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清朝第一位因科举舞弊被斩首的正一品官员,慈禧拒绝为他翻案

文/王国栋

从今天的法治角度来看,如果有人在考公务员时作弊,一般只会处于取消考试成绩或取消录用资格的处罚,最严重的司法考试作弊,顶格处理也就判处3年以下的有期徒刑。然而在1859年的晚清时期,一名正一品大学士却因为在主考乡试时收受考生贿赂,违规录取举人而被斩首示众,成为满清王朝入关后因为科举舞弊而被杀的第一人。这个中了头彩的一品大学士就是柏葰。

柏葰这个人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出名,如果不是因为科举舞弊被咸丰皇帝砍了脑袋,估计知道他的人只能在历史学家里面找。小编也是在查找曾国藩当年作弊的资料时,才无意中发现这号人物。

清朝第一位因科举舞弊被斩首的正一品官员,慈禧拒绝为他翻案

柏俊,出生年月失考。巴鲁特氏,原名松俊,字静涛,蒙古正蓝旗人,清朝大臣。道光六年进士(1827年),选庶吉士,授编修。累迁内阁学士,兼正红旗汉军副都统。十八年,出为盛京工部侍郎,调刑部,兼管奉天府尹。二十年,召授刑部侍郎,调吏部,又调户部。二十三年,充谕祭朝鲜正使,例有餽赆,奏却之。二十五年,充总管内务府大臣。二十六年,典江南乡试。1850年咸丰皇帝即位后,受到重用,升兵部、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可以这么说,柏俊的仕途在道光、咸丰两朝都算是比较通畅的。

1858年,已经升任文渊阁大学士(正一品衔,位同宰相)的柏俊受命主持顺天府(今北京地区)的乡试,两位副主考官是和御史程庭桂。在这次科举考试中,考生罗鸿祀家境富裕,自恃没有能力考上举人,通过柏俊家人向柏俊及监考官浦安行贿,将其他考官已经列入"副榜"(落选榜)的罗鸿祀的试卷偷偷调入"正榜"(拟定录用的举人)。结果在""(相当于现在的复审)时,通篇错别字的罗卷引起磨勘官的怀疑,并将此事上报给了监察御史孟传金,孟传金亲自查看了罗鸿祀的试卷,确定有舞弊之举,向咸丰皇帝上奏,此案爆发。据说咸丰皇帝亲自让宦官将罗鸿祀的卷子取来查看,发现总字数700余字的文章,语句不通顺就不说了,错别字都超过了300个,连生员的水平都没有。咸丰皇帝有些不敢相信,命罗鸿祀在南书房重考,令大学士肃顺监考。罗鸿祀不学无术,自然考得一塌糊涂。咸丰皇帝大怒,下旨严查此案。

清朝第一位因科举舞弊被斩首的正一品官员,慈禧拒绝为他翻案

1859年,经过半年多的调查取证,负责审理此案的肃顺终于向咸丰皇帝提交了一份详尽的调查报告。考生罗鸿祀向主考官柏俊、监考官浦安等人及其家人行贿,以调换考卷的方式,使已经落榜的罗鸿祀中举;满族考生平龄是伶人(京剧演员)出身,按大清法律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但副主考官程庭桂及其儿子收受了贿赂,以涂改试卷和姓名的方式帮助其取得举人功名。案件真相大白,剩余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这些涉嫌科举舞弊的犯罪分子。

考生罗鸿祀因为贿赂主考官窃取功名,按律判处死刑;考生平龄贿赂考官违规获取功名,案发后又拒绝交代实情,遭受酷刑后死于监狱;柏俊的家人案发后畏罪自杀;监考官浦安收受贿赂帮助考生罗鸿祀作弊,按律处死;副主考程庭桂收受考生平龄贿赂,让其违规中举,被革职充军,其子程炳采被处斩;副主考官监考不严,知情不报,革职还乡。

清朝第一位因科举舞弊被斩首的正一品官员,慈禧拒绝为他翻案

这些人都比较容易处理,毕竟法律摆在面前。然而如何处理主犯柏俊,咸丰皇帝和大学士肃顺等人却发生了争执。柏俊身为文渊阁大学士,官居一品,如果按律将其处斩,将开创大清朝入关以来的先河。咸丰皇帝有意饶其一命,革职罢官了事。但是肃顺却按律力争,说科举是国家选拔人才的制度,应该严格执法、明正典刑,非要判处柏俊死刑不可。最后在朝廷大臣们的公议下,咸丰皇帝只得判处柏俊死刑,并让肃顺监斩。

行刑那天,肃顺以私人的名义,和柏俊聊了一回家常。柏俊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只得引颈受刑。成为清朝第一位因为科举舞弊而被斩首的正一品官员。

1861年,咸丰皇帝病逝,两宫太后联合恭亲王发动政变,将肃顺等顾命八大臣一网打尽,通通处死。有大臣将当年的柏俊科举舞弊案翻出来说事,慈禧太后批示:柏俊罪有应得,拒绝为其翻案!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