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一将無能累死三軍”,士兵能否打勝仗,與全軍統帥之戰術素養,指揮水準密切相關。優秀的統帥,麾下将士雖然不多,但依然所向披靡,追着對手吊打一頓,如衛青、霍去病、李靖、徐達、藍玉,等等。無能的統帥,就算麾下将士勇猛無敵,悍不畏死,可結果依然一敗塗地,甚至全軍覆沒,如李景隆、邱福、楊鎬、石達開,等等。為了支援林鳳祥、李開芳北伐,楊秀清從天京、西征等各站場征調7000餘精銳,組建北援軍團,浩浩蕩蕩殺向中原。北伐援軍戰鬥力非常強悍,一個月不到就殺入河南、山東,沿途清軍一觸即潰。但是,北援統帥曾立昌指揮失誤,關鍵時刻貪圖攻堅,浪費了珍貴的12天,結果7000精銳将士全軍覆沒,北伐注定要慘敗。

1853年5月,林鳳祥、李開芳率2萬老兵北伐,一個月不到就殺入河南,半年不到則抵達天津城下,威脅北京安全,吓得鹹豐皇帝要搬家回東北。但是,北伐軍孤立無援,糧食、火藥、藥品、兵員等告罄,攻擊北京壓力很大。為此,東王楊秀清決定派遣援軍北上,與林鳳祥、李開芳合兵一處,然後再攻打北京,一舉實作“驅逐鞑虜,恢複中華”之夙願。1854年2月,曾國藩湘軍準備出道,各大戰場相繼告急,太平天國兵力捉襟見肘,難以兼顧。那麼,該如何增援北伐部隊呢?東王下了血本,就是将揚州守軍撤出,然後再從西征、天京等戰區抽調精銳戰士,讓曾立昌挂帥指揮,許宗揚、陳仕保等協助。此次出兵,總兵力7000餘人,都是百戰精銳。可以說,楊秀清對北伐還是相當重視,并非如後世所說的偏師北伐,“肉包子打狗”,而是一大戰略重任。
曾立昌也是百戰悍将,鎮守揚州期間屢次擊敗“江北大營”清軍,後還能率将士毫發無損撤出,其指揮水準應該算不錯。此次北援,絕大部分兵馬都是從揚州撤出,都是曾立昌的老部下,指揮比較靈活。3月,曾立昌、許宗揚、陳仕保等在安慶誓師,率7000精銳一路經過桐城、舒城、廬州,轉壽州,從正陽關殺入河南境内。此時,兩淮“撚軍”發動起義,配合援軍;曾立昌進展順力,還招收了3萬餘兵馬,總計兵力達4萬,聲勢十分浩大。接着,曾立昌取道徐州,從此處渡過黃河,進入山東境内。如此,曾立昌北援軍團與林鳳祥、李開芳駐守的阜城隻有200裡之遙,隻要再加一把勁,兩支部隊就可以勝利會師,北伐之局面也會改變。要知道,此時北方清軍主力重點圍攻阜城,壓根沒精力管援軍,張亮基、袁甲三(袁世凱叔祖)手中隻有4000兵勇,且有意保持距離,不敢迎戰。
一路進展順利,又招收了3萬隊伍,曾立昌便想奪取一座城池,給部下休整,并補充糧草。為此,曾立昌選擇攻擊臨清,開始了長達12天的攻堅戰,結果導緻全軍覆沒。為何選擇臨清呢?原因非常簡單,此處是運河樞紐,糧草、彈藥、武器等供應充足。4月1日,曾立昌開始攻城,派4000精兵分進合擊,朝着西南城門挺進,連續踏破清軍營壘20餘座,清軍被迫退守城池。次日,曾立昌親臨前線指揮戰鬥,許宗揚、陳仕保等悍将率精銳突擊東門,并配合“穴地攻城”戰術,炸開了缺口,但被清軍堵住。3日,勝保率13000兵馬從阜城趕到臨清郊外駐紮,與太平軍交戰。如此,曾立昌被迫進行攻堅與拒援兩線作戰,圍攻臨清之同時,阻擊勝保援軍。但是,勝保比較精明,不想與太平軍血戰,而是采取圍困戰術,挖掘壕溝、築起堅壘,坐視曾立昌攻城。
勝保、崇恩、善祿等清軍将領觀望不前,臨清知府張積功隻能獨自抵抗,守住臨清是不可能的。12日,曾立昌采取“穴地攻城”戰術,兩層爆破,清軍無法防守,太平軍順利殺入城内,斬殺守城清兵3000餘人。但是,這絕對是曾立昌之一大敗筆,最終導緻全軍覆沒,自己投入黃河自盡。首先,攻堅戰浪費了衆多糧草、彈藥,還有時間,這對缺少後勤補給的援軍而言是緻命的。再則,張積功在勝保授意下,已經将城内糧草、彈藥、武器等銷毀殆盡,曾立場得到的隻是一座空城,毫無用處。最後,勝保、善祿、崇恩等乘着太平軍攻城,在城外挖掘兩道長壕,構築防禦工事,對曾立昌進行反包圍。此外,勝保調來5門5000斤重型火炮,持續不斷地向城内炮擊,鬧得人心惶惶。如此,曾立昌注定要倒黴。
4月18日,距離破城僅6天,太平軍開始突圍,可惜無法越過壕溝,被勝保部清軍用炮火擋住,死傷不小。19日、20日,曾立昌再次組織突圍,卻被清軍打了個埋伏,傷亡數百人。連續幾次突圍失敗,城内糧草匮乏,太平軍新兵開始鬧情緒,甚至出現逃亡現象。22日,曾立昌聚集全部兵馬,利用火罐突襲清軍大營,燒毀營壘,而後血戰一番,從南門殺出,臨清失守。突圍之後,勝保、崇恩、善祿等率兵追擊。5月5日,曾立昌趁着清軍防備松懈,夜襲大營,踏平營壘數十座,清軍一片混亂。此時,太平軍乘勢掩殺而來,斬首一千餘人。形勢一片大好,曾立昌言:“趁此追殺,不難将官兵一網打盡。從此返撤往北,直抵阜城絕無阻滞,乃轉敗為勝之機也。”可知,曾立昌并不想繼續撤退,而是決定乘此機會反擊,再次北上,彙合援軍。
曾立昌決定反擊,北上彙合援軍,可新兵不願意,此時他們已經不聽指揮,成群結隊逃散。更關鍵的是,許宗揚、陳仕保等悍将不聽主帥指令,夜間帶隊擅自撤退,導緻軍心渙散。如此,曾立昌幾乎成了光杆司令,被勝保、崇恩、善祿率2萬兵馬包圍在黃河畔潘龍集口,孤立無援,陷入絕境。為避免被俘虜,曾立昌血戰受傷後,跳入黃河,殒命疆場。剩餘逃亡部隊,在清軍追擊下,損失殆盡。此戰,7000精兵基本全部陣亡,算是血本無歸。李秀成在《自述書》中,将此次北援視為“十誤”之二,痛心疾首。
參考書目:《太平天國戰争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