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荣格在《心理类型》中提出,人的性格不受遗传的影响,不受性别的限制,也不是生活环境所养成的,而是取决于个人的心理倾向。他把一切指向我们自己,并提炼出一句话:我们都是自己的创造者。
如同在网上看到的一句话:世界不是你看到的样子,而是你心里所想的样子。套用过来同样成立:你原本有各种可能,终归是活成了自己内心执念中的样子。所谓相由心生,一切都与你真正的心理有关!
01
读好书,与自己达成了和解
其实一直以来,都觉得自己心理是有问题的,有一阵子对人生特别灰心,对过往放不下来,有很多对着自己的心脏补一刀或者对着脖子抹一刀的臆想。因为遇到不公平的事儿太多了,也因为对自己的许多错误决定后悔莫及,对没有继续复读冲高考的执念过不去,每每夜里梦见自己参加高考、查分报志愿然后查不到录取结果……如此等等。早几年读了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慢慢想开了,也慢慢跟自己和解了。我试着接受自己的所有缺陷,对自我充分认知,不再强求自己,放下了很多自责的心态。
后来开始接触心理学的书,读一些正念的书。今年又遇到一件老心病的事,读的成人本科学历学籍照片认证不通过,毕业四年了出现这种幺蛾子。许多心事又上心头,正忧虑无处排放的时候,遇到一个豆瓣上的书友,一起聊到冥想和打坐。于是开始了每天冥想。当闭上双眼感受自己的呼吸,随着呼吸让大脑放空,并跟着气流感受自己的身体部位,体验一种无意识的“奇迹”。惊觉人生倏忽,应该好好的感受自己的灵魂和身体了。在心里对自己说:“以前,让你辛苦了;以后,要好好照顾你了。”自此心态是真的变了。许多事我若能办到,我会努力去做;如果我做不到,也不再勉强甚至积怨了。能获得的我欣然接受,不能获得了,我就交给缘份,觉得错过也不是我的错,可能我会有更好的呢。“是你的终归是你的,不是你的强求也没啥意思”“上帝关上一扇门,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如此等等,有点像洗脑了一样。
终归,人的心理还是极其复杂,极其深刻。我仍需不断领悟,不断学习。幸好,遇到了荣格的《心理类型》。
02
接触不同哲学体系
尼采和苏格拉底,是史上著名哲学家。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攻击苏格拉底,这种攻击针对的是理性主义者。因为酒神精神式的狂欢对理性主义者没有丝毫影响。这里带来了两种美学乌托邦:酒神精神与狂欢精神。酒神精神和狂欢精神对生命的肯定、对肉体因素的推崇,为提高人的主体地位做出了极大贡献。这些是极致理性主义者所认识不到的盲区。
这里不得不提到尼采的哲学体系。
酒神精神是尼采哲学体系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是一种非理性的冲动,肯定生命,肯定现实生活,提倡解放人性,反对禁欲主义,在酒神精神的影响下人们才可以释放自己的生命,才能有更好的创作,这种"酒神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很重要的地位。
席勒注重的是怎样使古代世界观和古代生命方式得到恢复。他所追求的“从罪恶中获得拯救”正是基督教救赎教义中的一个目标。而叛教者犹利安曾说:“在人的心灵里‘充满了激烈的搏斗’。”这提示了古代后期那种内在的撕裂,表现为人类心灵与精神上前所未有的无序与混乱。
解决问题并非基督教的目的,事实上它提供了一种破碎的自由,让有价值的功能和其他的功能分离。
席勒通过对人性的分析,提出的“三种冲动”——感性冲动;形式冲动(理性冲动);游戏冲动。席勒说感性冲动使人“接受物质”并“成为物质”,人唯有通过感性冲动,要求得到物质的满足,才成为一个活生生的现实人,而不是一个抽象的人。感性冲动使人出于内部的物质要求,接受外部的物质,同世界在物质上一体化,“只要他仅仅靠欲望的作用感觉、愿望和行动,他就仅仅是世界”。
当一切炫目有形的东西暗淡下去,灵魂里的某些元素就会显露光亮。
“使一切内在的东西外在化”。在席勒看来,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一个接受,一个给出;一个由外向内,一个由内向外;一个要求变化,一个要求统一。因此,它们是相反的。
能够让对立物在自然(天性)的道路上和解的,只有认识它、同它保持协调一致,而不是劣势功能的分离或救赎。但是,席勒觉得,对劣势功能的接纳或许会导致一种“出于本能的但是却非常盲目的对抗”。假若将个性的完美定为目标的话,那些没有得到认可的功能就是必不可少的。只要文化的目标不与个性完美的理想保持一致,这些功能也就只好在某种程度上受到贬抑、压抑。有意识地接纳这些被压抑的功能相当于要掀起一场内战。或相当于解除掉之前对所有对立物的诸多禁锢,如此一来,“性格的独立”就立刻不存在了。
在了解世界、了解人类、了解心理学的路上,我们有很多的知识要学习。从前辈的哲学思想和心理学建树上,可以获得巨大的知识能量,少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