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科举制度在唐至五代的发展过程中,有何进步,又出现了哪些弊端

提到中国古代史,科举一定是避不开的一个话题,自科举制度在隋朝被创立之后,经过历朝历代的改革,已经成为了我国古代选取人才最为重要也是最为基本的制度。

科举制度演变的跨度之长,内容之繁博,当然不是笔者在此所能讲述清楚的,所以本文仅聊聊科举在创立初期,在唐朝至五代发展过程中的进步以及出现的弊端。

科举制度在唐至五代的发展过程中,有何进步,又出现了哪些弊端

科举在唐五代的发展

科举起初是在隋朝产生的,但是往往一个新生的制度会有各种各样的不全面,科举也不例外,创立之初充满着时代的局限性。

到了唐初,科举制也承袭了下来,并且由原先秀才、进士两科增加了明经、明算、明法等科,对考试的相关细则也有了更加具体的规定,例如考试开始和结束的时间,考试的人数以及放榜的流程,皆有了一个较为合理的安排,其中就包括为了增加科举的公平性,唐朝对科举考试的核查、复试以及监察环节的增加。

科举制度在唐至五代的发展过程中,有何进步,又出现了哪些弊端

随后便是唐朝中期,在这一阶段,科举成为了朝廷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科举入仕的普通人在朝廷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这种大环境之下,这些人便开始拉帮结派,形成“朋党”。

而到了唐超晚期,由于社会的动荡不安,科举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首先表现出的就是取士的数量和质量,但是科举制度却没有停止发展,首先就是针对疑似作弊的士子增加了复试的环节,即可以将真正作弊之人剔除考试的队伍,也可以避免一刀切让人才流失从而让朝廷产生损失。

五代时期,科举制继续发展、完善。对于考生所试内容考核复查更加严谨,例如“知贡举张文宝试士不得精当,罚一季俸”便充分体现朝廷对于此事的看重。同时针对太过频繁的复核也做出了一定的改进,变为由群臣一起讨论是否需要复试之后,再将讨论的结果反馈给皇上,最后由皇上点头决定。

科举制度在唐至五代的发展过程中,有何进步,又出现了哪些弊端

科举制发展过程中的进步和弊端

进步

正如上文所述,在科举的发展过程之中,各种制度都在不断的完善,其主要表现在对徇私舞弊者的纠察力度,通过各种复核来保障科举的公平性。

其次,中晚唐以及五代时期,朝廷对于举子多以鼓励入幕中央使府或入京为主,将人才直接掌握到自己手中,同时这些直接为朝廷办事的举子将会有更多的晋升空间,仕途也会更加坦荡。这样,举子就会对朝廷产生感恩之心,在维护朝廷统治方面有着及其不错的效果。

科举制度在唐至五代的发展过程中,有何进步,又出现了哪些弊端

他们大多能在地方动乱的时候站出来出谋划策甚至挺身而出,比如贞元中期的郑权就曾

“挺身入白刃中,抗辞喻义以逆顺,因杀其首乱者数人,三军畏服”

, 这些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地方的治安,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也就从侧面减少战争对平民百姓的伤害。

弊端

弊端当然是存在的,就比如科举在盛唐时期发展产生的座主门生观念,这一观念一直影响到中晚唐五代时期,科举风气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何为“座主”呢?也就是我们说的主试官,盛唐时期产生的这种观念也就是参拜主试官的习惯,在这一过程之中腐败就会滋生,更有甚者通过各种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攀亲故,而这些严重的影响的科举的风气。

而在放榜之后,中举的考生处于对未来仕途的发展考虑,又会去拜访主考官,以各种方式报答主考官的提携之恩,拉帮结派的现象逐渐开始产生,这也为后面形成“朋党”埋下了伏笔。

科举制度在唐至五代的发展过程中,有何进步,又出现了哪些弊端

接着第二个弊端就是使依附与皇权的士族没有办法发挥太大的影响来协助皇家治理天下。科举在唐朝时期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鼓励各大士族的士子赶考,入朝为官后以便皇帝更好的控制士族,但是实际上,伴随着大部分士族精英入朝为官,这些出去的士子和以前宗族之间的关系慢慢变淡,这种现象的发生使得依附于皇权的士族官僚已然无法发挥太大的社会影响,以至于唐朝最为主要的政治体系(即通过官僚集团统治平民百姓的均田制以及府兵制)也受到了影响。

总的来说,在唐五代时期科举制的发展带来了一些弊端,但是这种发展中的进步也是十分值得肯定的,这对后世的改革做了很好的一个引导,在整个科举历史上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参考资料:

《五代科举制度考》《旧唐书》《新唐书》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