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开国第一中校蒋维平那些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文/王国栋

网络上关于蒋维平的文章非常的多,但都是千遍一律,没有任何新意,也无法为读者展现出一个活灵活现,多姿多彩的传奇老八路军。

众所周知的个人资料,小编就不做详细介绍了,一笔带过。

蒋维平,原名蒋顺发,别名姬宾礼,河北省房山县(今属北京市)石楼村人,1878年出生。年轻的时候曾是北洋军段祺瑞手下的一名副团长。1938年2月,已经解甲归田多年的蒋维平带着义子蒋志刚参加了八路军,成为120师359旅的军医官,挽救了无数战士的生命。新中国成立后,为表彰蒋维平在革命事业上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的贡献,特授予其共和国中校军衔。由于授衔时蒋维平已经77岁,比朱德元帅和毛主席年龄都大,一时声名远扬,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开国第一中校。

开国第一中校蒋维平那些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01、副团长不贪污腐化,甘愿回乡种地行医

蒋维平年轻的时候就参加了北洋军,摸爬滚打多年,至段祺瑞执政时,已经担任副团长一职。北洋军的副团长虽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官职,但是手底下管着上千人的部队,只要肯贪污,一个月弄个百十来现大洋不成问题(每名士兵身上克扣搜刮一毛钱,就是100现大洋)。蒋维平是穷苦人家出身,没有沾染上这些坏毛病,段祺瑞倒台后,干脆离开部队回乡种地行医。设身处地的想一下,一个副团长,甘愿回乡当农民,证明蒋维平心胸开阔,能够吃苦耐劳,对生活有理想有追求。这样的品质正是当时那些军阀政客所缺乏的。

02、携带全部家当参加八路军,时年60岁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一心抗日报国的蒋维平参加了宋哲元的29路军,担任第29路军第3师管马处主任委员一职。因为第29路军出身北洋系,算得上是老家门。蒋维平中西医都学过,又行医多年,在军队里当个管理战马的兽医也算是物尽其用。但非常遗憾的是,不久后该军就在国民党的内讧中解散,报国无门的蒋维平只得回乡继续开药店谋生。

开国第一中校蒋维平那些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1938年2月,王震将军率领120师359旅挺进平西,路过蒋维平的家乡房山。蒋维平早就听说过八路军,但是没有见过是什么样子。此次亲眼目睹八路军军姿焕发,生机勃勃,而且军纪严明,对老百姓秋毫无犯,对比国民党军阀部队简直有天壤之别。于是时年60岁的蒋维平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带着药店的全部家当参加八路军。当时和蒋维平一起生活的还有他的养子蒋志刚,小伙子也义无反顾的跟着父亲加入了革命队伍。八路军最缺乏的就是医务人员和药品,蒋维平这一举动完全是雪中送炭,能不令王震将军感动吗?经过组织审查考验,蒋维平于1938年5月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任命为八路军120师359旅制药厂厂长。

359旅是八路军主力部队之一,作战任务频繁,部队伤亡较大。蒋维平除了忙于医治抢救伤员外,还有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就是寻找制造各种常见疾病药品,为革命根据地部队和群众服务。当时八路军根据地被日伪军封锁,甚至国民党军队也明里暗里的耍手段使绊子,各种生活物资极度缺乏,更别说是医疗药品。蒋维平制作生产药品,一没有原材料,二没有实验器械,三没有生产机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这些困难并没有吓到蒋维平,他根据自己学到的中西医药知识,依靠组织和群众的帮助,自己动手研治药品。

开国第一中校蒋维平那些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比如说当时非常受战士欢迎的硫酸钠,就是蒋维平使用战士和群众从各地搜集而来的芒硝经过提炼分解而来。也许现在很多理科大学生会说,不就是芒硝提炼分解硫酸钠吗,简单得很,我也会。可是不要忘了,那可是80年前的抗日战争时期,制作人是从来没有上过学,只自学过中西医的六旬老人蒋维平。还有治疗毒疮的“特效药”——蜂蜜猪油膏,是蒋维平根据自己多年的行医经验,将蜂蜜、猪油与天然中草药混合熬制而成,对治疗疮疖有特效。经过统计,蒋维平从1938年至1949年,一共为我军研治出了十余种药品,治疗范围包括刀枪创伤、伤风感冒、病毒感染等等,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开国第一中校蒋维平那些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03、带领孙辈战友南泥湾垦荒,帮助部队渡过艰苦岁月

1942年至1943年,由于自然灾害和人为封锁,陕北革命根据地部队和群众生活极度困难。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党中央号召部队展开生产自救。王震将军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将没有作战任务的部队分派到陕南荒芜的南泥湾一带垦荒种地。命令下达后,战士们的意见很大,认为自己是主力作战部队,不去和日伪军作战而跑去开荒种地,有点大材小用。而且这些战士大多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虽然能吃苦耐劳,但没有垦荒种地的经验,不知道该如何进行生产自救。就这样,在家当过多年农民,有丰富农业生产经验的蒋维平就成了战士们的老师傅,负责教育指导这些孙子辈的战友们进行垦荒种地。

开国第一中校蒋维平那些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1943年春,359旅任命蒋维平为南泥湾九龙泉719团农场场长,率领100多名年轻战士开展垦荒生产活动。小伙子们干劲十足,就是缺乏经验,哪里可以垦地,哪里可以平田,哪里有水源灌溉,哪里土壤肥沃,都要蒋维平亲自勘查指导。蒋维平以前当治药厂厂长时,本领高,脾气大,几位旅团首长都被他骂过。现在当了农场场长,反而收敛了自己的爆脾气,就向爷爷关心亲孙子一样的对待每一位战士。在蒋维平的精心管理下,719农场1943年垦荒400余亩,不但当年就实现了生产自给,还向部队上交公粮2.88万公斤,帮助革命根据地度过了艰苦岁月。蒋维平也被评为1943年359旅劳动英雄和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模范工作者。

1944年,蒋维平在719农场陆续开办木材加工厂、碾米作坊。并组织制药、编织和烧炭等产业,实现了生产多元化发展,为南泥湾生产自救活动乃至后来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运作发展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719农场也成为了359旅的第一模范农场。可以毫不夸张的说,359旅在南泥湾所取得的成功,蒋维平居功至伟。

开国第一中校蒋维平那些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04、为革命贡献一生,病逝于工作岗位上

1949年后,蒋维平被分派到察哈尔军区直属医院、华北军区张家口医院、北京军区张家口第251医院、中国国际白求恩和平医院等地工作。

1955年,时年77岁的老八路蒋维平被授予中校军衔,并同时授予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由于蒋维平年纪大、资格老,大家都非常尊重他,亲切的称他为共和国第一中校。 蒋维平是军医出身,留着一大把白花花的山羊胡子,按照军队的管理制度,本应当刮除清理。但是军委领导考虑蒋维平的特殊身份,特别准许其蓄留胡子。

1964年7月12日,蒋维平在曾经工作过的张家口251医院病逝,享年86岁。

(注:有文章说蒋维平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衔,1960年晋升中校军衔。经过多番查找,没有找到相关的官方资料信息。)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