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许许多多璀璨的文化瑰宝。然而到了清末的时候,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无能,许多珍贵的文物被列强掠夺,给我国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这其中就包括了莫高窟藏经洞中的文化瑰宝。莫高窟又称千佛洞,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后来经过不断修建,规模越来越大,共有洞窟700多个,壁画4万多平方米,此外还有数量众多的泥质彩塑。

但自元代以后莫高窟就逐渐冷落荒废,直到清末一个名叫王圆篆的道士发现了藏经洞,莫高窟这才重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王圆篆是湖北麻城人,早年因为家贫曾在清军中当兵,离军后出家当了道士并四处云游。公元1897年,48岁的王道士来到了敦煌莫高窟。此时莫高窟荒废已久,王道士就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道观,也成了这里唯一的主人。
王道士在莫高窟住下后,先是花了一段时将这里清扫干净,之后他开始四处奔波,苦口劝募,准备积攒钱财对破损的洞窟进行修补。在募捐的同时,他还请了当地人杨河清为助手,帮助自己抄写经书,向周围的百姓们售卖,以增加收入。1900年夏天的一天,杨河清在第16窟的甬道内磕烟锅头时,觉有空洞回音,疑有秘室。他把这件事告诉了王道士,深夜的时候王道士和杨河清打开墙壁,发现堆满了写卷、印本、画幡和铜佛等古物,藏经洞就这样被发现了。
面对这些东西,王道士并不知道其价值,他请来了本地的乡绅鉴定,大家认为这是先人佛教的功德物品,必须妥善保存。这下王道士才知道了事情的重要性,急忙上报。但不论是敦煌县的县令还是泉州府的道台,都认为王道士送来的经书样本是废纸。好在甘肃学政叶昌炽是个文化人,他一眼就看出了这些经卷的重要性,建议将这些文物送到兰州保管,但一算运费需要5000两白银,结果这笔钱谁也不愿意出。最后甘肃省府给王道士下了一个“检点经卷,就地保存”的命令,然后就没有下文了。后来不甘心的王道士甚至还给慈禧写了一封信,但最终石沉大海。
1907年,英国人斯坦因来到了甘肃,他用很蹩脚的中国话对王道士说自己非常崇拜玄奘,所以才追寻他的足迹,从印度翻山越岭,横渡荒漠,历经千难万险来到这里求取真经。这番话现在看来十分荒诞,但奇怪的是王道士竟然相信了,并十分感动。最后斯坦因用200两白银换取了进入藏经洞的资格,并挑走了二十四箱佛经和五箱佛教绣像及绘画制品。
一时间,敦煌有价值连城的藏经的消息不胫而走,1908年,法国的汉学家伯希和来了,买走了6000余件写本。又接着,日本的桔瑞超、吉川小一郎,俄国的鄂登堡,美国的华而纳等都纷纷前来,通过王道士之手带走了大量的经卷。至此莫高窟藏经洞内基本所剩无几,文献资料流失殆尽。如今我们的学者要研究莫高窟文化,不得不前往外国博物馆查找资料,实在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