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鲁迅的三弟”周建人96岁去世,留下7个子女,如今现状如何?

1984年7月29日,周家三兄弟中最小的周建人逝世于北京,享年96岁。

有人戏称:周家三兄弟,一个是大作家,一个是大汉奸,一个是大干部——这句话虽然过于片面,但从中不难看出周家三子虽然血脉相近,但各自的际遇和思想观念却大相径庭,因此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三条道路。

周家三兄弟对二十世纪的中国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常人看来,三弟周建人不如大哥鲁迅弃医从文那般受人景仰,也不比毁誉参半的二哥周作人来得有名气,应当是最低调的一位了。

“鲁迅的三弟”周建人96岁去世,留下7个子女,如今现状如何?

实际上,周建人的一生更加深沉内敛,如涓涓细流。他在文学上的造诣并不低于大哥二哥,除了译著作文之外,早期致力于组织活动、宣传教育、倡导妇女解放和呼吁民众抗战等社会活动,晚期主要活跃于政坛,官至副国级,政治贡献卓越。

周建人一生有过两位妻子,共育有七个子女,这七个子女现状如何呢?

低调内敛的一生

1888年1月12日,周建人生于浙江绍兴都昌坊口,此前的周家称得上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但在他出生不久后因故中落了。

两位哥哥因成绩优异先后前往日本留学,周建人虽也有同往之心,但考虑到母亲在家孤苦伶仃,最终选择边居家自学边侍奉母亲。

“鲁迅的三弟”周建人96岁去世,留下7个子女,如今现状如何?

自己研习功课期间,周建人还在绍兴僧立小学教书,同时利用空闲时间采集研究生物,储备了丰富的生物学知识

与同时代的贾祖璋类似,周建人是我国早期自学成才的科普作家。这一方面得益于他对科学普及的浓厚兴趣,另一方面也离不开鲁迅的热情支持与指导。

在《回忆鲁迅》里,周建人提到在国外的大哥送给自己解剖显微镜、解剖刀等工具以及一些国内没有的生物教科书。此后,周建人创作出了《会稽山采植物记》、《钱塘前观潮记》等科普作品。

21岁时周建人开始参加鲁迅在国内创办的社团,并到当地的小学和女校任教。在妇女地位低下的旧社会,周建人早早完成了男女平等的思想觉醒,为争取妇女权利展开一系列斗争。

“鲁迅的三弟”周建人96岁去世,留下7个子女,如今现状如何?

1919年,随兄长一同迁往北京的周建人尝试推行妇女解放思想、传播科学知识。

尤其在五四后期,周建人对恋爱、婚姻和离婚的思考愈发深入透彻,注重个体的自由与价值,提出“真诚的恋爱本是人生的花,是高尚的精神产品”。

他强烈批评封建道德下的媒约婚姻制度和娼妓制度,反对物化女性,鼓励受到压迫的妇女勇敢追求自我。

抗日战争爆发后,周建人虽遭受失业和肺病的双重困扰,但仍然心系国家的革命事业。他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反对国民政府的消极不作为,号召人民群众加入救亡图存的行列。

“鲁迅的三弟”周建人96岁去世,留下7个子女,如今现状如何?

日本投降后,周建人本以为中国可以从此走向安宁繁荣,但蒋介石又挑起了内战。

他积极投入到民主运动中,带领文学团体呼吁和平、要求停止内战,由他组织的游行活动声势浩大,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国民政府重大压力。

据女儿周蕖回忆,父亲的行为引起了国民党的强烈不满,为了躲避迫害,他们只好辗转搬家。

建国后,周建人参加了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未来发展出谋划策。

此后的政治生涯里,他相继出任过浙江省省长人大常务委员、中央出版总署副署长、人大常务副委员长、教育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常委和副主席、民进中央主席等重要职位,清廉公正,成就斐然。

“鲁迅的三弟”周建人96岁去世,留下7个子女,如今现状如何?

