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药加糖会改变药性 什么时候不能喝热的?中医专家讲解三大误区

中药加糖会改变药性 什么时候不能喝热的?中医专家讲解三大误区

中医是用来治病的,兵法是用于打仗的,这两者之间又有什么样的联系呢?北京中医药大学翟双庆教授表示,兵法和中医关系很大。兵法打的是敌人,中医是在治病,实际上它把病当作敌人,所以二者有很多相通之处。中医的诊断,一大堆症状当中,主症是最主要的问题,把它解决了可能一堆症状就迎刃而解了。就如同下象棋,把“老将”抓住这盘棋就结束了。而治病时采取的方法、所用药物形成的方子,方子里边药物的配伍都有“兵法”的运用。

有智慧的中医如同元帅 排兵布阵有讲究

中药加糖会改变药性 什么时候不能喝热的?中医专家讲解三大误区

唐初年,太宗李世民率领大军准备渡海进攻敌国,面对无边无际的大海太宗不由头晕目眩,不肯上船。副将薛仁贵心生一计,将太宗引入一所豪华的大厅,太宗与众将尽情畅饮,直到醉卧席前。当太宗醒来走出屋子才发现自己已经站在船上,不肯登船的唐太宗被巧妙地引上船渡过了大海。因为李世民贵为天子,所以此计为三十六计之瞒天过海。

北京中医药大学 翟双庆教授:这个计的核心实际上不在于欺骗,而在于制造一些假象。让你失去注意力、失去警戒力,在你背后用一套方法来达到目的。比如有小孩儿不太爱喝中药,中药有苦涩的味道,所以临床上用药常添加甜叶菊,它味道比较甜,而且生津止渴,药味和药性都偏平。药方子加上这个药,对药方子影响不是很大,给小孩儿开药时搁2到3克药就没有那么苦,让孩子把药喝下去,达到“瞒天过海”。

吃中药的误区

中药加糖会改变药性 什么时候不能喝热的?中医专家讲解三大误区

北京中医药大学翟双庆教授:把药装入胶囊或者用蜂蜜把药给糅合在一起,减少药本身的苦涩之味也算是一种“瞒天过海”。小孩儿在吃苦涩药时加点甜叶菊,大人吃苦味药时建议加少许蜂蜜。一般来讲白糖、红糖、饴糖不建议添加。因为白糖性偏凉、偏寒,红糖偏温,饴糖也偏温,它们各自的偏性比较强。甜叶菊偏性不太强,不会改变方子的功用,而加入白糖和红糖后有时就把方子给改变了,因为这种情况,中医有的时候专门以糖作为主药。

“暗度陈仓”在中医药中的运用

中药加糖会改变药性 什么时候不能喝热的?中医专家讲解三大误区

秦末年,项羽与刘邦为争夺天下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势力弱,为了迷惑项羽便示意自己不再回关中,把出入汉中通往关中的栈道烧毁。其实刘邦一天也没有忘记要击败项羽,待其强大起来便出兵与项羽一决雌雄,先命韩信带兵修复烧毁的栈道摆出要从原路杀回的架势,却暗中率主力向陈仓进军,攻下咸阳,占领关中。韩信采用一明一暗,以明掩暗的计谋取得夺取关中的重大胜利,此计为三十六计之暗度陈仓。

北京中医药大学 翟双庆教授:“暗度陈仓”是表面上一套,背地里又一套,背地里的是真实的,是有打击力的。我们在生活中吃海鲜类食物时,经常加芥末、姜丝、葱、蒜,因为它们都是偏于辛味的,具有一种芳香走窜的作用。有人吃完海鲜会过敏,会腹泻拉肚子,为防止这些副作用的发生,表象上吃葱姜蒜是作为调味,实际上是在发挥中药药性。吃中药的时候,有时大夫会说某些东西是药引子,药引子在中医中被称为一种佐药,中医当中又特别讲究佐药,有一种叫反佐,就是反着来,药引子起到迷惑身体的作用。

中药并非都需要热服

在服用中药的时候,喝热的还是喝凉的?古代医家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个人得病了,胃脘冷痛、又拉又吐。中医认为是阴寒到了极点,应该用点热药来治疗,有的大夫就用热药,结果病人吃了药就吐。后来又找了一个大夫,开了同样的药,告诉病人熬好药用井水把它冰镇,变成凉的再服用,结果病人服了药就好了。这药凉着喝,反而把寒凉的病给治好了。治热以寒,治疗热证用寒药,温以行之;用热药治疗寒症,凉以行之。

中医治病分正治法和反治法

北京中医药大学 翟双庆教授:正治法是热证用寒药,寒证用热药。反治法是热证用热药,寒证用寒药。

中医提到“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禁是牙关紧闭或者是牙齿打颤,鼓是鼓的下颌,腮帮子,栗是颤栗;有人冷得一塌糊涂,控制不住打哆嗦,所以叫如丧神守;病机是皆属于火,不是属于寒。有人手脚冰凉是由于火在里边不能发跃,不能到达身体表面,不能到达四肢,结果导致四肢不温,表现出寒象,要用寒凉药,叫寒因寒用。

腹胀怎么治?如果是食积造成的腹胀,用消食的药物。如果不是食积,是体虚造成的,就需要补脾胃,腹胀问题就解决了。明着是补,暗着是攻,这就是所谓的“暗度陈仓”。(来源《健康之路》)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