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朝遷都對國家發展産生的影響

開篇思考:

明太祖時期将明朝都城定在金陵,金陵是明朝的經濟重心,也是重要的财稅來源地。而明成祖即位後為什麼将首都定在當時發展較為落後的北京呢?此次遷都事件又對當時的國家發展産生了怎樣的影響呢?

一、何為遷都

明成祖朱棣将明朝的首都從經濟發達的南京遷往明朝北部邊防的中心——北京。此次遷都時間對中國曆史有重大意義,對今後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影響持續深遠。

金陵繁盛,何故遷都北京

要知道明朝時期北京并不像現在這樣繁華,北方的天氣也不如南方怡人,《萬曆野獲編·兩京街道》曾記載:“街道惟金陵最寬潔。其最穢者無如汴梁,雨後則中皆糞壤,泥濺腰腹。久晴則風起塵揚,觌面不識。若京師雖大不如南京,京之開封似稍勝之。除此之外,北京的天氣多風沙,總會遭遇沙塵暴的侵襲,于是當時民間百姓中流傳着

“天無時不風,地無處不塵”

的諺語。由上可見,相比于氣候怡人、幹淨的南京,當時的北京并不是十分吸引人的。那麼為什麼明成祖朱棣卻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曆經幾十年的建設和準備工作決心要遷都北京呢?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明朝遷都對國家發展産生的影響

明朝北京

完成明太祖未完成的想法

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稱帝,但是并沒有決定将南京定為國都,而是先後考察了開封、汴梁等地。而汴梁因為戰亂尚未恢複,建國初期百廢待興,在汴梁建都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給人民帶來沉重的負擔,于是放棄了定都于汴梁的想法。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定“金陵為南京,大梁為北京”。

明朝遷都對國家發展産生的影響

明太祖朱元璋

天下統一後,明朝君臣認為金陵是南朝都城,而且曆史上以金陵為首都的王朝大多不長久,不适宜做大明的都城,于是決定定中都于臨濠府,在此修建規模宏大的皇城。在快要竣工時,參與臨濠府宮殿修建的勞工中發生了“厭鎮”事件,“因工匠厭鎮百端,于心弗甯”,于是朱元璋決定改建南京宮殿。

明朝遷都對國家發展産生的影響

中都宮殿

朱元璋晚年不喜金陵“前昂後窪”的地勢,于是又有了遷都關中的想法,洪武二十四年,他派太子朱标去考察關中,太子考察回來後面陳遷都關中的事情——即代表遷都已成定局,可太子朱标在次年病逝給朱元璋沉重的打擊,放棄了遷都的想法,“本欲遷都,今朕年老,精力己倦,又天下初定,不欲勞民。且興廢有數,隻得聽天。”最終朱元璋釋出诏書以南京作為首都,鳳陽作為陪都,形成二京制。

2、明成祖生活習慣北方化

明成祖朱棣雖然出生在南京,但是後期在北京生活了二十年,生活習慣已經完全北方化,根據明成祖朱棣的膳食記錄,他偏好北方飲食,某附屬國曾派出本國火者侍奉朱棣。雖然軍事政治形勢是遷都的主要原因,但是朱棣本人的特點也是不可忽視的。

3、南方仍有建文帝殘餘勢力

明成祖朱棣打着“遵奉祖制”的旗号發動靖難之役,但朝中仍有大臣并不信服,再加上建文帝下落不明表示朝中這些勢力仍然存在隻是暫時隐藏。南京并不适合明成祖扶持親信上位、鞏固皇位,他的根基在北京,是以遷都北京對于明成祖而言是最好的選擇。

明朝遷都對國家發展産生的影響

建文帝朱允炆

4、北方遊牧民族對明王朝造成威脅

永樂元年,蒙古軍隊進攻遼東,而當地指揮使無力抵抗又隐瞞不報導緻北方軍事形勢惡化,而糾其惡化的根本原因是原本負責北方防禦的主要人物朱棣和朱權在靖難之後都不能鎮守北方邊界。明成祖朱棣是傑出的軍事将領,遷都北京有利于控制北方邊界,維護明王朝統治。

5、作為首都,北京的地理位置相較于南京更有優勢

南京雖然經濟發達,有長江作為屏障,是在南方建都的不錯選擇,但是相比于北方的一些城市來說,南京并不利于防守,因為它隻有長江這一道防線,如果長江失守那麼南京危在旦夕。北方城市可以以山川作為屏障,山川作屏障的優勢遠大于河流,是以遷都北京有利于防守。

