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作為北魏曾經的驕傲,北方六鎮軍民為什麼要造反?

公元523年(北魏正光四年),北魏軍鎮沃野鎮的平民破六韓拔陵聚衆造反,各鎮的漢族和胡族百姓紛紛響應。

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柔然可汗趁六鎮邊防空虛的時機舉兵南侵擄掠,六鎮地區損失慘重,遍地饑民。被朝廷罷黜到懷荒鎮的鎮将于景組織軍民抵抗,但是老百姓要求先開放糧倉解決饑飽問題,被于景拒絕。憤怒的饑民忍無可忍,殺掉了于景,打開糧倉,起兵反抗北魏政權。

懷荒鎮軍民的反抗引發了其他軍鎮的呼應,沃野鎮的邊民在匈奴人破六韓拔陵的帶領下,殺掉沃野鎮将,起兵反抗,叛亂活動四處蔓延,六鎮地區完全失去了控制。

作為北魏曾經的驕傲,北方六鎮軍民為什麼要造反?

破六韓拔陵帶頭起義的消息傳開之後,赫連恩、胡琛起兵于高平鎮;莫折大提起兵于秦州,于著提、呼延雄起兵于涼州;直到公元528年爆發了規模更大的葛榮起義,北魏的統治基礎開始嚴重動搖。

星星之火就形成燎原之勢,可見六鎮鎮民的怨氣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

北方六鎮作為北魏北方軍事力量的核心,軍民地位崇高,為什麼他們要造反?

北方六鎮簡述

北魏在統一北方的過程中,為了加強對北方柔然的防禦,太武帝拓跋焘征發司、幽、定、冀四州十萬人築起防禦工事,東起上谷,西至黃河,長千餘裡,并築寨拱衛平城。後來又在這一帶設鎮防守,先後共設沃野、懷朔、撫冥、武川、柔玄、懷荒六鎮。

後來,北魏陸續修築了北方長城,配合六鎮進行防守,這樣,北方鎮守邊防的軍隊進可攻,退可守,柔然等遊牧力量對北魏國都平城的威脅就大大減輕。北魏統一北方後,柔然便極少南下搶掠,轉而向西域等地發展,說明這一防禦戰略是相當成功的。

如此重要的六鎮,其将領和軍兵當然也必須是忠臣且優秀的。六鎮的鎮将皆出自拓跋部貴族或内地忠誠善戰的大族,軍兵也大都從鮮卑拓拔氏的高門子弟中選拔出色的戰士充任。六鎮軍人的政治地位也高過其他地方的軍人許多,而當時的軍将也多以能去六鎮戍邊為榮。

但是,軍鎮制度也具有其雙重性。

如果朝廷能控制軍鎮時,軍鎮就是戰鬥力強的政府軍。如果中央政權無法有效控制軍鎮主将,則軍鎮就會成為分裂割據的勢力。在這種情況下,士兵成為官長的私屬部曲,随意被官長奴役。這必然大大降低軍人的社會地位和戰鬥力。

作為北魏曾經的驕傲,北方六鎮軍民為什麼要造反?

孝文帝遷都和門第制度,讓六鎮軍人失去了未來

在這些軍鎮之内,軍人依然處于半遊牧半農耕的生活方式。孝文帝在國内進行漢化改革的時候,雖然沒有對軍鎮制度做大的調整,但随着遷都和門閥制度的實施,北方六鎮的軍民逐漸感受到了失落甚至絕望。

首先,北魏遷都洛陽,六鎮拱衛舊都平城的戰略重要性大幅下降,戍邊将士的地位也随之一落千丈。

鎮将鎮軍雖然還是鮮卑貴族身份,但與洛陽貴族比起來,無論是地位還是财富,都暗淡無比,他們失去了未來;六鎮軍民從地位高待遇好的典範,淪落為地位低待遇差、沒人願意去的地方。

其次,孝文帝主持劃定了貴族門第,隻有那些高門出身的人才有未來,鎮軍心理落差是以加大。

孝文帝曾經評定了鮮卑族穆、陸、賀、劉、嵇、于、樓、尉八姓和漢族大姓崔、盧、李、鄭、王為第一等士族,還有其他次第的大族。隻有這些貴族門第出身的人才能混迹官場,才能取得高官厚祿。而鎮軍鎮民都成為令人鄙視的粗人,未來基本沒有升遷的可能。

作為北魏曾經的驕傲,北方六鎮軍民為什麼要造反?

第三,北魏的主要敵人--柔然--衰落分裂成了兩部分,一部分投降北魏,另一部分向北魏納貢。這就導緻北方六鎮在軍事和政治上無事可做了。

軍隊主要職能是替國家打仗,軍人的榮譽和利益也來源于戰争。

當鎮将無事可做、地位下降的情況下,對朝廷日益不滿,于是就在代北廣占良田,驅使士卒耕作,并克扣軍饷;同時還剝削鎮民。于是鎮将與鎮兵、鎮民之間的沖突激化。鎮将各自為政,聚斂錢财,兵強力壯的将士到處擄掠,老弱病殘的則淪落到近似奴隸。鎮将與鎮兵、鎮兵與鎮民之間的沖突已經逐漸加深。

沖突終于在懷荒鎮将于景到任後爆發,破六韓拔陵發動起義。從此,北魏政權已經進入倒計時階段。

作為北魏曾經的驕傲,北方六鎮軍民為什麼要造反?

洛陽龍門石窟

結語

放在大尺度時間軸上看,孝文帝漢化遷都這件大事對中華民族絕對是有利的,它加深并加速了胡漢融合,形成了不少制度創新。但對當時六鎮地區軍民來說,遷都漢化帶來的是災難。孝文帝沒有解決好遷洛人群和留在代北人群的利益沖突,導緻北方變法重要的六鎮軍民利益被長期忽視。沖突随着時間積累,終于在鎮将于景危機處置不當之時爆發。

從孝文帝謀劃遷都的公元493年算起,到523年爆發六鎮起義,正好是三十年。孝文帝之後的宣武帝、孝明帝浪費了太多補救孝文帝漏洞的時機,終于從三十年河東變成三十年河西;再過三十年左右的時間,東魏西魏陸續滅亡,拓跋鮮卑的事業就此結束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