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科舉制度在唐至五代的發展過程中,有何進步,又出現了哪些弊端

提到中國古代史,科舉一定是避不開的一個話題,自科舉制度在隋朝被創立之後,經過曆朝曆代的改革,已經成為了我國古代選取人才最為重要也是最為基本的制度。

科舉制度演變的跨度之長,内容之繁博,當然不是筆者在此所能講述清楚的,是以本文僅聊聊科舉在創立初期,在唐朝至五代發展過程中的進步以及出現的弊端。

科舉制度在唐至五代的發展過程中,有何進步,又出現了哪些弊端

科舉在唐五代的發展

科舉起初是在隋朝産生的,但是往往一個新生的制度會有各種各樣的不全面,科舉也不例外,創立之初充滿着時代的局限性。

到了唐初,科舉制也承襲了下來,并且由原先秀才、進士兩科增加了明經、明算、明法等科,對考試的相關細則也有了更加具體的規定,例如考試開始和結束的時間,考試的人數以及放榜的流程,皆有了一個較為合理的安排,其中就包括為了增加科舉的公平性,唐朝對科舉考試的核查、複試以及監察環節的增加。

科舉制度在唐至五代的發展過程中,有何進步,又出現了哪些弊端

随後便是唐朝中期,在這一階段,科舉成為了朝廷選拔人才的主要方式,科舉入仕的普通人在朝廷中所占的比例也越來越大,這種大環境之下,這些人便開始拉幫結派,形成“朋黨”。

而到了唐超晚期,由于社會的動蕩不安,科舉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首先表現出的就是取士的數量和品質,但是科舉制度卻沒有停止發展,首先就是針對疑似作弊的士子增加了複試的環節,即可以将真正作弊之人剔除考試的隊伍,也可以避免一刀切讓人才流失進而讓朝廷産生損失。

五代時期,科舉制繼續發展、完善。對于考生所試内容考核複查更加嚴謹,例如“知貢舉張文寶試士不得精當,罰一季俸”便充分展現朝廷對于此事的看重。同時針對太過頻繁的複核也做出了一定的改進,變為由群臣一起讨論是否需要複試之後,再将讨論的結果回報給皇上,最後由皇上點頭決定。

科舉制度在唐至五代的發展過程中,有何進步,又出現了哪些弊端

科舉制發展過程中的進步和弊端

進步

正如上文所述,在科舉的發展過程之中,各種制度都在不斷的完善,其主要表現在對徇私舞弊者的糾察力度,通過各種複核來保障科舉的公平性。

其次,中晚唐以及五代時期,朝廷對于舉子多以鼓勵入幕中央使府或入京為主,将人才直接掌握到自己手中,同時這些直接為朝廷辦事的舉子将會有更多的晉升空間,仕途也會更加坦蕩。這樣,舉子就會對朝廷産生感恩之心,在維護朝廷統治方面有着及其不錯的效果。

科舉制度在唐至五代的發展過程中,有何進步,又出現了哪些弊端

他們大多能在地方動亂的時候站出來出謀劃策甚至挺身而出,比如貞元中期的鄭權就曾

“挺身入白刃中,抗辭喻義以逆順,因殺其首亂者數人,三軍畏服”

, 這些行為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了地方的治安,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統治,也就從側面減少戰争對平民百姓的傷害。

弊端

弊端當然是存在的,就比如科舉在盛唐時期發展産生的座主門生觀念,這一觀念一直影響到中晚唐五代時期,科舉風氣都受到了極大的影響。何為“座主”呢?也就是我們說的主試官,盛唐時期産生的這種觀念也就是參拜主試官的習慣,在這一過程之中腐敗就會滋生,更有甚者通過各種八竿子打不着的關系攀親故,而這些嚴重的影響的科舉的風氣。

而在放榜之後,中舉的考生處于對未來仕途的發展考慮,又會去拜訪主考官,以各種方式報答主考官的提攜之恩,拉幫結派的現象逐漸開始産生,這也為後面形成“朋黨”埋下了伏筆。

科舉制度在唐至五代的發展過程中,有何進步,又出現了哪些弊端

接着第二個弊端就是使依附與皇權的士族沒有辦法發揮太大的影響來協助皇家治理天下。科舉在唐朝時期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鼓勵各大士族的士子趕考,入朝為官後以便皇帝更好的控制士族,但是實際上,伴随着大部分士族精英入朝為官,這些出去的士子和以前宗族之間的關系慢慢變淡,這種現象的發生使得依附于皇權的士族官僚已然無法發揮太大的社會影響,以至于唐朝最為主要的政治體系(即通過官僚集團統治平民百姓的均田制以及府兵制)也受到了影響。

總的來說,在唐五代時期科舉制的發展帶來了一些弊端,但是這種發展中的進步也是十分值得肯定的,這對後世的改革做了很好的一個引導,在整個科舉曆史上有着十分積極的作用。

參考資料:

《五代科舉制度考》《舊唐書》《新唐書》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