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作为北魏曾经的骄傲,北方六镇军民为什么要造反?

公元523年(北魏正光四年),北魏军镇沃野镇的平民破六韩拔陵聚众造反,各镇的汉族和胡族百姓纷纷响应。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柔然可汗趁六镇边防空虚的时机举兵南侵掳掠,六镇地区损失惨重,遍地饥民。被朝廷罢黜到怀荒镇的镇将于景组织军民抵抗,但是老百姓要求先开放粮仓解决饥饱问题,被于景拒绝。愤怒的饥民忍无可忍,杀掉了于景,打开粮仓,起兵反抗北魏政权。

怀荒镇军民的反抗引发了其他军镇的呼应,沃野镇的边民在匈奴人破六韩拔陵的带领下,杀掉沃野镇将,起兵反抗,叛乱活动四处蔓延,六镇地区完全失去了控制。

作为北魏曾经的骄傲,北方六镇军民为什么要造反?

破六韩拔陵带头起义的消息传开之后,赫连恩、胡琛起兵于高平镇;莫折大提起兵于秦州,于著提、呼延雄起兵于凉州;直到公元528年爆发了规模更大的葛荣起义,北魏的统治基础开始严重动摇。

星星之火就形成燎原之势,可见六镇镇民的怨气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

北方六镇作为北魏北方军事力量的核心,军民地位崇高,为什么他们要造反?

北方六镇简述

北魏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为了加强对北方柔然的防御,太武帝拓跋焘征发司、幽、定、冀四州十万人筑起防御工事,东起上谷,西至黄河,长千余里,并筑寨拱卫平城。后来又在这一带设镇防守,先后共设沃野、怀朔、抚冥、武川、柔玄、怀荒六镇。

后来,北魏陆续修筑了北方长城,配合六镇进行防守,这样,北方镇守边防的军队进可攻,退可守,柔然等游牧力量对北魏国都平城的威胁就大大减轻。北魏统一北方后,柔然便极少南下抢掠,转而向西域等地发展,说明这一防御战略是相当成功的。

如此重要的六镇,其将领和军兵当然也必须是忠臣且优秀的。六镇的镇将皆出自拓跋部贵族或内地忠诚善战的大族,军兵也大都从鲜卑拓拔氏的高门子弟中选拔出色的战士充任。六镇军人的政治地位也高过其他地方的军人许多,而当时的军将也多以能去六镇戍边为荣。

但是,军镇制度也具有其双重性。

如果朝廷能控制军镇时,军镇就是战斗力强的政府军。如果中央政权无法有效控制军镇主将,则军镇就会成为分裂割据的势力。在这种情况下,士兵成为官长的私属部曲,随意被官长奴役。这必然大大降低军人的社会地位和战斗力。

作为北魏曾经的骄傲,北方六镇军民为什么要造反?

孝文帝迁都和门第制度,让六镇军人失去了未来

在这些军镇之内,军人依然处于半游牧半农耕的生活方式。孝文帝在国内进行汉化改革的时候,虽然没有对军镇制度做大的调整,但随着迁都和门阀制度的实施,北方六镇的军民逐渐感受到了失落甚至绝望。

首先,北魏迁都洛阳,六镇拱卫旧都平城的战略重要性大幅下降,戍边将士的地位也随之一落千丈。

镇将镇军虽然还是鲜卑贵族身份,但与洛阳贵族比起来,无论是地位还是财富,都暗淡无比,他们失去了未来;六镇军民从地位高待遇好的典范,沦落为地位低待遇差、没人愿意去的地方。

其次,孝文帝主持划定了贵族门第,只有那些高门出身的人才有未来,镇军心理落差因此加大。

孝文帝曾经评定了鲜卑族穆、陆、贺、刘、嵇、于、楼、尉八姓和汉族大姓崔、卢、李、郑、王为第一等士族,还有其他次第的大族。只有这些贵族门第出身的人才能混迹官场,才能取得高官厚禄。而镇军镇民都成为令人鄙视的粗人,未来基本没有升迁的可能。

作为北魏曾经的骄傲,北方六镇军民为什么要造反?

第三,北魏的主要敌人--柔然--衰落分裂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投降北魏,另一部分向北魏纳贡。这就导致北方六镇在军事和政治上无事可做了。

军队主要职能是替国家打仗,军人的荣誉和利益也来源于战争。

当镇将无事可做、地位下降的情况下,对朝廷日益不满,于是就在代北广占良田,驱使士卒耕作,并克扣军饷;同时还剥削镇民。于是镇将与镇兵、镇民之间的矛盾激化。镇将各自为政,聚敛钱财,兵强力壮的将士到处掳掠,老弱病残的则沦落到近似奴隶。镇将与镇兵、镇兵与镇民之间的矛盾已经逐渐加深。

矛盾终于在怀荒镇将于景到任后爆发,破六韩拔陵发动起义。从此,北魏政权已经进入倒计时阶段。

作为北魏曾经的骄傲,北方六镇军民为什么要造反?

洛阳龙门石窟

结语

放在大尺度时间轴上看,孝文帝汉化迁都这件大事对中华民族绝对是有利的,它加深并加速了胡汉融合,形成了不少制度创新。但对当时六镇地区军民来说,迁都汉化带来的是灾难。孝文帝没有解决好迁洛人群和留在代北人群的利益冲突,导致北方变法重要的六镇军民利益被长期忽视。矛盾随着时间积累,终于在镇将于景危机处置不当之时爆发。

从孝文帝谋划迁都的公元493年算起,到523年爆发六镇起义,正好是三十年。孝文帝之后的宣武帝、孝明帝浪费了太多补救孝文帝漏洞的时机,终于从三十年河东变成三十年河西;再过三十年左右的时间,东魏西魏陆续灭亡,拓跋鲜卑的事业就此结束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