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古代战争是很残酷的,我们只有从影视剧中略知一二。影视剧中最前排的士兵举动十分扎眼又雷人。他们无一例外,肩扛长枪,口中大喊“冲啊”,然后奋不顾身往前猛冲。
他们就好像被施了咒一般,眼不眨一下,手也不抖,将生死置之度外。后面的士兵有了人墙遮挡,就显得安全踏实了许多。

那么前排士兵明知道会死,为什么还对赴死有那么高的热忱呢?
前排士兵不简单
古代打仗虽然是硬碰硬,但也不是闭着眼睛血拼。双方都注重战略,比如韩信在战场上游刃有余就是因为他对排兵布阵有独特讲究。
士兵们的站位都是由领兵的将军安排,将军一般都熟读兵法,实战经验丰富,自然知道哪种布阵形式适合己方、对战事有利。
打仗时一般都会将有经验的老兵放在最前排,新兵蛋子反而靠后。以史为鉴,将新兵放前排除非有意降敌。
古罗马时期曾经在打仗时把新兵放在前排,目的是减少精锐士兵伤亡,可新兵初出茅庐,只见前方乌压压一片,明晃晃的刀枪闪烁其中。
显然这些新兵肯定会被这阵仗吓到,弄不好还连滚带爬往回跑,后方士兵不明就里,也跟着一通瞎跑,原本整齐的部队瞬间被冲散,不战自败。
而将老兵安排在前方,一则他们经验丰富,善于随机应变,反而伤亡少得多。二来鼓舞士气,古代通讯差,开战之后士兵都是根据身边人的反应判断战况的。
必死与可能死选哪个
当逃兵从古至今都是非常严重的性质,中国对待逃兵直接除名且今后的升学、入职等都会受到很大影响,而在古代更为残忍,一经发现直接就地正法。
前排士兵可以说是整个部队的士气中心。前排士兵恐惧、后退的行为,会严重影响所有人的反应。
为防止有逃兵或扰乱军心的情况出现,军队里一般都会设置监军,监督你的一举一动,只要发现一点不好的苗头,果断采取行动。
所以前排士兵明知九死一生,也得往前冲。拼死一搏可能有一线生机捡回一条命,可要是临阵脱逃最终面临的只能是死罪!
另外一点,在头排不等于死亡率高。在冷兵器时代,战争形式一般是战斗号角打响后,双方乱箭齐发,前排士兵着装备是最好的。
箭放完,士兵冲锋的时候也不是只有第一排独立行动,而是全体开始混战。所以第一排与后面的士兵死亡率是差不多的。
离加官进爵最近的地方
现实点说,心甘情愿服兵役的人寥寥无几,隋朝时期有因为战乱频繁,四处征兵,逼得平民老百姓自断手脚的事。所以报效国家、忠肝义胆哪可能来得那么仓促。
后朝廷为提高队伍战斗力,鼓舞士气,采取高奖励的手段促使士兵自愿拼命。
朝廷很狡猾,他们明白人为财死,只要是在利益趋势下,即便死亡率再高,士兵们也愿意豁出性命,搏一搏未知的可能。
古代都是按人头论军功的,拿到人头越多,只要熬下来,就能一战成名,飞黄腾达。越是先头部队奖赏越高,有好多将军的位子就是从无名小卒开始在战争中赢得的。
有个词叫“身先士卒”,指的是将军一马当先冲在最前面,为队伍做好带头作用。将军也并非多有爱国心,只是如果此战胜利,他能得到更高的爵位和金银财宝。
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上了前线的士兵都摩拳擦掌,争着往前排挤。万一不幸战死在沙场,一家老小就有足够钱财好好生存。
在先头部队里还有一类人,是死囚,立功战后便可免罪。反正也是一死,机会都是把握在自己手中。
所以我们往往看到的前锋部队,一往无前,英勇无畏都是原因的。
小结
大家在观看影视剧时,往往把裸露在最外层的认为是最危险的,其实不是。战争无情,都有活的权利,凭什么去给别人当炮灰?
战场本就是今天侥幸明天掉脑袋的地方,大家的死亡概率都是差不多的。
再说,要是一点余地没有,谁明知必死,还愿意傻愣愣往上冲呢?所以说,古人打过的胜仗,不光是靠一腔热血,多半是领导者那边给出的条件很丰厚,丰厚到无法不舍身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