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大多数群众不识字,但能看懂照片,晋察冀军区决定:印画报

大多数群众不识字,但能看懂照片,晋察冀军区决定:印画报

《晋察冀画报》是中国共产党出版的第一份大型摄影画报,创刊于1942年7月1日,共出版13期。1948年5月20日,晋察冀画报社和晋冀鲁豫人民画报社合并为华北画报社。

大多数群众不识字,但能看懂照片,晋察冀军区决定:印画报

多数群众看不懂文字,但能看懂画

说到《晋察冀画报》,不能不提著名摄影家沙飞。全面抗战爆发后,沙飞从桂林北上,10月份到达晋察冀,经聂荣臻特批成为随军摄影记者,不久便担任了晋察冀日报社副社长。从1937年10月到1939年年多的时间里,沙飞拍摄了许多有关八路军抗战的照片。

为了让大家了解八路军抗战,1939年春,沙飞等人在平山县蛟潭庄举办了一个小型的摄影展。尽管规模不大,照片并不多,但依然引起了很大轰动。因为那时候老百姓大多不认识字,不能看报纸杂志,但他们能看懂照片,能从照片上直观地看到八路军战斗和胜利的情景。因此,十里八乡的群众像赶庙会一样前来参观,场面十分热闹。

大多数群众不识字,但能看懂照片,晋察冀军区决定:印画报

全军区通力支持办画报

群众出人意料的热情,使沙飞萌生了印制画报的想法。但当时的晋察冀根据地被日军严密封锁,连日常的生活用品都十分紧缺,又如何筹集印制画报所需的设备和材料呢?这可不是印油印小报,光有简单的印刷设备就行,还需要不止一部相机、铜板、锌板、油墨、上等纸张和各种化学试剂等。

但沙飞的想法得到了晋察冀军区的支持,聂荣臻司令员等军区领导表示:筹办画报的一切经费都由军区解决,在尽量节约的原则下,要多少就给多少,需要什么人就调什么人,全力支持创办画报。为了支持制造照相制版的镜头,聂司令员甚至贡献出了自己的望远镜。

大多数群众不识字,但能看懂照片,晋察冀军区决定:印画报

历经

3年准备,画报正式出版

边区上下的支持给了沙飞极大的信心,他们从全军区搜罗各种有用的人才和设备,并自己动手制造设备。至于边区解决不了的高端设备,就只能通过大城市的地下党组织购买。为此,除了动用边区有限的黄金储备,还有些同志在采购和护送设备的过程中英勇牺牲。

历经3年的准备,1942年5月21日,晋察冀画报社正式成立,沙飞任社长,全社共100多人。尽管此时日军对根据地展开了有史以来最残酷的“扫荡”,再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根据地处于最艰难的时期,但画报社人员夜以继日地工作,终于在1942年7月1日印制出了《晋察冀画报》创刊号,为党的21岁生日献上了一份丰厚的礼物。

大多数群众不识字,但能看懂照片,晋察冀军区决定:印画报

日寇将《晋察冀画报》视为眼中钉

7月7日,共计1000本画报被装订出版,并传到各根据地和敌占区,给坚持敌后抗战的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希望和鼓舞,也让日军非常震惊。由于这本画报印制得非常精美,敌人一度认为这本画报是在其占领区哪个大城市印刷的,派出汉奸、特务四处搜查,很是闹腾了一番。

但日军的谍报系统还是有些本事的,很快发现这本画报其实是在根据地印制,为此,一方面进一步加紧封锁印刷制版所需要的物资,另一方面将晋察冀画报社也作为“扫荡”时的重要袭击目标,四处派人进行侦查。1943年4月19日,画报社成立不足1周年,就在河北平山县一带被日军三面包围。

大多数群众不识字,但能看懂照片,晋察冀军区决定:印画报

晋察冀画报社在战斗和牺牲中不断壮大

在突围中,著名摄影记者雷烨身负重伤,在从容地砸碎了照相机和自来水笔后,他用最后一颗子弹自尽,壮烈殉国。虽然危险无处不在,但晋察冀画报社却在战斗中不断壮大,所印制的画报愈发精美,让看到的人爱不释手,视若珍宝。当时各根据地把“陕甘宁的广播,晋察冀的铜板”视为我党在宣传工作上的两大创造和两大法宝。

如今,我们看到的有关晋察冀抗战的照片大部分出自《晋察冀画报》,它不但向世界证明了八路军在敌后进行着英勇的抗战,而且也给后人留下了无比珍贵的历史影像。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