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明朝迁都对国家发展产生的影响

开篇思考:

明太祖时期将明朝都城定在金陵,金陵是明朝的经济重心,也是重要的财税来源地。而明成祖即位后为什么将首都定在当时发展较为落后的北京呢?此次迁都事件又对当时的国家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一、何为迁都

明成祖朱棣将明朝的首都从经济发达的南京迁往明朝北部边防的中心——北京。此次迁都时间对中国历史有重大意义,对今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持续深远。

金陵繁盛,何故迁都北京

要知道明朝时期北京并不像现在这样繁华,北方的天气也不如南方怡人,《万历野获编·两京街道》曾记载:“街道惟金陵最宽洁。其最秽者无如汴梁,雨后则中皆粪壤,泥溅腰腹。久晴则风起尘扬,觌面不识。若京师虽大不如南京,京之开封似稍胜之。除此之外,北京的天气多风沙,总会遭遇沙尘暴的侵袭,于是当时民间百姓中流传着

“天无时不风,地无处不尘”

的谚语。由上可见,相比于气候怡人、干净的南京,当时的北京并不是十分吸引人的。那么为什么明成祖朱棣却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历经几十年的建设和准备工作决心要迁都北京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明朝迁都对国家发展产生的影响

明朝北京

完成明太祖未完成的想法

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但是并没有决定将南京定为国都,而是先后考察了开封、汴梁等地。而汴梁因为战乱尚未恢复,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在汴梁建都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给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于是放弃了定都于汴梁的想法。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定“金陵为南京,大梁为北京”。

明朝迁都对国家发展产生的影响

明太祖朱元璋

天下统一后,明朝君臣认为金陵是南朝都城,而且历史上以金陵为首都的王朝大多不长久,不适宜做大明的都城,于是决定定中都于临濠府,在此修建规模宏大的皇城。在快要竣工时,参与临濠府宫殿修建的工人中发生了“厌镇”事件,“因工匠厌镇百端,于心弗宁”,于是朱元璋决定改建南京宫殿。

明朝迁都对国家发展产生的影响

中都宫殿

朱元璋晚年不喜金陵“前昂后洼”的地势,于是又有了迁都关中的想法,洪武二十四年,他派太子朱标去考察关中,太子考察回来后面陈迁都关中的事情——即代表迁都已成定局,可太子朱标在次年病逝给朱元璋沉重的打击,放弃了迁都的想法,“本欲迁都,今朕年老,精力己倦,又天下初定,不欲劳民。且兴废有数,只得听天。”最终朱元璋发布诏书以南京作为首都,凤阳作为陪都,形成二京制。

2、明成祖生活习惯北方化

明成祖朱棣虽然出生在南京,但是后期在北京生活了二十年,生活习惯已经完全北方化,根据明成祖朱棣的膳食记录,他偏好北方饮食,某附属国曾派出本国火者侍奉朱棣。虽然军事政治形势是迁都的主要原因,但是朱棣本人的特点也是不可忽视的。

3、南方仍有建文帝残余势力

明成祖朱棣打着“遵奉祖制”的旗号发动靖难之役,但朝中仍有大臣并不信服,再加上建文帝下落不明表示朝中这些势力仍然存在只是暂时隐藏。南京并不适合明成祖扶持亲信上位、巩固皇位,他的根基在北京,因此迁都北京对于明成祖而言是最好的选择。

明朝迁都对国家发展产生的影响

建文帝朱允炆

4、北方游牧民族对明王朝造成威胁

永乐元年,蒙古军队进攻辽东,而当地指挥使无力抵抗又隐瞒不报导致北方军事形势恶化,而纠其恶化的根本原因是原本负责北方防御的主要人物朱棣和朱权在靖难之后都不能镇守北方边界。明成祖朱棣是杰出的军事将领,迁都北京有利于控制北方边界,维护明王朝统治。

5、作为首都,北京的地理位置相较于南京更有优势

南京虽然经济发达,有长江作为屏障,是在南方建都的不错选择,但是相比于北方的一些城市来说,南京并不利于防守,因为它只有长江这一道防线,如果长江失守那么南京危在旦夕。北方城市可以以山川作为屏障,山川作屏障的优势远大于河流,因此迁都北京有利于防守。

三、迁都北京,影响深远

从军事角度来看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这一举动使北京及其周边地区成为明朝十分重要的军事地域,汉民族政权对华北地区达到前所未有的掌控程度。同时也更好地保护了明朝北部的安全,之后便有了

