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在《三国演义》中“蒙冤”的权宦蹇硕,其实与“十常侍”貌合神离

西江月(杨慎)

天上乌飞兔走,人间古往今来。

沉吟屈指数英才,多少是非成败。

富贵歌楼舞榭,凄凉废冢荒台。

万般回首化尘埃,只有青山不改。

在《三国演义》中“蒙冤”的权宦蹇硕,其实与“十常侍”貌合神离

士人向来鄙视宦官这个群体,东汉末年时期更是如此。原因可能有宦官这个群体比较特殊的缘故,但小编认为更多的还是政治上的缘故。宦官与皇帝非常亲密,容易左右皇帝的意志,利用皇权给自己办事。往大了说祸国殃民,作威作福;往小了说也挤占了士人的政治资源。而东汉末年的宦官集团对士人可以说是大获全胜,两次“党锢之祸”让士人对东汉离心离德,野心滋生。所以将东汉的灭亡一定程度上归咎于宦官的身上是合理的。

在东汉末年,张让、赵忠等中常侍被称为“十常侍”,利用汉灵帝的信任为自己和亲属党羽敛财;在汉灵帝后期的时候,又宠信一个叫蹇硕的宦官。在《三国演义》中将蹇硕列入“十常侍”之中,然而在历史上,蹇硕和“十常侍”并不完全是一路人,后来蹇硕还受到“十常侍”的出卖被杀。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蹇硕这个人物。

在《三国演义》中“蒙冤”的权宦蹇硕,其实与“十常侍”貌合神离

中平五年才得势的蹇硕

提到蹇硕,很多人会想起另一个著名的人物,那就是曹操。曹操二十岁出任洛阳北部尉,相当于首都的一个公安分局的局长。新官上任三把火,曹操为了给自己立名,在衙门设立五色棒,下令如果有人犯宵禁一律打死不避权贵。蹇硕的叔叔不信这个邪,于是就让曹操给打死了。

在《三国演义》中“蒙冤”的权宦蹇硕,其实与“十常侍”貌合神离

有人觉得曹操打死蹇硕的举动是不畏惧强权的表现,其实这一点还有待商榷。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个时候蹇硕还不算是权宦,他只是一个小黄门;而曹操却有曹腾、曹嵩带来的丰厚的人脉和财力,与蹇硕相比,曹操似乎才是权贵。所以曹操在事后并没有受到蹇硕的报复。但是曹操这种态度还是引起了其他宦官或者权贵的忌惮,所以把曹操明升暗降,从洛阳北部尉迁到顿丘县令去。

那么蹇硕是在什么时候才得势的呢?其实是在中平五年(即公元188年)。在这一年算是多事之秋,黄巾余党在白波谷复起,也就是所说的白波军;并州刺史张懿被屠各胡所杀;汝南黄巾复起;益州黄巾复起,杀益州刺史郗俭,可以说是“天下滋乱”。

而且还有望气者声称洛阳中会出现兵灾。汉灵帝决定增强洛阳的守备,又设置了一支部队,就是西园八校尉。其中蹇硕作为上军校尉,统领其他的校尉,袁绍、曹操(已经回洛阳了,做典军校尉)都要受蹇硕的命令,甚至包括何进这个大将军。此时的蹇硕才算是到达了政治生涯的巅峰,算得上权宦、宠宦。

在《三国演义》中“蒙冤”的权宦蹇硕,其实与“十常侍”貌合神离

那么蹇硕是凭借什么成为上军校尉的呢?主要靠气质。没错,蹇硕在宦官这个群体中就如同夜晚的萤火虫那样鲜明。他的身上没有那种阴柔的气质,而是魁梧阳刚,而且还有一些军事能力。汉灵帝要掌握这样一支禁军,最信任的人选就是必须依附于自己的宦官,而宦官向来受人歧视,不能服众,所以必须要找一个有威严的宦官。蹇硕就是凭借这种气质上位的。

那么蹇硕的军事能力是如何来的呢?须知道宦官是不需要出去打仗的。小编猜测可能是汉灵帝着手培养出来的。有史料记载,在“黄巾之乱”爆发后,汉灵帝增加了对军事的重视。宦官是最忠于皇帝的群体,汉灵帝很有可能希望能够培养一个懂得军事的宦官为己所用。

