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科院第四届科学节启动,中科院成都分院即将整体搬迁至天府新区

今日(12月17日),中国科学院第四届科学节启动仪式在四川天府新区十一学校举行。

中科院科学节是一场全国范围内的科学盛宴。红星新闻记者在现场了解到,中科院成都分院即将整体搬迁至天府新区。同时,中科院成都分院和四川天府新区十一学校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将积极探索基础教育人才的早期培养机制、共同研发项目班课程资源与科普课程的体系构建。

中科院第四届科学节启动,中科院成都分院即将整体搬迁至天府新区

中科院成都分院即将整体搬迁至天府新区

启动仪式上,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分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刘刚君在致辞中透露,成都分院及系统7家单位作为成都科学城和成都科创中心的核心创新力量之一,即将整体搬迁到天府新区,将与天府新区十一学校成为邻居。

值得一提的是,为培育走向自然、身心和谐、品性卓越的菁英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启动仪式上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和四川天府新区十一学校签订了联合建立“强基、奠基工程”的合作协议。未来,双方将积极探索基础教育人才的早期培养机制、共同研发项目班课程资源与科普课程的体系构建,以及联合开展“十一讲堂”,即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委派优秀专家、科研人才定期到十一学校为学生开展科学和人文讲堂。

启动仪式结束后,校内还开展了一系列科学探究课程,涉及现代大数据知识、光电科普、蛇类红外感知系统及原理、土壤研究以及“解密”小斑马鱼在医学研究中的作用等。

中科院第四届科学节启动,中科院成都分院即将整体搬迁至天府新区

科学家讲述科研背后故事:

踏勘和研究过1万多处山地灾害点

“你们知道泥石流能够跑多快吗?跟苏炳添差不多。”启动仪式上,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二级研究员陈宁生在讲解泥石流科学预测与减灾的相关知识时,打了一个有趣的比方,勾起了现场同学的兴趣。

陈宁生从事地质灾害的研究工作已经30多年,跑过四川、云南、西藏、新疆、甘肃、青海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踏勘和研究过1万多处山地灾害点,收集的观测研究的数据有50多万条。

他说,中国共有3.35万处泥石流的灾害隐患点,泥石流研究的核心难点是建立一套科学的预测方法,为居住在泥石流隐患点的居民争取到足够的应对时间。除了利用监测点的仪器和实验室模拟的数据外,为了采集一手资料和数据,科研人员总是努力在第一时间赶到灾害现场,他们常常需要跑遍整个流域去还原泥石流发生时的场景——泥石流跑得多快、浓度是多少、流量是多少、有多大的冲击力、松散固体物质有多少、从哪里来的。

每到7、8月,是陈宁生最“紧张”的季节,“俗话说,世界地质灾害防治看中国,中国看哪里?看西南,看四川,看三州,就是凉山、甘孜和阿坝。”陈宁生说,“在四川有很多的干旱河谷区,那里平时土地很干,降水以后,就很容易发生灾害。”

“大家常常会有一个误区,并不是年降水量越多泥石流灾害越多,就四川来讲,我们有3000多个泥石流灾害点,这些灾害点90%分布在干旱河谷区和地震带。”之所以发生在干旱河谷区和地震带,主要是地震产生大量的松散固体物质,干旱时土地开裂也产生大量的松散固体物质,“这些松散固体物质才是泥石流元凶。”一到下雨的时候它们会收缩,里面的孔隙水压力就会增加,这样使得泥石流就更容易发生。

“我们认识到这个规律以后,就可以根据早期的干旱和地震,结合历史灾害的数据,形成大数据库,我们就可以建立了一套预测泥石流灾害的方法。”作为地质灾害防治专家,近5年来,陈宁生18次应急调查白鹤滩矮子沟、泰宁芦庵坑沟和樟木滑坡等突发山地灾害,揭示了灾害的成因,避免了二次灾害的发生,支撑了灾害管理与灾后恢复重建。

红星新闻记者 彭祥萍 摄影报道

编辑 陈怡西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