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士兵能否打胜仗,与全军统帅之战术素养,指挥水平密切相关。优秀的统帅,麾下将士虽然不多,但依然所向披靡,追着对手吊打一顿,如卫青、霍去病、李靖、徐达、蓝玉,等等。无能的统帅,就算麾下将士勇猛无敌,悍不畏死,可结果依然一败涂地,甚至全军覆没,如李景隆、邱福、杨镐、石达开,等等。为了支援林凤祥、李开芳北伐,杨秀清从天京、西征等各站场征调7000余精锐,组建北援军团,浩浩荡荡杀向中原。北伐援军战斗力非常强悍,一个月不到就杀入河南、山东,沿途清军一触即溃。但是,北援统帅曾立昌指挥失误,关键时刻贪图攻坚,浪费了珍贵的12天,结果7000精锐将士全军覆没,北伐注定要惨败。

1853年5月,林凤祥、李开芳率2万老兵北伐,一个月不到就杀入河南,半年不到则抵达天津城下,威胁北京安全,吓得咸丰皇帝要搬家回东北。但是,北伐军孤立无援,粮食、火药、药品、兵员等告罄,攻击北京压力很大。为此,东王杨秀清决定派遣援军北上,与林凤祥、李开芳合兵一处,然后再攻打北京,一举实现“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之夙愿。1854年2月,曾国藩湘军准备出道,各大战场相继告急,太平天国兵力捉襟见肘,难以兼顾。那么,该如何增援北伐部队呢?东王下了血本,就是将扬州守军撤出,然后再从西征、天京等战区抽调精锐战士,让曾立昌挂帅指挥,许宗扬、陈仕保等协助。此次出兵,总兵力7000余人,都是百战精锐。可以说,杨秀清对北伐还是相当重视,并非如后世所说的偏师北伐,“肉包子打狗”,而是一大战略重任。
曾立昌也是百战悍将,镇守扬州期间屡次击败“江北大营”清军,后还能率将士毫发无损撤出,其指挥水平应该算不错。此次北援,绝大部分兵马都是从扬州撤出,都是曾立昌的老部下,指挥比较灵活。3月,曾立昌、许宗扬、陈仕保等在安庆誓师,率7000精锐一路经过桐城、舒城、庐州,转寿州,从正阳关杀入河南境内。此时,两淮“捻军”发动起义,配合援军;曾立昌进展顺力,还招收了3万余兵马,总计兵力达4万,声势十分浩大。接着,曾立昌取道徐州,从此处渡过黄河,进入山东境内。如此,曾立昌北援军团与林凤祥、李开芳驻守的阜城只有200里之遥,只要再加一把劲,两支部队就可以胜利会师,北伐之局面也会改变。要知道,此时北方清军主力重点围攻阜城,压根没精力管援军,张亮基、袁甲三(袁世凯叔祖)手中只有4000兵勇,且有意保持距离,不敢迎战。
一路进展顺利,又招收了3万队伍,曾立昌便想夺取一座城池,给部下休整,并补充粮草。为此,曾立昌选择攻击临清,开始了长达12天的攻坚战,结果导致全军覆没。为何选择临清呢?原因非常简单,此处是运河枢纽,粮草、弹药、武器等供应充足。4月1日,曾立昌开始攻城,派4000精兵分进合击,朝着西南城门挺进,连续踏破清军营垒20余座,清军被迫退守城池。次日,曾立昌亲临前线指挥战斗,许宗扬、陈仕保等悍将率精锐突击东门,并配合“穴地攻城”战术,炸开了缺口,但被清军堵住。3日,胜保率13000兵马从阜城赶到临清郊外驻扎,与太平军交战。如此,曾立昌被迫进行攻坚与拒援两线作战,围攻临清之同时,阻击胜保援军。但是,胜保比较精明,不想与太平军血战,而是采取围困战术,挖掘壕沟、筑起坚垒,坐视曾立昌攻城。
胜保、崇恩、善禄等清军将领观望不前,临清知府张积功只能独自抵抗,守住临清是不可能的。12日,曾立昌采取“穴地攻城”战术,两层爆破,清军无法防守,太平军顺利杀入城内,斩杀守城清兵3000余人。但是,这绝对是曾立昌之一大败笔,最终导致全军覆没,自己投入黄河自尽。首先,攻坚战浪费了众多粮草、弹药,还有时间,这对缺少后勤补给的援军而言是致命的。再则,张积功在胜保授意下,已经将城内粮草、弹药、武器等销毁殆尽,曾立场得到的只是一座空城,毫无用处。最后,胜保、善禄、崇恩等乘着太平军攻城,在城外挖掘两道长壕,构筑防御工事,对曾立昌进行反包围。此外,胜保调来5门5000斤重型火炮,持续不断地向城内炮击,闹得人心惶惶。如此,曾立昌注定要倒霉。
4月18日,距离破城仅6天,太平军开始突围,可惜无法越过壕沟,被胜保部清军用炮火挡住,死伤不小。19日、20日,曾立昌再次组织突围,却被清军打了个埋伏,伤亡数百人。连续几次突围失败,城内粮草匮乏,太平军新兵开始闹情绪,甚至出现逃亡现象。22日,曾立昌聚集全部兵马,利用火罐突袭清军大营,烧毁营垒,而后血战一番,从南门杀出,临清失守。突围之后,胜保、崇恩、善禄等率兵追击。5月5日,曾立昌趁着清军防备松懈,夜袭大营,踏平营垒数十座,清军一片混乱。此时,太平军乘势掩杀而来,斩首一千余人。形势一片大好,曾立昌言:“趁此追杀,不难将官兵一网打尽。从此返撤往北,直抵阜城绝无阻滞,乃转败为胜之机也。”可知,曾立昌并不想继续撤退,而是决定乘此机会反击,再次北上,汇合援军。
曾立昌决定反击,北上汇合援军,可新兵不愿意,此时他们已经不听指挥,成群结队逃散。更关键的是,许宗扬、陈仕保等悍将不听主帅命令,夜间带队擅自撤退,导致军心涣散。如此,曾立昌几乎成了光杆司令,被胜保、崇恩、善禄率2万兵马包围在黄河畔潘龙集口,孤立无援,陷入绝境。为避免被俘虏,曾立昌血战受伤后,跳入黄河,殒命疆场。剩余逃亡部队,在清军追击下,损失殆尽。此战,7000精兵基本全部阵亡,算是血本无归。李秀成在《自述书》中,将此次北援视为“十误”之二,痛心疾首。
参考书目:《太平天国战争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