“黄巾之乱”发生在中平元年(即公元184年),蹇硕很有可能是在这个时候进入汉灵帝眼中,接受军事理论的学习;在中平五年正式崛起,担任西园八校尉。所以说蹇硕的崛起并非凭借阿谀奉承的手段,也与张让、赵忠为首的“十常侍”宦官集团关系不大。而《三国演义》中将蹇硕也列入“十常侍”当中,这是进行了文学加工,不符合历史。

在《三国演义》中“蒙冤”的权宦蹇硕,其实与“十常侍”貌合神离

极受信任的蹇硕,受汉灵帝遗诏

与张让等人不同,张让、赵忠虽然风光无限,但他们仅仅为中常侍,之所以有权势是因为汉灵帝的照顾,皇权这条大粗腿上的十二根腿毛而已。而蹇硕则有西园八校的军权。若论汉灵帝后期最宠信的宦官,小编认为就是这个靠气质和才能吃饭的蹇硕。

在《三国演义》中“蒙冤”的权宦蹇硕,其实与“十常侍”貌合神离

汉灵帝有过一些儿子,但是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都早死,最后剩下刘辩和刘协。刘辩是何皇后所生,身份是嫡长子,但是性格比较轻佻,从后面董卓入京表现上来看,似乎还有点懦弱;刘协是王美人所生,幼于刘辩,嫡长两方面都不沾边。不过刘协比较受汉灵帝的喜欢。一边是宗法制,一边是个人意向。汉灵帝始终没有确立继承人。在临终的时候,汉灵帝终于吩咐蹇硕,扶立刘协上位。

蹇硕名义上可以指挥何进这些人,但是他也明白,失去了汉灵帝的支持后,自己对西园八校以及大将军何进的权威大打折扣。而何进作为刘辩的舅舅,无疑是最支持刘辩的。为了完成汉灵帝的遗诏,或许也是为了争夺权力,牢牢依附于皇权,蹇硕决定等何进入宫的时候除掉何进,再扶立刘协登基称帝。

不过蹇硕到底是权威不足,他的司马潘隐向何进透漏了蹇硕的计划,何进称病不入宫。蹇硕作为宦官孤木难支,刘协的另一个支持者董重(刘协养母董太后的侄子)也没有何进的权势大。刘辩上位有何太后、何进、何苗、舞阳君等人的支持,“十常侍”集团的立场也倾向于刘辩,或者说刘辩背后的何氏,而且刘辩作为嫡长子上位名正言顺,所以蹇硕只能让步,刘辩顺利即位。

在《三国演义》中“蒙冤”的权宦蹇硕,其实与“十常侍”貌合神离

受“十常侍”出卖被杀

在皇帝继承人上就能看出来,蹇硕和“十常侍”完全不对路子。蹇硕支持刘协,“十常侍”支持刘辩。后来蹇硕更是因为“十常侍”的出卖而被杀。何进的出身不高,屠户出身,他怎么能得到士人的支持呢?有一个靶子很高,是何进和士人共同的敌人,那就是宦官。何进摆出“阴规诛之”的姿态,果然吸引袁绍、袁术、逄纪、何颙、荀攸等人的投靠。

在《三国演义》中“蒙冤”的权宦蹇硕,其实与“十常侍”貌合神离

面对这种形势,蹇硕觉察到危机。虽然蹇硕和“十常侍”并不对路子,但是他们同属于宦官,都是以何进为首的外戚士大夫集团打击的对象。蹇硕于是主动联合“十常侍”,企图先下手为强,除掉何进。不过“十常侍”这个时候还做着巴结何进、何太后继续作威作福的美梦,不仅拒绝蹇硕,还反手出卖了蹇硕,把蹇硕的书信交何进,何进于是命令黄门令收捕斩杀蹇硕。

而“十常侍”最后也没有实现自己的目标,他们和何进的关系破裂,先诱杀何进,而后被袁绍等人尽数驱逐诛杀。失去了皇权,又出卖了握有军权的蹇硕,宦官集团在面对外戚士大夫集团的斗争中彻底失败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后汉书》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