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藥加糖會改變藥性 什麼時候不能喝熱的?中醫專家講解三大誤區

中藥加糖會改變藥性 什麼時候不能喝熱的?中醫專家講解三大誤區

中醫是用來治病的,兵法是用于打仗的,這兩者之間又有什麼樣的聯系呢?北京中醫藥大學翟雙慶教授表示,兵法和中醫關系很大。兵法打的是敵人,中醫是在治病,實際上它把病當作敵人,是以二者有很多相通之處。中醫的診斷,一大堆症狀當中,主症是最主要的問題,把它解決了可能一堆症狀就迎刃而解了。就如同下象棋,把“老将”抓住這盤棋就結束了。而治病時采取的方法、所用藥物形成的方子,方子裡邊藥物的配伍都有“兵法”的運用。

有智慧的中醫如同元帥 排兵布陣有講究

中藥加糖會改變藥性 什麼時候不能喝熱的?中醫專家講解三大誤區

唐初年,太宗李世民率領大軍準備渡海進攻敵國,面對無邊無際的大海太宗不由頭暈目眩,不肯上船。副将薛仁貴心生一計,将太宗引入一所豪華的大廳,太宗與衆将盡情暢飲,直到醉卧席前。當太宗醒來走出屋子才發現自己已經站在船上,不肯登船的唐太宗被巧妙地引上船渡過了大海。因為李世民貴為天子,是以此計為三十六計之瞞天過海。

北京中醫藥大學 翟雙慶教授:這個計的核心實際上不在于欺騙,而在于制造一些假象。讓你失去注意力、失去警戒力,在你背後用一套方法來達到目的。比如有小孩兒不太愛喝中藥,中藥有苦澀的味道,是以臨床上用藥常添加甜葉菊,它味道比較甜,而且生津止渴,藥味和藥性都偏平。藥方子加上這個藥,對藥方子影響不是很大,給小孩兒開藥時擱2到3克藥就沒有那麼苦,讓孩子把藥喝下去,達到“瞞天過海”。

吃中藥的誤區

中藥加糖會改變藥性 什麼時候不能喝熱的?中醫專家講解三大誤區

北京中醫藥大學翟雙慶教授:把藥裝入膠囊或者用蜂蜜把藥給糅合在一起,減少藥本身的苦澀之味也算是一種“瞞天過海”。小孩兒在吃苦澀藥時加點甜葉菊,大人吃苦味藥時建議加少許蜂蜜。一般來講白糖、紅糖、饴糖不建議添加。因為白糖性偏涼、偏寒,紅糖偏溫,饴糖也偏溫,它們各自的偏性比較強。甜葉菊偏性不太強,不會改變方子的功用,而加入白糖和紅糖後有時就把方子給改變了,因為這種情況,中醫有的時候專門以糖作為主藥。

“暗度陳倉”在中醫藥中的運用

中藥加糖會改變藥性 什麼時候不能喝熱的?中醫專家講解三大誤區

秦末年,項羽與劉邦為争奪天下進行了長達四年的楚漢戰争。劉邦勢力弱,為了迷惑項羽便示意自己不再回關中,把出入漢中通往關中的棧道燒毀。其實劉邦一天也沒有忘記要擊敗項羽,待其強大起來便出兵與項羽一決雌雄,先命韓信帶兵修複燒毀的棧道擺出要從原路殺回的架勢,卻暗中率主力向陳倉進軍,攻下鹹陽,占領關中。韓信采用一明一暗,以明掩暗的計謀取得奪取關中的重大勝利,此計為三十六計之暗度陳倉。

北京中醫藥大學 翟雙慶教授:“暗度陳倉”是表面上一套,背地裡又一套,背地裡的是真實的,是有打擊力的。我們在生活中吃海鮮類食物時,經常加芥末、姜絲、蔥、蒜,因為它們都是偏于辛味的,具有一種芳香走竄的作用。有人吃完海鮮會過敏,會腹瀉拉肚子,為防止這些副作用的發生,表象上吃蔥姜蒜是作為調味,實際上是在發揮中藥藥性。吃中藥的時候,有時大夫會說某些東西是藥引子,藥引子在中醫中被稱為一種佐藥,中醫當中又特别講究佐藥,有一種叫反佐,就是反着來,藥引子起到迷惑身體的作用。

中藥并非都需要熱服

在服用中藥的時候,喝熱的還是喝涼的?古代醫家有這樣一個例子,有個人得病了,胃脘冷痛、又拉又吐。中醫認為是陰寒到了極點,應該用點熱藥來治療,有的大夫就用熱藥,結果病人吃了藥就吐。後來又找了一個大夫,開了同樣的藥,告訴病人熬好藥用井水把它冰鎮,變成涼的再服用,結果病人服了藥就好了。這藥涼着喝,反而把寒涼的病給治好了。治熱以寒,治療熱證用寒藥,溫以行之;用熱藥治療寒症,涼以行之。

中醫治病分正治法和反治法

北京中醫藥大學 翟雙慶教授:正治法是熱證用寒藥,寒證用熱藥。反治法是熱證用熱藥,寒證用寒藥。

中醫提到“諸禁鼓栗,如喪神守,皆屬于火”。諸禁是牙關緊閉或者是牙齒打顫,鼓是鼓的下颌,腮幫子,栗是顫栗;有人冷得一塌糊塗,控制不住打哆嗦,是以叫如喪神守;病機是皆屬于火,不是屬于寒。有人手腳冰涼是由于火在裡邊不能發躍,不能到達身體表面,不能到達四肢,結果導緻四肢不溫,表現出寒象,要用寒涼藥,叫寒因寒用。

腹脹怎麼治?如果是食積造成的腹脹,用消食的藥物。如果不是食積,是體虛造成的,就需要補脾胃,腹脹問題就解決了。明着是補,暗着是攻,這就是所謂的“暗度陳倉”。(來源《健康之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