“天子守国门”

的说法。永乐八年,大将邱福战败后,朝中当下并没有合适的抗击蒙古骑兵经验丰富的将领,明成祖朱棣亲自任统帅,同年大获全胜,这次出征虽然没能完全解决北方安全问题,但是

沉重地打击了蒙古势力,为北方边界换来了和平的局面。

明朝迁都对国家发展产生的影响

明成祖朱棣

然而,并不是每一代君王都像明成祖朱棣一样是优秀的将领,到了明朝后期,国力不像永乐年间富强,此时北京已经不适合作为都城了。由于北京与蒙古相邻,在明英宗遭遇土木堡之变后,瓦剌从北方长驱直入,直逼都城。不得已,以于谦为首的将领开始了北京保卫战——这是一场决定大明王朝命运的战役。

北京保卫战中,明朝士兵面对瓦剌入侵者的精锐骑兵展现出惊人的力量,明明实力相差悬殊,但是瓦剌兵却迟迟不能攻破,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

天子戍边和皇室陵寝俱在前线的事实,使朝廷上下在面对瓦剌入侵者时更加有顽强抵抗的决心,

这些守卫城池的士兵他们有着这些瓦剌入侵者没有的信念,一种守卫家园的信念。在北京保卫战打响时,于谦在大军面前斩钉截铁地用一句话表明他的心意:“报国杀敌,死而不弃”。

明末思想家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指出明成祖迁都北京是错误的,国门应该是大将来守的,而不是天子。“

今夫千金之子,其仓库匮箧必身亲守之,而门庭则以委之仆妾。舍金陵而勿都,是委仆妾以仓库匮箧。

明朝迁都对国家发展产生的影响

明朝思想家黄宗羲

从经济角度来看

明成祖朱棣决定迁都北京其中一大难题就是粮食问题,迁都北京主要原因是为了保护北方边界就需要屯大量兵力,也就需要大量的粮食。当时北京风沙大,并不是明朝主要的产粮区,而江南始终是明朝的经济中心,其为朝廷贡献的税粮约七百四十万石,接近全国税收的四分之一,可见江南财粮之丰富。当时最好的运输粮食的方法就是漕运,但是南北漕运路线并不相通,为了能够让南方的米粮运输到北京,

永乐九年,明成祖朱棣命令当时的工部尚书宋礼治理运河。

宋礼是明代著名的水利官员,多次治理运河有功。据《明史·运漕证序》载:“元开会通河,其功未竣,宋康惠踵而行之,开河建闸,南北以通,厥功茂哉。运河开通后不仅解决了粮食北上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商船从全国各地通过运河流入北京,各地的商品出现在北京的市场上,“万国梯航,鳞次毕集,然市肆贸迁,皆四远之货,奔走射利,皆五方之民”。

明朝时期北京成为全国商品的集散地,带动了北方的经济发展。

明朝迁都对国家发展产生的影响

明朝元宵节

除了大量的商品流入北京,越来越多的人口也开始聚集在北京,“都城之中,京兆之民十得一二,营卫之兵十得四五,四方之民十得六七”。这些外来人口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北京社会经济的发展。据《大明会典》记载,正统十三年,顺天府管辖内的各辖县人口超过200万。

尽管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但是明朝的经济中心仍然在江南地区,江南地区的军事防备削弱,明朝后期江南的富裕吸引了南方沿海小国的侵犯,在朱棣正式迁都之前也发生过小规模的南方沿海小国的侵犯打家劫舍的事件,但是当时的军事中心还没有北移,

明成祖朱棣很快就平息了这场风波

。然而嘉靖年间,没有之前的军事防备,南方沿海小国的侵犯形势日益严峻,曾有两万多人盘踞在浙江沿海,南方沿海小国的贼人曾经一度导致江南地区形势动荡不安、民不聊生。后来陆续出现以戚继光为代表的优秀将领,

历经十余年才彻底平息动荡。

明朝迁都对国家发展产生的影响

明朝戚家军

结语

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从军事、经济角度来看是对明朝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的

,虽然迁都会带来一些问题,但是确实带动了明朝北方经济的发展,缓解了南北方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局面。而且有利于抵御北方蒙古骑兵的入侵,更好地保护了明朝北边界。

参考内容来源:

《明史》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