在卫绍王登基之前,曾经与成吉思汗有过接触,在成吉思汗得知金朝的新皇帝是卫绍王的时候,他就表示金朝的皇帝是庸才,他说:"我谓中原皇帝是天上人做,此等庸懦亦为之耶?"开始轻视金朝政府。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雕像
蒙古人的行为引起了金朝的重视,金朝大臣便向卫绍王建议铲除成吉思汗,但是卫绍王错误地选择了让契丹军队前去执行伏击任务。当时的契丹人民与金朝的统治者之间已经离心离德,因此他们多次派人向成吉思汗透露金人的伏击计划,导致卫绍王的伏击失败。而蒙古人也开始停止向金朝进攻,并先发制人地向金人发起攻击。此事在《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中记载如下:
"会金之军有诣鞑靼告其事者,鞑靼疑未信,言者再至,鞑靼遣人伺之,得其实,遂迁延不进。"
当时的卫绍王根本无力抵抗蒙古人的进攻,而当时有人向他提议设置辽东行省,从侧翼牵制蒙古大军,也被他否决了。懦弱的他一心求和,大大打击了金朝军队的士气,也让金朝的军事形势走向了衰败。
胡沙虎之变与卫绍王之死
胡沙虎,即纥石烈执中,本来是枢密院的安抚使。但是在于蒙古军队的作战中不战而逃,还大肆劫掠人民的财物。但是在他逃回中都之后,金章宗居然还授予他右副元帅的职位,这让他愈加肆无忌惮。
叛军首领胡沙虎
在卫绍王即位之后,又派他前往迎击蒙古军队,而他也再次要求撤退,但是卫绍王当时并没有姑息他,将他罢黜,令两人之间出现了嫌隙。后来由于战事吃紧,胡沙虎被再次启用,虽然丞相徒单镒等人劝诫卫绍王胡沙虎不可信,但是当时胡沙虎与卫绍王的亲近交好,在亲信的谗言下,卫绍王还是让他领兵五千人驻扎在中都城北。此事在《金史》中有如下记载:
"左谏议大夫张行信上书曰:"胡沙虎专逞私意,不循公道,蔑省部以示强梁,媚近臣以求称誉,骫法行事,枉害平民。行院山西,出师无律,不战先退,擅取官物,杖杀县令。屯驻妫川,乞移内地,其谋略概可见矣。"
在出城之后,胡沙虎与他的亲信便开始谋划反叛事宜,他先是将当时朝廷权臣南平的姻亲福海骗出城,在扣押福海之后他便领兵进入中都城,焚烧宫殿,杀死了卫绍王。这位"傀儡"皇帝的短暂帝王生涯也落下了帷幕。
结语
由于在胡沙虎进入中都之后对于卫绍王时期的史料进行了大规模的破坏,以防止自己背负弑君的名号,所以卫绍王在位期间的种种政治举措并不能得到完整地呈现。但是从金章宗以及成吉思汗对于其的评价来看,这位皇帝的执政能力应该并不突出。从他错误的派遣契丹人伏击成吉思汗,以及放弃对于辽东的布防中可以看出其军事能力的低下。而轻信亲信谗言启用胡沙虎也可以看出其不辨忠奸的政治短板。除了即位之初对于金章宗皇妃的处理上显示了一定的政治手腕之外,实在没有可取之处。
有人说其实在金章宗时期,由于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以及因此而激化的民族矛盾已经让金朝走向了灭亡。再加上成吉思汗的崛起,金朝的衰败不应该完全由卫绍王承担责任。但是卫绍王如果能够在其在位的时候施行仁政,缓和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那么疆域辽阔的金朝未必没有一战之力。卫绍王低下的政治能力还是要对金朝的灭亡承担一定责任的,这位傀儡皇帝虽然摆脱了傀儡的命运,但是依然不是一名合格的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