虽然身居高位,周建人始终以一个普通老百姓的身份要求自己。政府为官员安排的公务车,他只在90高龄时视察地形崎岖的川桂一带乘坐过两次。

北京夏日炎热,领导劝他去疗养胜地休养,他不愿去,给他卧室装了空调,开了几次后他嫌费电,再也没开过。

在绍兴档案馆里留存着周建人的一些手写信函,其中有将报纸白边撕下来充作信纸的,他清廉质朴的作风至今仍值得效仿。

临终前,周建人特意嘱托家属:“我身后的丧事要从简,要改变繁文俗礼的旧习惯。现在大家都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资金很宝贵,时间也很宝贵,不能因为办丧事花国家的钱,不能浪费大家的时间……”

“鲁迅的三弟”周建人96岁去世,留下7个子女,如今现状如何?

与日裔夫人羽太芳子的四个子女

周建人的第一任妻子是二哥的妻妹羽太芳子,她从日本赶来中国照顾怀孕的姐姐,留宿周家期间与周建人暗生情愫,并在周作人和羽太信子的撮合下喜结连理。

周作人、周建人两兄弟,先后娶了羽太信子、羽太芳子两姐妹,兄弟成连襟的奇事实属少见。

1915年,羽太芳子生下了第一个儿子,取名周冲。鲁迅在1915年3月1日的日记里如是写道:“得二弟及三弟信。言三弟妇于二月二十五日丑时生男,旧历为正月十二日也,信二十六日发。”

可见周建人夫妇对幼子的重视。不幸的是,这个孩子没能顺利长大,只活了一岁余就夭折了。

“鲁迅的三弟”周建人96岁去世,留下7个子女,如今现状如何?

1917年,第二个女儿出生,取名鞠子,也叫马埋。周鞠子自幼在北京生活,她一直跟随母亲,直到结婚以后才同丈夫迁往唐山。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时,周鞠子在灾难中丧生。

1919年5月,他们迎来了第三个孩子,是个男孩,取名沛,又名丰二,家人取绰号“土步”(有“沙塘鳢”之意)。

周沛也长期居住在北京,毕业之后在北京95中学当数学老师,据悉他曾在特殊时期期间遭受过一些迫害,但凭借乐观的天性度过了难关,于1992年病逝。

“鲁迅的三弟”周建人96岁去世,留下7个子女,如今现状如何?

1922年2月,周建人与羽太芳子的小儿子出生,名叫丰三。在两人感情破灭以后,周建人表示将与芳子断绝关系,并不认丰三这个儿子,丰三不久后开枪自尽而亡。

刚刚迁居北京八道湾的周建人并没有工作,他平常写一点生物学或者民俗学方面的文章供《新青年》发表,也会去北京大学旁听。

由于吃苦耐劳的性格,即便面临到大城市后经济拮据的情况,周建人也能很好适应。妻子羽太芳子却不然,她变得越来越好逸恶劳、贪图享乐,每次出门就会买一汽车东西回来。

她痛恨周建人无法满足自己大量的花销,因此不再体贴关心丈夫,甚至故意在言语上刻薄他。两人还算美满的婚姻逐渐走向消亡。

“鲁迅的三弟”周建人96岁去世,留下7个子女,如今现状如何?

考虑到家庭开支,周建人托胡适找到一份在上海商务印书馆的工作,每月有六十块钱。

周建人离京时,羽太芳子处于怀孕期间;等到次年儿子出生,周建人频繁写信说服妻子前去上海与他一同生活,甚至还动身来北京寻过她。

然而,羽太芳子不愿离开繁华的京城,为此用“不去上海不离婚”“要陪姐姐”等话语作托辞。

一个在北京,一个在上海,聚少离多,感情上也难免生疏,甚至渐生嫌隙。羽太芳子并不能理解丈夫的精神世界,她每次写信都是索要生活费,这种行径让周建人渐生反感。

“鲁迅的三弟”周建人96岁去世,留下7个子女,如今现状如何?

丰三之死

1941年3月24日上午,周作人带保镖回到北京八道湾的一座四合院,保镖将随身携带的手枪放在桌上。

趁所有人都没有防备,周丰三拿起手枪,在自己的伯父面前,朝自己的太阳穴快速开了一枪。年轻的男孩用一种堪称极端的方式结束了生命,他的死因也成了解不开的谜团。

周丰三尚在娘胎时,周建人已前往上海工作。他出生以后,父母感情急剧恶化,并且在他两岁左右,周建人已经与第二个妻子王蕴如成婚。

一方面,周丰三对不常见面的父亲有着天然的敬仰;另一方面,他埋怨父亲抛弃自己和母亲、在上海另立新家的行为,尤其是后来周建人还要同他断绝一切关系。

“鲁迅的三弟”周建人96岁去世,留下7个子女,如今现状如何?