三、遷都北京,影響深遠

從軍事角度來看

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這一舉動使北京及其周邊地區成為明朝十分重要的軍事地域,漢民族政權對華北地區達到前所未有的掌控程度。同時也更好地保護了明朝北部的安全,之後便有了

“天子守國門”

的說法。永樂八年,大将邱福戰敗後,朝中當下并沒有合适的抗擊蒙古騎兵經驗豐富的将領,明成祖朱棣親自任統帥,同年大獲全勝,這次出征雖然沒能完全解決北方安全問題,但是

沉重地打擊了蒙古勢力,為北方邊界換來了和平的局面。

明朝遷都對國家發展産生的影響

明成祖朱棣

然而,并不是每一代君王都像明成祖朱棣一樣是優秀的将領,到了明朝後期,國力不像永樂年間富強,此時北京已經不适合作為都城了。由于北京與蒙古相鄰,在明英宗遭遇土木堡之變後,瓦剌從北方長驅直入,直逼都城。不得已,以于謙為首的将領開始了北京保衛戰——這是一場決定大明王朝命運的戰役。

北京保衛戰中,明朝士兵面對瓦剌入侵者的精銳騎兵展現出驚人的力量,明明實力相差懸殊,但是瓦剌兵卻遲遲不能攻破,其中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

天子戍邊和皇室陵寝俱在前線的事實,使朝廷上下在面對瓦剌入侵者時更加有頑強抵抗的決心,

這些守衛城池的士兵他們有着這些瓦剌入侵者沒有的信念,一種守衛家園的信念。在北京保衛戰打響時,于謙在大軍面前斬釘截鐵地用一句話表明他的心意:“報國殺敵,死而不棄”。

明末思想家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中指出明成祖遷都北京是錯誤的,國門應該是大将來守的,而不是天子。“

今夫千金之子,其倉庫匮箧必身親守之,而門庭則以委之仆妾。舍金陵而勿都,是委仆妾以倉庫匮箧。

明朝遷都對國家發展産生的影響

明朝思想家黃宗羲

從經濟角度來看

明成祖朱棣決定遷都北京其中一大難題就是糧食問題,遷都北京主要原因是為了保護北方邊界就需要屯大量兵力,也就需要大量的糧食。當時北京風沙大,并不是明朝主要的産糧區,而江南始終是明朝的經濟中心,其為朝廷貢獻的稅糧約七百四十萬石,接近全國稅收的四分之一,可見江南财糧之豐富。當時最好的運輸糧食的方法就是漕運,但是南北漕運路線并不相通,為了能夠讓南方的米糧運輸到北京,

永樂九年,明成祖朱棣指令當時的工部尚書宋禮治理運河。

宋禮是明代著名的水利官員,多次治理運河有功。據《明史·運漕證序》載:“元開會通河,其功未竣,宋康惠踵而行之,開河建閘,南北以通,厥功茂哉。運河開通後不僅解決了糧食北上的問題,越來越多的商船從全國各地通過運河流入北京,各地的商品出現在北京的市場上,“萬國梯航,鱗次畢集,然市肆貿遷,皆四遠之貨,奔走射利,皆五方之民”。

明朝時期北京成為全國商品的集散地,帶動了北方的經濟發展。

明朝遷都對國家發展産生的影響

明朝元宵節

除了大量的商品流入北京,越來越多的人口也開始聚集在北京,“都城之中,京兆之民十得一二,營衛之兵十得四五,四方之民十得六七”。這些外來人口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北京社會經濟的發展。據《大明會典》記載,正統十三年,順天府管轄内的各轄縣人口超過200萬。

盡管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但是明朝的經濟中心仍然在江南地區,江南地區的軍事防備削弱,明朝後期江南的富裕吸引了南方沿海小國的侵犯,在朱棣正式遷都之前也發生過小規模的南方沿海小國的侵犯打家劫舍的事件,但是當時的軍事中心還沒有北移,

明成祖朱棣很快就平息了這場風波

。然而嘉靖年間,沒有之前的軍事防備,南方沿海小國的侵犯形勢日益嚴峻,曾有兩萬多人盤踞在浙江沿海,南方沿海小國的賊人曾經一度導緻江南地區形勢動蕩不安、民不聊生。後來陸續出現以戚繼光為代表的優秀将領,

曆經十餘年才徹底平息動蕩。

明朝遷都對國家發展産生的影響

明朝戚家軍

結語

明成祖時期遷都北京從軍事、經濟角度來看是對明朝的發展有着積極的作用的

,雖然遷都會帶來一些問題,但是确實帶動了明朝北方經濟的發展,緩解了南北方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局面。而且有利于抵禦北方蒙古騎兵的入侵,更好地保護了明朝北邊界。

參考内容來源:

《明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