这种复杂激烈的情绪始终缠绕在周丰三心头,成为他自杀的根本内因。

自出生起,周丰三就与周作人生活在一起,伯父对他就如同父亲一样。在鲁迅和周作人决裂之后,周作人踏上了真正的汉奸之路,这让接受革命思想的丰三极为痛苦。

虽然鲁迅和周作人都是他的伯父,但旁人提起他都是“汉奸的侄子”。苦闷的丰三多次尝试劝告周作人停止为日本效力,但说出的话如同石沉大海。

在学校和家中都郁郁不得志的丰三选择自杀结束生命,也许存有警醒周作人的心理,但在他死后周作人并没有悬崖勒马,而是愈错愈深。

“鲁迅的三弟”周建人96岁去世,留下7个子女,如今现状如何?

与学生王蕴如的三个女儿

在上海工作期间,周建人与曾经的学生王蕴如逐渐产生了感情。与只能一同享乐的羽太芳子不同,王蕴如陪周建人经历了不少磨难,吃了很多苦,但她从来不曾抱怨过分毫。

虽然两人在一起的过程很坎坷,不仅遭到羽太芳子和孩子的阻挠,连周作人也不认同他的做法。

但周建人最终还是坚定地选择了王蕴如,他们先后育有三个女儿,女儿们从父母身上学到了刻苦勤奋的精神,或投身革命,或致力于科研、教育,都成为了不同领域的人才。

“鲁迅的三弟”周建人96岁去世,留下7个子女,如今现状如何?

1926年,第一个女儿出生,取名周晔。周晔就读于杭州之江大学英文系,当时青年学生间盛行革命的先进思潮,在校期间周晔就加入了地下党,随后在上海圣约翰大学研习期间也积极推动地下活动。

解放前,周晔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坚韧一路北上,加入新四军,成为一名女战士。

解放后,周晔随父母返回北京,当时总工会妇女部部长是瞿秋白夫人杨志华,她很欣赏周晔的经历,便任命她做了自己的秘书。

1958年,周晔转行去《工人日报》做记者,此后又迁往上海,在上海译文出版社工作。周晔在出版社工作了很长时间,并在特殊时期后担任了该出版社社长,陆续写作出版了《鲁迅故家的败落》、《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等作品。1984年,周晔因肺癌去世。

“鲁迅的三弟”周建人96岁去世,留下7个子女,如今现状如何?

1927年,第二个女儿出生,取名周瑾。周瑾在中山医学院读书,很早就投身革命事业,亲身参加一系列地下活动。

1948年,周建人带周瑾深入参观了革命根据地,再返回北京后她选择参军,进入解放军卫生部门工作。

1954年,周瑾遵从国家指示前往苏联深造,主要研究化学制药,回国后任职于中科院药物研究所,后升任为研究所党委书记,专注医药研发。

周瑾与上海医科大学的同学金经得结为夫妻,金经得出任过空军总院内科主任、空军总部门诊主任等职位。

晚年时周瑾患上红斑狼疮,于2001年病逝。她的儿子是一名大学教师,女儿是一名眼科医生,都在美国生活。

“鲁迅的三弟”周建人96岁去世,留下7个子女,如今现状如何?

1932年,第三个女儿出生,取名周蕖。1948年周建人加入中国共产党时,时年16岁的周蕖也跟随父亲去了西柏坡,新中国成立后于北京考入清华大学经济系。

当时国家组织留学生前往苏联学习先进知识,周蕖通过出版总署的安排出国留学,在苏联相继深造了印刷专业和幼儿教育专业。

回国后,周蕖在北京师范大学执教,前期负责幼儿教育及研究,后转向比较教育研究,尽心授课41年后光荣退休。

她的丈夫顾明远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院长,也是研究生院院长,两人育有一个女儿,现已移居荷兰,还有一个从二姐家过继的儿子。

先人已逝,后辈们没有辜负他的荣光,或作出斐然贡献,或在自己的位置上默默发光发热。

继续阅读